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莉 刘军涛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病[1]。病变主要侵犯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黏膜广泛出血糜烂溃疡出血以及肉样病变为特征。病情轻重不等,大多表现为活动期与缓解期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治疗比较困难。我科自2006年开始采取内服中药配合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4例,取得明显疗效,现将疗效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3.8岁,病程6个月-12年。
1.2 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呈急后重,内镜检查,直肠、结肠有弥漫性病变,有多发性浅溃疡,黏膜活检提示炎性反应。糜烂、隐窝脓肿及上皮不典型增生。本组患者治疗前均有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脓血便,肠鸣腹胀等主要症状。黏膜活检及有关检查排除肿瘤,阿米巴痢疾,结核及克隆氏病。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药内服,治疗以“清热去湿,凉血止血,柔肝止泻”为原则 方剂组成:丹皮12 g,桅子10 g,赤芍15 g,柴胡12 g,白术 12 g,茯苓 15 g,郁金 15 g,厚朴 10 g,加减:气 加北芪15 g,湿热偏重者加苁仁12 g,便血加旱莲,地榆各15 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1.3.2 中西药灌肠,上午西药灌肠 0.9%生理盐水,50 ml内加庆大16万u,思密达2袋,地塞米松10 mg,逐渐减至5 g后停用地塞米松,晚中药灌肠。
方剂为:珍珠层粉20 g白芨10 g,芪参30 g,黄柏15 g。水煎浓缩至100 ml,行保留灌肠,灌肠液温度均为35℃ ~40℃左右,灌肠后平卧或臀部抬高,保留30 min~1 h,2次/d,2周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歇一周,女性患者灌肠避开月经期,连用三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并均以肠镜复查。用药期间均禁酒,乳制品及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卧床休息。
2.1 护理操作方法 灌肠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根据病变部位决定插管深度。传统的保留灌肠插管深度为15~20 cm[3],我们根据病变部位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10~15 cm,多选择25~30 cm,人的直肠长度为12~15 cm,乙状结肠为40~45 cm,插管深度达到25~30 cm,插管能达到乙状结肠的中段,这样可避免药液直接进入直肠,从而延长保留时间,增加药物吸收,充分发挥药效[4],为保证药液质量,晚上中药灌肠时将药煎浓,并仔细过滤,取药液100 ml。温度为35℃ ~40℃,灌肠时患者应保持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 cm,室内温度为20℃ ~26℃,并不要过多暴露患者,以防着凉。操作时先用石蜡油润滑肠管,然后缓慢插入肛门25~30 cm,将中药灌肠液以60~90滴/min的速度[5],滴入肠内。在操作进程中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医护人员应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切忌大力蛮插,以免损伤直肠黏膜。灌肠毕嘱患者膝胸卧位20~30 min后,抬高患者臀部10 cm,保留时间为30 min~1 h。
2.1.1 心理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病程长,恢复慢,患者多神态忧郁、精神不振,大部分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并对治疗信心不足。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在灌肠前,护士应细致、耐心地向患者介绍灌肠的目的和疗效,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与患者在交流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并做好遮掩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治疗环境。
2.1.2 饮食护理 饮食宜吃温热易消化少渣少浊、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应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在急性发作期,可给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冷饮,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食牛奶和牛乳品,忌辛辣、煎炸食物,戒烟酒,不饮浓茶及咖啡等刺激性食品。
2.1.3 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的护理 灌肠前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灌肠的目的,药物的作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其积极配合操作。拔管时动作轻柔,灌肠后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
2.1.4 临床疗效标准[6]临床治愈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舌脉象基本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或溃疡灶已形成瘢痕,大便常规检查3次正常;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症状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舌脉象恢复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2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视野在3个以上;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改善1级以上,结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程度达1级以上。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每高倍视野在5个左右;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我科采用中药内服和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4例病例中,治疗1~3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其中溃疡面全部愈合者为37例,约占68.5%,溃疡面较前缩小者14例,占25.9%,无效3例,约占5%,治疗总有效率94.4%,收到了满意效果。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症状为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中医认为,其病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外感时疫邪毒,或因情志伤肝,横逆犯脾,从而导致脾胃虚弱,肠道功能失常,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疫毒蕴结肠中,阴滞脉络,腑气壅塞,血腐肉败而罹患诸症[7],该病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的黏膜下层,还可向远端扩展,以致遍及整个结肠,故在治疗时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效果不佳。珍珠层粉含有大量多糖类,氧化功能团化合物,具有止痛、止血、消炎、祛瘀,生肌及抗菌功效,配合白芨粉和苦参中药,增强其清热功效。同时灌肠液能直达疡变部位,增强肠壁吸收,并使肠黏膜下皮细胞得以尽快恢复。中药保留灌肠,不仅使药物可自达病所,避免胃肠消化酶的影响,结肠黏膜的透析和吸收功能,达到消炎解毒等治疗功效,同时采用中西药保留灌肠液治疗,又因局部药物浓度高,可缓解肠紧张度,保护溃疡面,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黏膜修复,结合内服中药,可起到“内外”,结合治疗的作用,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较好方法。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广东省省卫生厅编印,2003,59.
[3]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1.
[4]蒲继红.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Meta分析.中华护理学杂志,2009,44(7):642.
[5]韩如英,毛学勤.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现代护理学,2005,11(6):485.
[6]陈治水,危水海.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治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240.
[7]张禄芳,翁世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4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35(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