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与形成

2010-08-15 00:51杨绍祥李汪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异化

杨绍祥,李汪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异化”一词早在欧洲18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和启蒙学者中被用来表示商品或权利的转让、过渡,但是到了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已超出了它的原意,被上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用来说明主体和客体的一种特殊关系。首先是费希特用“异化”来表示“自我”创造“非我”,客体是由主体“异化”而产生的。不过,真正使“异化”高度哲学化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却是黑格尔。

一、黑格尔系统阐述异化的思想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的概念,并赋予它以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正如卢卡奇所说,异化问题在黑格尔这里“第一次被看作是生存于世界并面对着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问题”。[1](P19)

在黑格尔哲学中,“异化”毫无疑问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重要范畴。它不但在《逻辑学》的结尾作为向《自然哲学》的过渡曾经出现过,并且在叙述精神哲学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过。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他的异化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就是知道自已并且实现自已的观念。自然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客体化、对象化或外化,这种外化也就是绝对精神的异化。绝对精神通过人对自然和历史的认识最后达到自我认识,于是就克服了异化,达到了和自己的统一。从中可见,黑格尔的异化就是外化,就是绝对精神从自身到对象的外化过程。

“异化”一词在黑格尔这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首先,这一词泛指精神实体作为主自身的分而为二即自身对立化或产生自身对立物。他把这种对立化以及扬弃对立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2](P11)的过程。其次,它也特指某一范畴过渡到与它自身处于异已关系的另一对立的范畴。最后,异化用来专指社会历史中一种社会意识大体产物,对于它自已说来却成了“异已的陌生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他并不认为异化是永远存在的。例如,他认为古希腊社会就没有异化,只有到了罗马帝国法权社会才开始产生异化,这表现在罗民皇帝和民众的对立上,黑格尔同时揭露了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社会中突出的异化现象,指出在这里”一切都是自身异化了的”这种异化现象的发展,必然导致法国大革命。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首先是绝对精神通过外化、对象化创造了整个世界,然后精神体验到它自己的创造物和表现形式是异己的陌生的力量,最后通过认识克服它的自我异化,这样就获得了精神真正的实在和统一。按照黑格尔的哲学,异化是主体与实体之间的差异和分裂的辩证环节。在黑格尔这里,“整个异化和异化扬弃的过程,无非就是绝对精神在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3](P155)

二、异化在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宗教领域内的不同理解

青年黑格尔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布鲁诺·鲍威尔论述的是宗教异化。他的异化理论依据是:“自我意识”。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他通过福音书研究与批判证明了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他的扬弃异化的环节是“批判的批判”,即通过批判的批判扬弃异化,摆脱宗教,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后来,他进一步夸大了“批判的批判”的作用和范围,批判的对象不仅限于宗教,而且包括了一切社会的东西,他自己所代表的“批判的批判”也就成为运动着的自我意识,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精神。布鲁诺·鲍威尔的异化理论仍然是意识领域之内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他片面夸大自我意识为绝对唯一的东西,所以始终没能超出黑格尔意识领域。

与黑格尔相比,费尔巴哈在异化理论上的一个主要功绩,在于把异化的主体归结为人,即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层面上的人。但他同样局限于宗教领域来理解异化。如果说,黑格尔是站在绝对精神的立场上来认识异化,而他更多的从直接确定性的自然人的立场上来理解异化的概念的。他的异化理论是:“人—上帝—人”,即由人的本质异化出上帝,扬弃基督教的上帝,回到人的“类本质”。这个过程中,神性取代了人性,人沦为自已异化物。但是,费尔巴哈是时认为,消除这种异化也是历史的必然。消除异化的途径在于把人的本质复归于人,让人与其“类本质”相统一。显然,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仍然是在纯理论的范围内来谈论异化及其扬弃的。他的主要批判矛头指向宗教。他认为,仅仅用依赖感以及人的无知还不足以说明宗教的产生。他明确地宣称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更重要的它也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宗教(自然宗教和精神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他在否定了基督教的宗教之后,又反过来提倡“爱的宗教”来代替旧的宗教,解释为“我们就必须拿对人的爱当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来代替神的爱”。[4](P786)因为,费尔巴哈异化思想中所说的人是感性实在的人,但他们是离开一定历史条件,一定阶级的纯自然存在物。这种人从肉体上看是实在的,从社会关系上看同是抽象的。因为费尔巴哈把这种人作为异化的主体,从历史观的角度上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三、马克思通过人的本质深入透析异化劳动的思想

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中提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5](P453)到了1843年,在研读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写作《论犹太人问题》时又使用了异化概念,此次则是在费尔巴哈哲学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这里运用的异化概念,已扩大了费尔巴哈的运用范围。异化不仅仅是人的本质的宗教异化,而是人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全面异化;也即是说,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仅仅表现为人创造出的上帝反过来统治自己,而是表现为人创造的一切特别是他创造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支配人自己。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从现实的劳动异化的分析,到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再到异化与人的实践本质关系的探究,将异化从政治学的概念上升为哲学的概念,充分说明了实践产生异化的不可避免性和实践又可克服异化的势所必然性,依此建立了并极大地丰富了人的实践本质的理论。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主题的论证并没有完全脱离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思辨图式,但他在对异化劳动的具体分析中,已经突然了费尔巴哈从人自身,从个体与类的矛盾中分析异化的思路,而是转变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的基础之上。尽管这种批判仍然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但是对劳动的研究使马克思走到了唯物史观的门口。

马克思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深入地揭露了异化劳动的表现。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不仅不属于劳动者,反而成为一种异已同他对立的独立的力量,并作为敌对的和异已的东西同他相对抗。第二,劳动本身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其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同时,“劳动的对象化,也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6](P433)第四,是人与人相异化。上述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的异化。即“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7](P54)可以看出,异化的程度一个比一个加剧。最初是劳动产品的异化;本来是工人的劳动产品却反过来统治工人,由此导致劳动本身的异化;人本来在劳动中肯定自己,现在却在劳动中否定自己,由此导致人的本质异化;人的本质本来是在劳动中改造世界并且完善自身,现在却在劳动却不是自由的,自愿的,由此最后导致人同人之间的异化。每个人都同自身的固有的本质相异化,因而全体的人都同他自己的“类”相异化了。

与前人相比,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从现实社会中的人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念、抽象的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出发;二是将异化和扬弃异化的中介环节落实在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落实在政治经济学客观规律的运动过程之中;三是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并且还分析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同时他还表达了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和他的人道主义关怀。这就清楚地说明,马克思从当时的社会的异化劳动分析进入到人的实践本质的研究,然后在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中探讨了异化与实践的关系,从而将政治学意义的异化上升为哲学意义的异化,使异化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总之,马克思首先是从黑格尔出发来理解异化的,并在对黑格尔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的和扬弃中最终真正实现和贯彻了异化概念中所蕴藏的历史性维度。

通过上述对异化劳动哲学来源的历史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建立的是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他从一种与黑格尔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异化的根源和表现。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就成为他全面论证人的实践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对于异化来源和产生的解读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的产生和它的扬弃走的是同一个道路,因此,异化的克服和形而上学的终结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的道理还任重道远。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张传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问题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61.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异化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