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都有谁在参与博弈
——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十

2010-08-15 00:51:59申家龙
职教论坛 2010年10期
关键词:对口普通高中中等职业

□申家龙

职业教育改革都有谁在参与博弈
——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十

□申家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有了更多自由决策的权利,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涉及到了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它同样存在着博弈现象,既存在着学生、职业学校、企业(广义企业)之间的博弈,也存在着下级与上级的博弈,还存在着城市与农村的博弈等,地处农村的职业学校目前的办学模式就是博弈的典型例证。

职业教育;博弈;利益群体;农村职业学校

博弈在近几年已成为大家熟悉的一个词汇了,尤其是在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时经常会用博弈理论来分析各种群体的利益问题,本文使用这一词汇也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表达,因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有了更多自由决策的权利,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涉及到了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学生有选择上不上职业学校的自由,学校也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企业用人也有自主的权利,即使是企业,由于不同的企业差别很大,其对职业教育的期望和要求也不一样等。但由于职业教育所涉及的利益方太多了,再加上本人的水平有限,很难给出一个职业教育博弈的全局分析和模型,只能通过一些典型例证的分析对职业教育的博弈问题做一个管窥,以便从中探讨影响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环境因素。

提到职业教育博弈可能会使更多的人想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看,职业学校是一个中心环节,学生是要通过职业学校学习,从而进入企业进行工作来满足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通过专业设置连接着学生需求与企业需求,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学校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需求。但是,学生、职业学校、企业(广义的企业)又是一组矛盾体,学生的需求是要通过专业学习,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总是希望能够以最少的学习费用来完成(包括时间成本);职业学校总是希望以最低的教学成本完成教育教学过程,而企业总是希望以最低的工资额度招聘到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人员。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三者都以自己的意愿为追求目标,最终会出现的情况是博弈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到职业学校求学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少;办学成本高的专业设置减少或减少招生数量;大量设置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企业招收的相应人员素质不断下降;而企业愿意付出的工资越来越低。进而循环,这就会导致职业教育能够配置的岗位不断下移,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不断削弱,这不仅是简单的理论推理,中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可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职业教育中的博弈不仅仅是这三者之间。正是由于不同组织、不同个体可以做出不同的决策选择,使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许多看起来似乎并不符合职业教育主流要求的办学行为与办学模式,这同样也是博弈的一种结果。

发展职业教育所涉及的利益方很多,如在责任划分上,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在市、县,因此责任都在基层。而这些基层区域内并不一定具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职业教育的受益方可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他们必然会根据自己区域的这种条件和需求做出选择。但有些未必符合上级政府的要求,这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了,甚至还会出现数字式的职业教育,名义上的职业教育。又如在对待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也不会有相同的意愿等,对此不再一一分析。本文主要通过地处农村的职业学校(下面简称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的成因探讨,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些博弈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之所以以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为例来分析,是因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非常特殊,可以说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混合物。多数学校都有两种办学方向:一是以对口升学为目标的对口班,二是以就业为目标的就业班 (大量兴办也是在2001年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转变之后)。还有不少学校有三个方向:既以参加普通高考为目标的普高班;以对口升学为目标的对口班;以就业为目标的就业班,我们会经常把他们称为综合高中。出现这样的办学模式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他是学生、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长期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下面就由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的梳理来进行一些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以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为标志的,它也是以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报告》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在城乡要提倡各行各业广泛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可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长”。随后各地开始由普通高中改建农业中学。

从报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可以看出,当时建立农村职业中学的目的是为了面向农业培养人才,这样的定位在整个20世纪的后20年里都没有多大的改变。1983年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的定位是“农业中学和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回农村参加工作”。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确立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劳动致富服务的办学方向。”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 《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坚持人才培养、科学试验、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和经营服务密切结合,发挥上挂 (挂靠高校、科研所等拥有较高技术的单位)、横联(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下辐射(向乡、村、农户传播致富信息、推广实用技术)的作用。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要重视办好直接为农、林、牧业服务的专业,特别是与发展粮、棉、油生产有关的专业。”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农村,要重视办好直接为农林牧业服务、特别是与发展粮棉油生产有关的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继续强调:“农村职业学校应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直到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才提出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个通知标志着对农村职业学校基本放弃了农村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面向农业办学的指导思想,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以农村联产承包为标志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农村的原有劳动力都面临着转移,新增劳动力更是转移的需求大军。而在这个历史转型时期,在农村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显然与农村的实际需求是相背离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农村职业学校生存了下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口升学的拉动,对口升学实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对口升学的本来用意并不是为了给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多的出路,而是为了解决农村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早在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就提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毕业生,可以报考高等院校。报考对口专业的考生,考试成绩在同一分数段内,优先录取。”但是由于高考和职业学校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学生很难直接参加高考,这个规定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无疑是一个空头支票。1980年国务院转发《报告》后,农村地区开始改建农业中学,1983年和1984年达到了高峰期。改建后的这些农业中学马上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师资问题,要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并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当时我国正推动着干部队伍的“四化”进程,大批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走向了领导岗位,还从教育部门抽走了不少具有学历的教师进入了行政干部队伍,在这个时期不可能有人愿意到农业中学来任教,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农业中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随着各类职业学校的建立和原有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恢复和发展对师资也提出了要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师资严重不足,是当前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突出矛盾”。并提出:“要建立若干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198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提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有关高等院校开设的职业技术师范系、科、班,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应届毕业生。”1987年3月,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其前言的原话是:“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加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国家核定培养职业技术师资的招生计划中,安排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同时规定:“师资班招收职业高中生名额应控制在职业高中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以内。由主管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师资班招收职业高中应届毕业生计划数的1.5倍,将推荐名额下达给专业对口、办学思想端正、教学质量较好的职业中学(对地方分指标)”。从此拉开了多口升学的序幕。由于农村并不是毕业生向往的去处,1993年,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林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农民中专农林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意见》要求,各省应有计划地选择一两所条件较好的本科高等农林院校设置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系、专业或班,培养农村、林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民中专学校农林类专业师资,取得经验后,再根据需要扩展。随后对口招生有了一定的扩展,如1996年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农业部联合下发《高等农业院校对口招收农业职业高中、农业中专、农业广播学校应届优秀毕业生暂行办法》规定:高等农业院校招收农业职业高中、农业中专、农业广播学校应届优秀毕业生招生计划是国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从农业院校增加了农村职业高中的对口升学数量,但条件是必须到农村去工作。199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1997年起在北京、上海等十个省、直辖市开展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院校按科类对口招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相近、相关科类的应届毕业生,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这次试点不少招生院校是本科院校,1999年后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广泛建立,本科院校逐步退出了这一招生,也正是这次试点奠定了对口招生的专科层次居多的格局。

为什么主要居于专科层次的对口升学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来参与,这就涉及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

尽管在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就提出:力争到1990年,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中”。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力争在五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但是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并不显著,开始大规模化的职业学校改造是在1994年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这个《意见》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20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随后,在全国实行了行政干预的普通高中的职业化改造,大多数普通高中一夜之间变成了职业学校。但是,这样的改造在一无师资准备,二无设备准备,三是把这些学校的学生推向了 “断头台”。即没有升学考试机会的情况下,被改为职业学校的普通高中纷纷倒闭,尤其是处于乡镇的普通高中大多无法生存。这直接导致了普通高中数量的急剧减少,普通高中资源迅速垄断化,形成了以重点高中为主的普通高中资源。普通高中资源垄断并不可怕,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重点高中的收费制度。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收取学费,用于补充教学方面的开支”,这为农村职业学校开设高收费班奠定了政策基础,全国不少农村地区为了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开始兴办包分配的高收费班,它为职业教育筹措了不少经费,使不少县完成了一所骨干学校的建设。但它也为普通高中收费带来了机遇,尤其是1999年以后,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 《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经物价部门批准,区别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适当调整学费标准,提高高中阶段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这就形成了每年有少量统招生外,大多数学生需要付费上普通高中,而且不少地方的收费还是很高的。而重点普通高中的高收费却为职业学校招收普通高中学生带来了机遇:一些由于付不起高额学费的学生就对一般的普通中学产生了需求;由于每个县都完成了一所较好的职业学校建设,它的师资和办学条件要比处于乡一级的普通高中要好,正是这样的背景,不少职业学校开始了招收普通高中生。

这样就形成了农村职业学校今天的办学模式,这样的综合高中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但它确实是反映了民众的需求,也是农村职业学校适应生存环境的正常反应,也是学生“用脚”投票博弈的结果。由此我们看到,在农村办学模式的成因中存在着学生与职业学校的博弈,也存在着学校与政府的博弈,还存在着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博弈等。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作过多的分析。

从农村职业学校的生存博弈过程看,政府一直参与其中,但是政府是强势的,即使这样也没有改变学生和职业学校与其的博弈,这就涉及了一个基本问题,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政府应该做好哪些工作,这就是下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即政府的职责是什么——学校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之十一。

[1]申家龙.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

[2]申家龙.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

[3]桂建生.略论农村职业学校的服务性[J].现代技能开发,1999,(3).

申家龙(1965-),男,河南延津人,河南科技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经济学和农村职业教育研究。

G710文献标积码:A

1001-7518(2010)10-0069-03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对口普通高中中等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5期)2021-07-08 17:57:04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ViVi美眉(2021年6期)2021-07-08 13:01:06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青年心理(2021年29期)2021-05-23 13:29:44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16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2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46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