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随着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在华的大量涌现和发展,它们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遇到了日益突出的跨文化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企业也大量纷纷投资海外,赴海外的公司员工遇到了世界各国市场在文化习惯、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中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高职商贸类专业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学科。对我国高职商贸类专业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 (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ier和BarthoIomew,1992)。
跨国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跨文化包容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跨国公司必须面对国际间的文化差异,跨文化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无视这一客观存在,势必会给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困难甚至于最终导致失败。商贸类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本土化原则就是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管理。通常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要不可避免地雇用一部分甚至大批当地职员。本土化是现代营销观念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它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减少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有利于东道国经济安全、增加就业机会、管理变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实施这个原则的前提是允许多元文化并存,张云锋和于晓东提出的文化相容策略,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 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子公司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二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美国麦当劳和肯德基公司在中国经营的巨大成功可谓是运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2)隐去两者主体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 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 ,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戴恩民指出在有两种或以上的文化在公司并存的情况下,管理中要注意对对方的文化尊重和理解,以平等的态度交流。在此基础上,找到两种文化的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价值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指出“我们观察的所有优秀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并认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价值标准。事实上,如果一个公司缺乏明确的价值观,有可能很难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在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知识分类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本的商务知识、沟通技能和国际文化差异。分为九个单元:初次见面与第一印象的建立;成功电话交流;国际商务旅行;各国风光、政治、文化、经济与社会;商务会议;市场营销;人生设计、找工作与应聘面试等。这些基本的商务技巧和文化知识都是商务活动中必备的。
第二层次,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项目合作知识和技能。以国际商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谈判为主题,将谈判的全过程分为九个步骤,由九个教学单元构成:谈判前的准备;谈判开场;谈判议题和条款;陈述立场和观点;聆听并洞悉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征求对方的意见;有技巧地提出措施和解决争端、打破僵局、迫使对方妥协;签订协议;总结谈判阁。讲授以多媒体形式为主,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分析和评价,获得谈判知识和技能。在文化背景和谈判策略部分,针对录像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补充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强调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影响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学生经过这部分的学习和实践,就可以用英语完成一般性的接待、出访和谈判工作。
第三层次,跨文化管理学知识与技能。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ier和Bartholomew,1992)。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双语教学实践,反思和比较已有的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系统、有效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来培养一批学生自信、企业满意、留得住、走得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上述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第二层次是关键,第三层次是主体。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教学进程层层递进,逐步展现;教学场景幕幕生动,引人人胜。通过语言、商务、文化等多方面的讲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管理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管理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从教学的模式来说,可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足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管理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管理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具体采用下列做法:
(1)实物与图片的使用。由于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知识一般没有亲身的感受,仅依靠阅读书面材料或讲解抽象东西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外国文化,理解其真实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使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其中实物、图片与照片足比较容易就地取材的。这比讲解省时、清晰得多,学生容易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与喜爱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国社会文化开放与好奇心。对比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教师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异同,使学生认识到中外文化差异并简单地了解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或社会背景。例如:中国人询问同事或朋友年龄是经常发生的事,可是以西方文化中,这是一种禁忌。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可能已讲解过多次,但由于同常生活中已形成习惯,在实际交谈中,不少学生还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堂练习与讨论,以减少这类错误。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语言情景的外语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事情用语言和动作表示出来。它大大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发展。如听力、观察力、灵活性、想象力和即兴表达力等,而且角色扮演肯定会对学生的认识兴趣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他们学习,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相关外语。
跨文化管理问题是当今经济一体化时代跨国公司和外企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是跨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商贸类学生进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发展和壮大。
[1]黄华.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2期.
[2]黎伟.跨文化企业管理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马作茂.试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J].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27卷专辑.
[4]徐莉.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冲突问题和跨文化管理策略[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陈小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7]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陈红梅.“走出去”需要跨越文化障碍[J].企业活力,2002年第5期.
[9]张云锋,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第5期.
[10]戴恩民.企业用人如何跨文化管理[J].金羊网,2004年8月31日.
[11]李宋昊.国际商务人才跨文化能力及其培养[J].商业时代,2006(1).
[12]李煜.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的文化欠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7).
[13]李太志.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5(4).
[14]傅秀梅.国际商务沟通教学设计与教学法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
[15]乔虹.谈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教育探索,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