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娄底卫生学校,湖南 娄底 417000)
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的调查与培养
刘 霞
(娄底卫生学校,湖南 娄底 417000)
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自我责任感3个方面的调查,发现职业学校学生的责任心普遍缺乏。现剖析职业学校学生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几种培养其责任感的方法。
职业学校;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自我责任感;调查报告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思想、个性和人生观由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他们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笔者将娄底卫生学校2008届高护专业的36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自我责任、集体责任、家庭责任3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打“√”选择答案,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4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有效回收率达87.1%。
(1)学生对问题“对自己的将来是否有打算?要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的选择情况:选择“早有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奋斗”者67人(占21.1%),选择“偶尔想想但并不明确”者126人(占39.8%),选择“没有想过,过一天算一天”者124人(占39.1%)。
(2)学生对问题“当教室卫生很糟糕时,你将采取何种态度?”的选择情况:选择“主动打扫”者55人(占17.4%),选择“感到不安,但教师没安排,不会主动打扫”者205人(占64.7%),选择“视而不见”者57人(占17.9%)。
(3)学生对问题“你知道爸妈的生日吗?你将有何表示”的选择情况:选择“知道,会买个小礼物或打个电话问候”者93人(占29.3%),选择“知道,但到具体那一天时就忘记了”者96人(占30.3%),选择“不知道”者128人(占40.4%)。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我、对集体、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比较缺乏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绝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因此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且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被关爱的网紧紧地包裹着,什么事都是父母一手安排。久而久之,他们就习以为常,把父母的辛苦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样使他们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慢慢地淡化了对自己、家庭及社会的责任感。
“80后”的学生,由于生活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缺乏磨炼,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父母、对他人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低而少,他们的权力意识强而义务感和责任感相对较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违法乱纪、不法商贩惟利是图的负面现象,面对这些现象,大多数人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缺乏正义感和社会公德心,表现出麻木和冷漠。所有这些无不时时影响着学生幼小的心灵,由于得不到正面指导和纠正,学生把这种丑陋的社会现象认为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从而削弱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的责任感是其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是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的催化剂。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责任感,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摸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
3.1.1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工作、生活,并分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父母有时应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不妨向孩子倾诉一下成年人的苦恼、家庭的琐事、工作的困惑和压力,让孩子由衷地滋生出要替父母分担家庭责任重担的愿望,这种责任感的产生会让他们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减少依赖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来自家庭的责任感,才可能会演变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1.2 更换家长角色,加强孝心教育 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都会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其与学生更换角色,同时也对学生提出要求,即返校后写出尝试当家长的体会,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父母,从而激发他们的孝心,增强他们对家庭和自身的责任感。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从未忽视过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但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教育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为祖国富强而学,为人类进步而学,讲一些大话、空话,没有说服力,过分地强调远程目标,学生觉得遥不可及,茫然而不知所措,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从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2.1 班主任、任课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居于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责任感教育方面,教师应做出表率,以身作则。例如上课提前几分钟站到教室门口,调整心态,注重仪表;检查学生自习,发现地上有纸屑、果皮时,随手拾起扔到垃圾篓里;及时批改作业,认真备好每堂课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无声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更能感化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2.2 大小活动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我们要将“爱我中华”、“我与祖国同命运”的演讲、春游等大型活动与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型活动,如“律己日”、“孝敬日”、“弯弯腰,让一让”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3],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获得成功,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3.2.3 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给每名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其轮流当班干部,将班级里的各项工作责任到人,班主任从中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给予指导并定期总结。那些平日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若在班级管理中取得细微进步,教师就应该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豪感,使他们逐步认识到: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自己也能当好一名班干部,从而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3.2.4 正面引导,淡化社会负面效应,弘扬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虽然社会上存在丑陋、消极的一面,但主流是好的,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具备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文明、崇尚高贵的品质,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全面观察社会,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社会责任感。
加强学生责任感教育是班级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代能担当时代重任人才的保证。
[1]刘英,米芳林.谈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21(6):580~581.
[2]钱涣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徐晓霞,马俊卿.浅谈护理专业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1,24(1):5~6.
G526.5
B
1671-1246(2010)14-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