变——圜道哲学观的内核

2010-08-15 00:53:43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地万物宇宙

罗 菲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圜道哲学观的内核

罗 菲

(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圜道即循环之道。圜道观即循环论,其认为宇宙及宇宙间万物都永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发生、发展、消亡。它的展开论述始见于《吕氏春秋·圜道篇》,从先秦至今,圜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形态之一, 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把“循环往复”理解为圜道观的最大特点,殊不知,“变”才是其真正的思想核心。

圜道;新变;中国哲学;生命

人类自古以来都在不停的探索着生命的奥秘,中国的先哲们也在对外部世界的参照中不断的思考。“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年年仍岁岁,故故复新新”……这些诗句响彻古今,在抒发感慨的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哲学对于生命的诠释——“复”与“新”。花有盛衰,月有圆缺,在中国哲学里,生命正是在这样的轮回中亘古长新。

圜,通“圆”。有围绕、旋转的意思。《吕氏春秋·圜道》里写道:“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始,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圜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点。它强调和谐、平衡对事物正常发展的重复意义,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一个具有动态平衡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独立的循环圈。由此,“圜周复始”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然而,“复”仅仅是表象,“变”乃核心!

1 复——生命的表象

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关于“复”的总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①也是对中国人影响甚为深远的哲学概念。“反者道之动”之“反”,既说明道的运动以反方向为基本形式,又指出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同时,也强调了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又如,“周行而不殆”,“万物并作,呈吾以观其复”,强调的都是一个“复”字。《经法•四度》有言:“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即对立面的轮回运转,道的运动规律,就是“反复”,由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万物都在这样的“反复”中孕育而生。“气”也是贯穿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在先秦和汉朝,很多思想家都受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影响。汉朝董仲舒将元气分为阴阳二气,认为万物就在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中反复循环运行、生长、发展。向秀和郭象在《庄子注》里指出,万物的总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具体事物尽管有生生死死的千变万化,也只不过是在这个总体中的轮回反复罢了。《周易》最早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表述了周而复始的循环是天地万物运动的根本法则,在《周易•复卦》中有这样的句子“反复其道,……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着重强调了“复”才是宇宙生命的本质特点。《易·泰》九三爻辞肯定了循环往复的普遍性。《易·复》卦辞则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说明天地万物的循环运动都有一定的周期。《彖传·复》也说,复卦所象征的往返循环现象反映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依照《周易》的观点,世间的一切矛盾都会在循环的运动中得到解决。《牡丹亭》里有着透入心骨的句子“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本不必在意,只不过是轮回的过程而已。中国人自古宗教观念淡漠,却对生死轮回有着特殊的信赖,佛家也有这样的解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心经》上卷)讲的是佛法的十二因缘和四谛,说明生死轮回的真相。六道轮回,生死业因,苦集灭道,无往不复。《吕氏春秋•圜道》对于中国哲学的这种无往不复的特点是这样描述的:“物动则萌,萌则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而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这里所说的就是生命最普遍的规律,由生到成,由成到衰,由衰到生,生生不息,如“精行四时”“日夜一周”月满月亏,潮涨潮落,这,就是圜道。“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无往不复,就是生命的客观规律,需要追究其具体的始末。农民以春耕秋收作为劳作的依据,郎中以四时之变作为诊断的参照,“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劲草知秋,岁岁枯荣”“甲子纪日,六十一周”“子丑寅卯,十二一轮”②……无不渗透着往复的圜道之理。《齐物论》里做了这样的比喻“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的本意是指门的上下两横栏间承重用以旋转的空洞,枢入环中,就能“以应无穷”,这里用来说明万物的玄妙都在这小小的往复旋转的“环”中。

可见,尽管各自的出发点以及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也没有人对生命做出系统具体的说明,但从论述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圜道是中国古代先哲诠释出来的生命的轨迹。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赞成往复是生命的共有特点。

2 变——生命的内核

中国哲学里的这种无往不复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复是规律,变则是永恒,变是绝对的。在常人的思维里,我们早已习惯四季更替,冬去春来,在年年岁岁中感受一个又一个回环往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让短暂的生命个体随日月更替而渐渐遁去。殊不知,中国的先哲们早就在这简单的朝昏相参中发现了往复的巨大魅力与无穷力量:变。西汉思想家贾谊说:“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宇宙本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纵然是永恒重复的四季更替,每一个季节相对于前一个季节都是变化着的,况且,春与春,夏与夏又怎可同日而语?《庄子•大宗师》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夫藏周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郭象的解释是“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者”。变化的本性力大无边,是无力之力,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殊不知,天地变化,亘古如斯,没有不变的物。

中国哲学里所说的变化也不是指具体的位移或者外表的改变。中国哲学重视的是过程,变化的过程是永恒的、确定的,用来表达无所不在的生命幻化的一种精神。正如程子曰:“道既变动不居,则天下无一物一事不载乎道”(《南宗抉秘》)天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而这种变化又是如何为人所知的呢?没有感觉,没有体验又何谈变化?所以这种变化是一种体验的世界,是一种真切的感觉,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和超越。

自中唐以来,无往哲学成为中国哲学里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影响深远。无往,强调随物迁化。佛法有云:“一切法生灭不往,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维摩诘经》)。意思就是说,一切法相,没有一丝停息,瞬间即过,分分秒秒都在变。佛家超越了生命和时间的表象,发现了生命的妙门。在不变者看来,山川常在,天地永恒,春来草自青,秋至叶自红;可在变者眼中,万物无一刻停息,处处充满变化的轰鸣之声,这声音只有哲人之耳才能听得到。闻一多曾经称刘希夷的《代白头翁》“泄露了天机”:“古人无复洛东城,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给予“天机”这样的评价,出乎于刘希夷在相似的表象中惊人的点破了“不同”,道出“变”是年岁的根本。

复与变的关系,似乎在禅宗里可以得到最好的解答。“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奥秘。“妙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瞬间是变,永恒即复,复与变是永恒的规律,变及复是互生互长的永恒关系。“历史与禅都关涉着时间,但有本质上的区别。历史对于非时间性毫无所知,甚至把它当作一种虚构;禅却反要贯穿时间与非时间。这就是说,非时间存在于时间,时间也存在于非时间。禅的生命呈现在时间与非时间的矛盾。”③“万年一念,一念万年”④时间的长短、往复和循环都抵不过瞬间的变化。一念之间便可参悟永恒。复与变在彼此的滋养中成就了中国哲人对生命的妙悟。

朱良志先生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一书的引言里称中国哲学是“生命的、体验的”,中国哲学里的生命,不是狭义上的有生之物,而是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种大生命,生命与生命之间有无限往复的循环。既然是生命,必有生,有生必有新,所以中国哲学所强调的圜道往复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达物论》)阮籍认为,天地万物统一于阴阳相变的元气,就在这阴阳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天地万物。《易传》或许更能直观的表达中国儒学的世界观,《易传》强调“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易•系辞》)。中国哲学也讲创造,贾谊说:“且夫天地为庐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碳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对此,朱良志先生有很全面的解释“宇宙就是一创造的烘炉,这是其体。其间有个鬼斧神工的造化,它是天地的司炉者,它煽动者阴阳二气,永不停息地创造,这是其用。而‘万物为铜’,就是大冶的产品,万象绚烂,这是其象。”⑤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四时运转,变化不已,进而万物孳生。就在这世界悄无声息的日月轮回中,无数生命得以孕育滋养,这世界是活的,倘若无“生”,世界早已枯竭,宇宙也不复存在了。《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通而穷,由穷而变,由变而达到新的通是事物运动的法则,而只有变才能连接“通”和“久”才能使事物的生命久长,因此“变”是“久”的前提,“生”的根本。然而,这种“生”,不是自然科学里鲜活的生命体,而是一种生命体验中的“生”。 叶朗先生说“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副的天地,要表现全宇宙的气韵、生命、生机。”⑥这里要求创作者须在作品里加入自己的体验,欣赏者也须在欣赏的时候融入作品,感受体验,使艺术作品充满生机,活起来。看似固定的艺术作品,事实上包涵了各种生气。

中国的艺术创造讲究“体物入微”“物我无间”,就是说艺术家对所表达的艺术作品必须有亲生经历或者感受,要有情感体验,做到“物我无间”进而“物我同一”。将人的生,带入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也便有了生。在中国哲学里,大到天地宇宙,小至蝼蚁草芥,动如阴阳二气,静若枯木山石,看得见的变化,看不见的骚动,处处鲜活,时时盎然,苍穹之中,无不充满勃勃的生气。

3 结语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人和宇宙的同俱本性。从整体观念来看,圜道里的生命思想,在中国先哲的眼里,既是生命轮回的必然规律,也是生命永恒的唯一途径和奥秘所在。复,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机械的模仿;变;亦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化,也不是简单的更改;生,更不是单纯的有机生命体。较之西方哲学里机械螺旋上升的生命状态,将生命运作解释为“圜道里的新生”是中国哲学在体验中生发的独到见解,充满了无限的韵味和魅力,变基于复,变萌发生,所以,“变”实属圜道哲学观的内核。

注释:

①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② 如《黄帝内经》以阴阳二气为探病之根本,以四时的变化为诊断和诊断的主要依据。董作宾《殷历谱》以六十为一周的甲子纪日法.

③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

④ 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⑤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57

⑥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4

[1]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4] 李泽厚.论语今读[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5] 庄周.庄子[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

[6] 李泽厚.华夏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潘知常. 中西比较美学论稿[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0 .

[8]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Change——the Real Focus of Philosophy of Taoist Won

LUO Fei
(School of Garmen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aoist won the cycle theory; it thinks the universe and all things are to follow the eternal cycle of circumferential motion: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It discusses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ansion seen in "Lu Won Road chapter," so far from the Qin Dynasty, won Taoism i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ideology,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as been to "the cycle" as won the Taoist most important feature, In fact, "change" is the real focus.

won Road; new change; chinese philosophy; life

B01

A

1009-5160(2010)06-0011-03

罗菲(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猜你喜欢
天地万物宇宙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今古文创(2022年33期)2022-08-19 10:20:12
宇宙第一群
百家讲坛(2020年4期)2020-08-03 02:01:25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0
拾天地之荒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哲思2.0(2017年5期)2017-09-03 10:35:42
这宇宙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