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及其主流地位

2010-08-15 00:51何自力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及其主流地位

何自力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认为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价值导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它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分析体系。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和基本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独特品质;主流地位;发展与创新

自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形成以来,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推进的:一条路径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通常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另一条路径是在批判地吸收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创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这期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及对形形色色的经济思想流派和理论的批判和吸收而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经济科学王国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分析体系,这种科学性是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阶级性、实践性、历史性和价值导向性相统一的经济理论体系,深刻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独特品质

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品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性不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自己当作评判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尺度,而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在矛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它肯定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运动,否定静止和永恒的所谓理想天国的存在;它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变革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它强调无产阶级在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主力军作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

在历史上,所有的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本来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却往往把自己打扮成超脱于阶级利益纷争之外的纯经济学,自诩为最为客观公正地开展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他们一贯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永恒的社会形态,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秩序看作最合理的经济秩序,把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至上的价值追求视为最高追求,把资本支配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剥削关系视为不言而喻和理所当然,把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受剩余价值规律驱使不顾一切地追求高额利润的行为视为人的本性,把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视为最完美的经济运行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些认识使资产阶级经济学丧失了起码的批判精神,经济学的社会认知和分析批评功能完全退化了,沦为一种纯粹的辩护工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形态变迁的内在规律,在肯定人类社会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揭示了其历史暂时性,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鲜明的批判精神。例如,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经济范畴在许多社会形态都存在,历史上的经济学往往把它们单纯地看作是一般的经济范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通过对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存在条件下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的分析,指出价值和商品不是永恒范畴,而是劳动和劳动产品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条件下采取的特殊实现形式。认识了商品和价值的本质,就能够深刻理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就能够深刻了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运动规律。在传统经济学里,货币和资本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区别,认为它们都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形式,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如果货币购买一般商品,它仍然是货币,如果货币购买劳动力商品,那就不再是货币,而是变成了资本,在这里,资本成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成为一种历史范畴。揭示资本的社会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资本的社会性质意味着资本是通过支配和剥削雇佣劳动而实现增殖的,这就既揭示了资本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涌泉,又揭示了资本扩张的最终限制;既揭示了资本存在的社会条件,又指出了资本“创造性毁灭”的历史归宿。对资本本质的这种界定,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性的集中体现,没有这样的批判精神,是根本不可能深刻理解资本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种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它能够自发地将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却不能自动实现各个部门的按比例发展,配置过剩或配置不足是常态;它使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成为可能,保证了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人们都可以各得其所,但是由于人们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形式不同,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也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导致人们在收入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别,客观上造成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它有助于激发技术进步和创新,但结果却是机器替代劳动,使就业压力增大。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解决经济失衡,不能自动实现分配公平,也不能自动提高就业水平,这是市场机制的功能性缺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市场机制功能的批判性认知无疑是非常科学的。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用非市场的方式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如运用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产能过剩或不足;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在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同时,运用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保护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批判性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社会认知的科学手段,也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革命性意味着它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提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马克思指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1]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公开主张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马克思通过创立劳动价值论,揭示了财富和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由此找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则表现为它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把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重要研究课题,把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排忧解难,使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要求政治经济学必须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要为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一体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实践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实践性,强调的是经济学的生命力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科学的经济学命题和观点不是来自人的观念,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实践,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从事经济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凭空想像,经济学必须直面客观现实,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不回避尖锐问题,更不回避所谓的敏感问题。在纷繁复杂、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面前,经济学只有迎难而上,敢于和善于回答各类重大问题,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生活的运动规律提供指导,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学的命题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逻辑,或有多么精妙的表达形式,而在于它是否反映客观实践,是否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作为一种富有实践特性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不宣布自己掌握了永恒的真理,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变化加以丰富和发展的。早在189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性表明,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种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就会因为理论脱离实际而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再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性强调经济学必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同步,总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通过理论创新而回答新问题,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这意味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价值的判断,不在于它曾经回答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它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已有观点,不断提出新的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和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永远没有止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生命力的根本来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实践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的研究中得到了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一般规律,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在矛盾及矛盾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着重揭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和体制机制的特点。随着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出现,列宁紧紧抓住垄断这一资本主义发展实践的新特征,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链条有可能在最薄弱环节断裂的论断,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夺取政权和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实际,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重大特征,在清醒认识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这一本质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一方面积极实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认真采取措施应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存在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积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毫无疑问,脱离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实际的把握和认识,就不可能获得对资本主义发展和变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历史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历史性,强调的是经济学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它表明,经济学所描述的既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也不是虚幻迷离的海市蜃楼,而是由时间和空间所限定的客观而鲜活的现实生活,这样的经济学一定是历史过程和逻辑过程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作为具有鲜明历史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其理论体系力图全面真实地反映这一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在这里,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理论逻辑的基础,理论逻辑则是社会历史进程在思维中的再现,所以,理论逻辑的进程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但是,经济学对历史的反映不是直接和简单的复制,理论逻辑是修正过的历史,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抛弃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的、偶然性的因素,提炼并保留了历史发展进程中本质的、必然性的因素,抓住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趋势,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性使其摆脱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始终把认识和揭示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必然性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野里,不存在抽象的人的需要,也不存在抽象的理想状态,从不在抽象的逻辑层面上讨论理论命题的真与伪,更不脱离实际去构建所谓“标准的”分析模型。西方经济学自斯密以来,一直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当事人的统称,以与现实完全脱节的空洞假设作为分析前提,凭空捏造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的经济运行“理想状态”,然后拿它作尺度去度量现实,或者去解读现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抽象总是从具体中来,又还原到具体中去,从不玩让客观实际服从空洞假设的削足适履的游戏。

经济学的历史性源于客观经济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历史性,源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特殊历史环境,离开了对特定时空的经济现象的抽象分析,任何精巧的推理和演绎都只能得出荒谬的结论,建立在非历史性的抽象假设和脱离实际的逻辑演绎基础上的经济学注定会走向破产,而以这样的经济学为指导去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甚至据此制定经济政策以影响社会经济过程,必然产生非常有害的后果。比如,按照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自动实现均衡发展的经济,经济波动是暂时的,人为的干预反倒会真正导致经济失衡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而经济生活的现实却反复告诉人们,拒绝和放弃对市场经济的自觉干预恰恰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失衡甚至出现世界性经济危机。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最真实的写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早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矛盾不断深化的历史运动过程,资本家阶级据以追求和实现高额利润的手段,比如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从短期看,会为资本家阶级带来丰厚的利润,从长期看,它们却加快了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进程,破坏了资本家的生存基础,频繁引发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这又大大限制了资本家阶级的活动范围和获利水平。历史地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程度不是在减弱,而是在不断增强和加深,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表现,它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就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模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而言,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谁是谁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比西方经济学能够更加清晰而准确地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历史暂时性,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具有突出的历史感。

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价值理性导向的经济学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工业革命以来贯彻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思维范式。与工具理性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考虑不同,价值理性特别强调人类活动动机的道德合理性和行动结果的应然性,注重道德判断和意义评价。由于合理性和应然性的判断和评价是以人为中心进行的,所以,如果社会科学研究以价值理性来导向,那么这种研究的展开必然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是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高度关切,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关照,一句话,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严肃思考。人文关怀问题是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要对之给出自己的答案。

经济学是价值理性导向的学问,注重合理性和应然性判断和评价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特征,突出人文关怀是经济学的本质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决定着人的物质利益,而物质利益的实现则与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不开的。经济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性和制度安排,必须对事关人的物质利益和社会经济地位的诸多重大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切,如,什么样的财富生产和分配方式最有利于增大人的物质利益;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既能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能克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而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人类如何摆脱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依赖而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等等。经济学是研究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的学问,离开了对人的关注,离开了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就背离了经济学研究的初衷。可以说,经济学研究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不强调人文关怀,不以价值理性为导向,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

在人文关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始至终都把对人类的历史命运作为自己最为关注的核心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核心关怀并贯彻在全部的经济学体系之中,逻辑严密,与历史的发展进程相统一。强调经济学的人文关怀或价值导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对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把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和矛盾,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手段作为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然要把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正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漫长的人类文明编年史上,人的本质,也就是劳动,是与人的存在自身相脱节的,人的劳动异化为人的对立面,成为支配和控制劳动者自己的异己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通过创立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劳动采取价值这一异化形式的社会条件及必然性,阐明了表现为价值规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生产者的支配和控制;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揭示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异化为雇佣劳动的内在逻辑,从而揭露了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的秘密。但是,劳动的异化,或者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者的被剥削和被压迫地位不是永恒的。基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否定的内在必然性,指出雇佣劳动者必然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壮大成为有组织的阶级力量,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随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无产阶级获得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人类真正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古典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最初研究中,包含着对人的经济利益的考虑,体现了一定的价值理性。古典经济学一方面出于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考虑,掩盖商品价值的真正源泉,另一方面则从劳动创造价值的科学分析中,正确地指出了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对立性,这使其经济学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成分。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矛盾的深化,为资本家阶级的利益进行辩护的研究代替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的科学分析,价值理性分析逐渐淡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视野,而工具理性的分析方法则占居了主导地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广泛利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经济分析,重点不再是应然分析,而是实然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把数学分析方法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加以推崇,把经济学当作一门自然科学来看待,其结果是经济学只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客观描述,而不给出任何有意义的价值判断,使经济学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判断和批评功能。目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工具理性的盲目崇尚和对价值理性的轻视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越来越教条化,越来越脱离实际,经济学已经演变成空洞无物的数学游戏。

2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殊品质决定了它是科学的经济学,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过去比较长的一个时期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的经济理论,尤其是对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持。中国的经济改革,就其实质而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个别环节进行调整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由这个性质所决定,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二是探索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基本点同时也就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一是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指导;二是从理论上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为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转轨提供理论指导。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围绕这两个重要任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挥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指导作用的同时,西方经济学的地位也在悄然变化着,这个变化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密切关系。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被确定下来,探索指导建立该体制的经济理论被提到日程上来。西方经济学是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性的经济理论,其中包含对市场经济一般和社会化大生产运动规律的理论和观点,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在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开始变化的同时,由于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由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突现,更是由于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经济学过程中的非科学和非分析的拿来主义态度,一股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潮开始泛滥,这股思潮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革命的经济学”而非“建设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早期的资本主义,其理论与现实已经根本不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是图解经济政策的工具,而非“现代经济学”或者“标准的经济学”,等等。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一些人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张用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和教学进行全面改造,学生要接受所谓的现代经济学的训练,老师要接受现代经济学的再学习,整个经济学教育体制要完全西方化,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有些人即使不主张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是,却主张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同发展,不分主次。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而展开的争论,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就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

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这两种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存在着矛盾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思维具有鲜明的辨证性和历史感,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是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它的经济学思维具有突出的直线性和静止性。这种方法论的差别使它们对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观察和解释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甚至矛盾,例如,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经济制度的结构与实现形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两种经济学的认识是根本分歧的。其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批判功能,主张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西方经济学则强调经济学的无阶级性和非意识形态功能,主张对研究对象只进行不含价值判断的客观描述和实证分析,尤其是数学模型分析。其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西方经济学则是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自由市场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理论反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大力宣扬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等在稳定经济和实现经济转轨方面的“神奇”功能,把自由竞争和自动均衡的传统观念教条化;极力宣扬不干预的市场就是最好的市场,抹黑国家对经济的必要干预和调控;无视财富占有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的蔓延,极力诟病国际社会改变旧的国际经济格局,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鼓吹全球化就等于全球繁荣。现在活生生的现实已使这些论调破产并沦为笑柄。显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和基本理论存在严重缺陷,那种简单地和不加分析地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等对待,甚至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的主张是完全错误和不负责任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推进,只能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指导。西方经济学不可能向我们提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也不可能提供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既然中国走在这条道路上,那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必须而且必然要占居主导地位,西方经济学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能是辅助的、次要的,绝不能喧宾夺主。任何企图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张都是错误的,都会误国误民。

毫无疑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身的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关键是把握其发展的基本趋势,致力于推进改革创新。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规律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否繁荣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能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能否借鉴和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三是能否解释我国生动活泼的经济社会实践,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服务,这是最根本的一点。这三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向。[4]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24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N].人民日报, 2005-05-13.

[5] 何自力.对中国经济学教育二元格局的反思[J].经济纵横, 2009(1):26-30.

On Un ique and Specific Qua lity and M a instream Sta tus ofM arx ist Econom ics

HE Zi2li
(Schoolof Econom ics,NankaiUniversity,Tian jin 300071,China)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 lass character,p racticality,historic character and value judgm ent is unique and specific quality ofM arxist Econom ics,which determ ines thatM arxist Econom ics is a scientific econom ic analysis system.The p ractice of developm entofmodern cap italism has shown that there exist som e serious defects in the m ethodo logy and basic p rincip leofW estern Econom ics so thatW estern Econom ics couldn’t rep laceM arxistEconom icsas m ainstream econom ics in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m ust adhere to them ainstream status ofM arxist Econom ics so thatM arxist Econom ics can p lay a leading ro 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modernization,reform and opening up.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nd,on one hand,wem ust firm ly adhere to the standpoint,ideasandm ethodo logy ofM arxistEconom ics;on the other hand,wem ust setabout the developm entand innovation ofM arxist Econom ics.

M arxist Econom ics;unique and specific quality;m ainstream status;developm entand innovation

F0-0

A

1674-2362(2010)05-0003-07

(责任编辑 于 丹)

2010-06-3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7JJD790139)

何自力(1957—),男,河北怀来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简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