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之二)

2010-08-15 00:49王家伦
中学语文 2010年7期
关键词:愁滋味论点文本

王家伦

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对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定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正在离我们远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的关键在于教材的编写,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①。然而,教材编写离一线语文教师距离颇远,所以,本文把目光投向教材文本资源的多重开发。

一、教材文本运用时的困惑

单元主要由具体的文本构成,在通过具体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

语文课需要拓展延伸,这由“语文”的特性决定;教学时,教读与适当拓展延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单元教学的过程。但这种拓展延伸必须是“语文”的拓展延伸,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对文本所负载的内容作过度拓展延伸,与政治教师或思想品德教师“抢饭碗”。教授《背影》该如何拓展延伸?如全盘沉浸于父爱,就是走火入魔;应主要由课堂教学“文”的目标确定。如果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习本文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上,就应该找一篇同样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的文本(也可选择相反的文本从反面进行比较,下同)组元以进行拓展延伸;如果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习本文倒叙的结构”上,就应该找一篇同样结构的文本组元以进行拓展延伸。如此等等。但是,如果课课跨出教科书,很可能受条件的限制。那么,是否可以就地取材,发掘本册教科书文本的潜在价值?

我们崇尚“一课一得”,一个课时解决一对教学目标,这一对,指的是“文”“道”各一个教学目标。就“文”而言,有时候需要单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如该篇课文涉及的知识能力点较多,应该顾及一点而忽略其余,因为就一般的学习者而言,一个课时能掌握一个“点”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被“忽略”的内容在此处不是重点,但在别的地方难道就不一定是重点吗?这些内容难道就这样抛弃吗?

且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教材文本资源的多元价值。

二、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性与单元编排的多重性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其他文本,当然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文章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体,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必须从“文”“道”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所谓的“道”,就是文本的中心意思,可理解为叙事、抒情类文本的中心思想、议论类文本作者的观点和说明类文本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谓的“文”,就是语言形式,即文本的写作特点;分析把握它们,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尤其是读的能力。有人认为语文课总是分析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令人生厌,岂非咄咄怪事!

就“道”而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如鲁迅的《药》,既可以解读为表现人民群众的愚昧,也可以解读为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这就是说,如果按主题组元,《药》既可放入批判人民群众愚昧的单元,也可放进批判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单元,甚至可放入革命者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单元。

就“文”而言,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如朱自清的《春》,结构上与众不同的有:抓住特点写景、通过不同图景表现景物、通过感官转换表现景物等等;从语言表达上看:比喻、拟人、排比以及动词的运用等颇为传神。也就是说,如果按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组元,《春》可以安排在上述的任何一个单元。

那么,能否将同一个文本分别编进不同的单元呢?必须肯定的回答是,组元时完全可以对教材文本作多次运用,关键在于执教者的具体处理。当然,这个文本在某一个单元作为重点教读篇目处理,在其他单元就应该作为自读篇目处理。这样,不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拓展延伸时文本缺乏的困惑吗?不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被“忽略”的内容的利用问题吗?

三、多重开发利用文本资源,完善单元教学

编写教材者(尤其是有决定权者)不在或鲜在第一线授课是不争的事实;据说,他们编选时更多考虑的不是“怎么教”,而是这套教材该怎样通过审核!当今,主题组元的教材几乎垄断了语文教学,“21世纪新课程实验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设计思路,将上世纪流行的语文教科书组织单元的‘知识、能力结构’变为以社会生活内容为核心的‘主题结构’,只要是同一主题范围的,不论文言文、白话文,不论散文、诗歌,也不论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编在同一单元,这种伤筋动骨的结构改变,给教学思想和实践带来了混乱。”②事实正如此,当今学生语文水平的明显下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然而,一线的教师还得教,还得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殚精竭虑。我们不可能自由选择教材,但我们可以自主地处理教材,以真正意义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一)学期组元时对文本资源的多重开发利用

学期伊始,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入选本学期教材的文本的潜在资源,自己设计一个“山寨版”的知识能力体系,编成真正意义上的单元,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

苏教版初一(上)共编为六个单元,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和“奇思妙想”,另外还有一些供诵读欣赏的诗词、文笔精华和推荐的名著片段。如此组元,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角度而言,无规律可循;即使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言,刚进中学的第一单元就是“亲近文学”,单元“导读”中提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这些已经涉及到了美学的范畴,是否门槛太高,不利于学生接受呢?③但是,如果能充分挖掘各单元内各篇课文的多重资源,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组织单元教学。根据教材所选的文本,我们可设计一个“山寨版”的体系,按如下结构顺序组织单元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一单元: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皇帝的新装》《七颗钻石》《天上的街市》《蔚蓝的王国》《繁星》《幼时记趣》《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及泰戈尔诗

第二单元:按时间顺序叙事:《十三岁的际遇》《本命年的回想》《皇帝的新装》《端午日》《狼》《繁星》

第三单元:通过典型事例(或场面)叙事:《社戏》《端午日》《往事依依》《本命年的回想》《斜塔上的实验》

第四单元:人物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安恩和奶牛》《往事依依》《伟人细胞》《〈梦溪笔谈〉二则》《皇帝的新装》《端午日》《社戏》

第五单元:抓住特点写景:《春》《夏》《济南的冬天》《社戏》《三峡》《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六单元:写景要讲究顺序:《济南的冬天》《三峡》《社戏》《往事依依》以及“文笔精华”各片段

第七单元:诗歌须讲究韵律节奏:《天上的街市》《冰心诗四首》以及“诵读欣赏”各诗

第八单元:用语要精确:.《蔚蓝的王国》《宇宙里有些什么》《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冰心诗四首》

第九单元:运用各种辞格:《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春》《夏》《济南的冬天》以及“文笔精华”各片段

第十单元:理解文言一词多义:《古代寓言二则》《〈梦溪笔谈〉二则》《三峡》《狼》

各单元头上两篇为教读篇目,供“举一”之用;后面的各篇为自读篇目(包括一些篇目的多次利用),供“反三”之用,即拓展延伸之用。如此,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策略,重点解决某一个关于语言表达的问题。

(二)对编排成功单元文本资源的多重开发利用

不可否认,当今也有一些教材的编排较为得体。如苏教版高中选修《新闻阅读与写作》,全书主体部分按文体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四个单元,各单元教学目标清晰,收录文章都颇具典型性。就拿新闻评论单元来说,所收的四个文本为《气候变暖与诺亚方舟》《大医精诚》《少年应知愁滋味》《公民道德的滑坡》,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新闻评论的政论性、时效性、现实针对性和其他特性。教学时可如下作四课时(实际上是四个层次)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为认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深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首先重点阅读《气候变暖与诺亚方舟》,体会其时间性和针对性的特点;接着要求学生拓展阅读《大医精诚》《少年应知愁滋味》和《公民道德的滑坡》,巩固对新闻评论时效性和针对性的了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认识新闻评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素材进行评析,深刻领悟我国医护人员的献身精神。首先研读《大医精诚》,分析作者举了姜素椿、叶欣两个例子进行论证:一个医生一个护士;一男性一女性;一个九死一生,一个为人民牺牲了生命。代表了医务工作者在“非典”横行期间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作者鲜明的褒扬态度。接着,拓展阅读《公民道德的滑坡》,使学生明确新闻评论还可以针砭时弊。最后再拓展阅读 《气候变暖与诺亚方舟》和 《少年应知愁滋味》,巩固认识新闻评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析的特点。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为认识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深刻领悟年轻人了解民生疾苦的重要意义。首先重点研读《少年应知愁滋味》,分析叙述性文字以外的议论带有明显的政论色彩;接着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本单元《气候变暖与诺亚方舟》《大医精诚》和《公民道德的滑坡》三篇课文,巩固体会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为初步了解新闻评论中的递进式因果论证法,深刻领悟道德回归的重要意义。首先重点分析《公民道德的滑坡》的论证层次:第一层次论证了第一分论点——西点军校作弊事件仅仅是美国社会问题(传统的诚实和正直遭到扭曲)的冰山一角;第二层次论证了第二分论点——美国政府内部各种腐化问题很严重;第三层次论证了第三分论点——问题的根源是公众道德和精神的严重滑坡。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一、第二层次为递进关系,同为现象;而第三层次是对本质的分析,在第一、第二层次论证的基础上又递进了一层。接着,拓展延伸阅读《少年应知愁滋味》,重点阅读第②③④⑤⑥自然段:②③为第一层次,论证了“年轻人对农村了解太少”的第一分论点;④为第二层次,论证了“中国农村需要关注”的第二分论点;⑤⑥为第三层次,重在说理,论证了“青少年要懂得愁滋味”的第三分论点。第一、第二两个分论点相互并列互为补充,从理论上讲可以互换位置,并且共同成为第三分论点(也就是中心论点)“少年应识愁滋味”的“因”;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第二两个并列的分论点而言,第三分论点递进了一层。

如此设计单元教学,四篇课文各作为重点文本阅读一次;《气》被拓展阅读两次,《大》被拓展阅读两次,《少》被拓展阅读三次,《公》被拓展阅读三次。在“一课一得”的前提下,单元中四个文本的多重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剩余价值”发挥极佳。换一个角度说,这四个课时的设计,不就是四个小小单元的设计吗?

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资源,从内部挖潜组织单元进行教学活动只是“初级阶段”的“举一反三”,要真正意义上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得将视角拓展到课本之外,尤其是生活之中,展开由内到外的更高层次的“举一反三”。

注释:

①王家伦,赵黎丽:《呼唤单元教学的涅槃》,《中学语文》,2009年第11期。

②施平:《主题组元潜藏的危机》,《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

③赵黎丽:《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刍议——以“苏教版”为例》,苏州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愁滋味论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赵显朴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写作需要技巧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