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特色化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53谢雅琴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特色化学报学术

谢雅琴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 310012)

高校学报特色化的几点思考

谢雅琴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 310012)

高校学报要办出特色,需要从现实条件出发来明确特色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找准学术优势,以“问题意识”寻找选题、建立专题、构造特色专栏,并以巧妙的编排和恰当的形式风格来凸显、弘扬特色。

高校学报;特色化;内涵式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已增至 1500多家,占全国学术期刊 1/4强[1]。比起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学报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却相对较慢。如何找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以特色促质量、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已成为学报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试图探讨学报应如何根据办刊实际来确立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并探讨在特色化形成过程中,编辑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地域、高校及学报的学术优势,打造特色专栏,创造性地提炼、凸显、弘扬出学报的特色,坚持不懈,使之最终成为学报独有的“这一个”。

一、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更符合学报办刊实际

对于高校学报应该走什么样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多年来期刊管理机构、专家学者和学报工作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举措:有的认为,学报特色化是走专业化办刊道路,即将学报专科化,以此形成特色,这样既“可以适应学科分类特点,适应读者阅读的需要”[2],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提出可以采用多校联合办刊的形式,以各校具有优势的学科为基础进行学科分工,这样既可以将多校专业学科方面的稿件加以集聚、形成优质特色[3],所在高校非该专科的科研成果也可投至联合办刊的其他学报,一举多得。还有的则认为,对于高校学报这个特殊的学术期刊群体而言,大部分更适合走“内涵式发展”,根据学校特色和科研优势,“确立包括专题研究栏目在内的刊物特色,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4]。

作为具体的实践者,学报工作者对于特色化定位的思考,应根据学报的办刊宗旨、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来定。教育部在 1998年发文确认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5]。换句话说,高校学报依托于高校,是反映学校科研成果和学术实力的平台和学术交流的窗口,具有明显的学校规定性。这样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其特色化定位要与其所属高校的建设发展相适应。目前大部分学报所在高校都为综合性院校,学科和科研群体具有多样性,所以大多学报也具有综合性特点。

从实践上看,学报界有不少普通高校的学报根据自己办刊实际和相对优势,以“特色栏目”来树立学报个性、办出自己风格的例子。如地处偏远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原《广西民族学院学报》)根据所处地域民族复杂性及其学校壮族、瑶族等民族研究学科实力,开办了“人类学研究”重点专栏,经过十多年的耕耘,继 2004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名栏建设单位后,2006年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名刊建设工程。这是经典的特色栏目带动整个学报提升的案例。其他如《吉首大学学报》的“沈从文研究”、湖南理工学院《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等等,都是根据学报的学术优势,创办了特色专栏,并因此而获得了学界关注,扩大了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从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看,国内外学术数据库的建立和互联网在科研中的普及,使得纸质学术期刊更多扮演着“内容供应者”的角色。学术期刊间的竞争被碎化为由题名、关键词等搜索而来的一篇篇文章间信息含金量的比较。对“质”的竞争被空前强调,使得学报更加需要更改策略,集中力量,整合优化资源,以特色栏目的创建吸引更多精品文章,由“点”求突破和发展。

因此,如果综合考虑高校学报的宗旨、办刊实践和发展趋势等多种实际因素,就会发现与其不切实际地强把学报“拔”成专业学刊,不如先好好把握高校学报所具有的“学术窗口”“综合性”等特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不仅意味着编辑要不断挖掘所在学校、地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各方面学术资源,以不断推出的专题研究栏目来形成学报特色;还在于编辑要主动策划选题,精心编排文章,以各种方式加强、凸显学报的栏目特色;甚至在于如何安排封面版式的风格来承载、弘扬特色。

二、找准学术优势,挖掘各方资源,在参与学科建设、学术生成中形成特色

关于能形成学报特色的资源条件,龙协涛在研究了一些普通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后,认为主要是三点:一是地域特色;二是历史传统;三是学科优势[6]。如何找准学术优势,并结合学报的实际情况将之提炼、转化为学报特色,是学报特色形成中的重要工作。

首先,学报所在高校的优势学科,其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都给学报形成特色提供了基础支撑。其科研优势还将对校外作者有号召力和辐射力。学报需要对所在高校的科研优势力量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有几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乃至校级、院级特色学科,这些学科人才构成的厚度及层次等。这样才能确定哪个或者哪几个优势学科可以成为学报特色形成的基础。

找准本校优势学科后,学报要集中力量,对优势学科的学术特色、人才资源再加梳理:学科的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学科中有哪些在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名家或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有创新或表现活跃的骨干人才以及基础扎实、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他们近几年来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获奖和目前所正在进行的课题等等。当然,想要对学科的发展动态有清楚的了解,学报还需要不断加强与学科研究人员在学术活动上的联系与互动,编辑部可以开不同规模的座谈会,邀请优势学科的各层次人才参加,经常有主题地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和对学报的要求,还可以主动参与学科的科研活动,如讲座、报告会及各种学术会议。这不仅可以使得编辑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追踪学科人员的研究进程,还可以让编辑与校内外学科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更好地了解学科内的作者、读者所惑所需。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选题策划、稿件组织,及时将最新成果转化为学报创新特色。

受各种原因限制,编辑想要在处理繁复的日常编辑事务之外,保证能够适时、长期地投入优势学科的学术生成和共建在操作上存在难度。对此,以往有些学报采用了聘请专题或栏目主持人的方式。这些主持人往往处于教学科研一线,是学科带头人或者学术名家,大多活跃在学术舞台,在专业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又与同领域中的研究人员有较密切的联系,他们可以很好地促进学报特色的形成。事实上也可以考虑请学科中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作为兼职学术编辑,他们虽然没有名家的号召力,但他们大多师出有门,在专业领域内也有较好的资源;不仅自己的学术创新能力强,而且对学报的稿件要求等也能迅速领会,可以弥补大家名家们分身乏术、组稿时难以详细了解学报特色栏目具体需求的不足;而且他们大多精力旺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还能承担着类似“学术通讯员”的角色,给专职编辑提供丰富的学术资讯信息,使编辑们能根据学报定位与发展方向,把精力更多地放在选题策划、遴选和优化各种学术题材、构建特色栏目上。

其次,挖掘地域文化优势时,应量力而为,不宜盲目狭隘。历史传统实际上也是地域文化特色。一些学报成功办出特色的经验显示了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的有效性。较为有名的如地处殷朝旧都、甲骨之乡的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大批殷商史和考古学、甲骨文学的文章,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经验来看,学报想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办出特色,如何建立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研究有一定特色且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是关键因素。对于地域文化优势的挖掘,学报除了需要对本地域历史、经济、文化等加以广泛的了解和密切的关注,还需要尽量参与地域文化的整理——或者邀请地域文化研究的组织者或核心来参与学报的特色专栏建设;同时地域文化优势要尽可能与本校的学科优势加以整合,保证其作者队伍的稳定性;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也需要开拓的眼光,尽可能寻找地域文化与学术发展趋向的结合域,使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来吸引校内外广泛的研究者。

其三,不能忽视编辑自身的研究优势。学报编辑除了要精通编辑业务外,往往还需要在某一学科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水平,这是学报学术性特征所要求的。“编辑对某一学科的较深造诣使得他们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动态等一系列问题都较为了解,自然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文章的学术水平能够做出恰当的评价,而编辑的岗位责任又使其对于文中的与己不同的观点不存偏见”[7]。因此,学报的特色化形成条件中,编辑的研究优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实践操作上,学报经常由学有专精的学者或专家来担任编辑部的领导岗位,其他编辑也都各有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他们经常利用自己的专业资源来邀约、组织稿件。这是很多特色化专栏初办时名家稿、优稿的来源。但在探讨学报形成特色途径时,包括编辑自身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强调重视挖掘学科优势和地域历史优势,却很少把编辑的研究优势也纳入学报特色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理论架构上把编辑研究优势也列入学报特色化形成的重要一环,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报特色化形成的基础条件,也对编辑在专业研究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熟悉该学科研究的各种观点和研究方法,阅读各种有创新、独得之见的文章,要不断和学科的专家学者接触交流,在专业领域研究面上拥有庞大的信息量,能及时掌握其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成果,能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不足。

需要强调的是,学术优势资源只能被视为学报形成特色的支撑点,想要形成特色,最终还是要结合学报办刊目的、社会时代需求和生长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学报以研究和解决社会重大问题为其重要责任,社会急需而他刊又缺的学术理论与应用研究内容也应该进入学报特色的考虑范围之内。只有在充分考虑社会诉求和读者需要的前提下,学报特色的确立才有生命力。同时,学术资源是否具有优势还要与其他学术期刊相互比照,同处一个地域的高校学报,对本地区文化优势的挖掘有可能撞车,学科优势也有可能重叠。有些地方学术资源可能早已有更成熟的刊物挖掘在先,如有《鲁迅研究月刊》在前,地方学报想以“鲁迅研究”为突破点就较难打开局面。学报要确立自己的特色,就要综合权衡多方面因素,要考虑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中寻找出相对学术优势,才能真正找准可持续、有影响力的特色目标。《浙江教育学院学报》以“教育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作为打造学报特色的突破口,就是综合考虑了“学校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传统优势”“如何办好教育、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是全社会关切的热点”,以及“浙江省作为文化教育大省、公开发行的教育理论刊物很少”等多种因素而确立的。该栏目以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为中心,每期组织专题研究,一些主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关注和认可①。

三、以“问题—专题—专栏”打造特色专栏,以巧妙编排来烘托特色

特色专栏的形成往往是学报特色形成的重要标志。但想要形成特色化专栏除了前面提及的要想方设法挖掘资源、掌握多方稿件来源渠道、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外,还需要编辑的认真策划、精心编排,努力发展、凸显其特色,以有影响力、可延续的专栏形成学报特色。

(一)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专题—专栏”模式塑造特色

学报特色专栏的设置,需要经过审慎的调查、策划、论证,通过选题、组稿和吸取反馈意见、调整等过程的反复实践形成。在此过程中,编辑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策划选题、组织专题,并将其延伸开来,最终形成特色专栏。所谓“问题意识”,即在对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有较为清晰了解的前提下,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重要问题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及时提出富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议题。这种“问题”的提出,需要编辑有很好的学术眼光和专业经验,能够在日常大量的来稿中搜寻、发现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有学术创新性或者争鸣性的“问题”,能够根据学报的学术优势和来稿倾向来选择、提炼有可行性的“问题”。

“问题意识”还在于提出问题后,能否以“问题集中”方式来组织多方向、多角度甚至跨学科角度的专题稿件来进行探讨、交流。2008年汶川地震后,《浙江教育学院学报》曾以“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组织专题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与地质学等多学科视野来审视、反思地震中所出现的现象与问题,为救灾重建和灾难预防献计献策①。这种以“问题”集中多学科力量组成专题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显示优势学科的力量,还能将其他学科的研究力量也聚拢起来、发挥出来。这些稿件的作者分布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不同工作岗位,学科多样,以各自角度来对同一问题加以研究、论证,其文章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相互补充、彼此融汇,成为一种集束式学术力量,也使学报的特色得到充分的彰显。

“问题意识”也指在一个专题组织完成后,编辑能否将其延展开来,比如原来问题中讨论未完的、值得继续讨论的内容,读者反应产生的延续争论。一个好的“问题”,如果设置得当、组稿成功,总是能引发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和继续探讨的需求。对那些与前期意见相左却持之有故的文章,应该予以重视并优先组织刊发。又如在专题对话中有时会触发新问题的产生,或者由于情况的变化和新视角的出现而导致的问题“重生”,对此编辑要不断追踪、密切关注、及时抓住,与专家商讨继续再组专题的可能;对于相关联有价值的系列问题,也要加以挖掘开发,通过问题不断延伸新触角,组成新的专题。这些专题系列的出现,将逐渐形成学报的优势特色,成为构筑特色专栏的基础,如能稳定下来、延续下去,最终将成为学报的“眼睛”,点亮整个学报的风格特色。

(二)精心编排,巧妙烘托特色

特色栏目的建设需要以稿件集聚的学术价值为依托,而编辑的遴选标准、编排方式也可以凝聚、烘托、加强学报的特色。在体裁上,除了论文外,专家笔谈、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摘登等形式也可以使用。有些打破学报常规的体式,如以名家、专家为切入点而对学科进行瞻望的“专家访谈录”、将一些虽然不成熟却有些新意的文章精彩处加以摘编的“来稿摘编”等多种形式,只要坚持其学术性和专业性,将其刊发也能给学报特色的形成增加分量。

另外,不仅在专题稿件前采用主持人语、编者按等形式来强调专题的特色、分量是烘托学报特色很好的方式,有些学报也尝试在专题论文每篇后请专家来写“学者评语”。这种方式如果运用恰当的话,能够很好地激发各方人员对问题的探讨、争鸣,加强专题的交流氛围,引导读者更好地加以阅读思考。还有一些学报,对于特色专栏的研究,适时撰写综述性文章,对此前研究的进展、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加以述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凸显学报积聚的特色,还可以增加专栏特色的含金量,为读者起到导读导研的作用。这种综述可以是总结学报专栏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以专栏的具体选题为核心拓开为对该问题国内外研究的评述。学科专家撰写的综述性文章除了回顾,在前瞻性上往往有开阔的视野,能起到引导学术方向的作用。有些专业编辑对专业学科有很好的了解,对于专栏的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也较为熟悉,也可以胜任这一任务。

学报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远、需要主客观条件多方配合的过程。学报特色化的探讨,除了找准学术优势、建设特色栏目等对内容上的研究外,对其版式、封页等的形式风格要素加以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如果能设计得当、与内容特色巧妙配合,能够更好地弘扬学报特色。本文限于篇幅,无法具体展开,只能以后专文再述。

注释:

①该内容参考了卢真金:《聚焦热点精心策划力创名栏——在全国教育院校学报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的部分内容,详见全国教育院校学报研究会会务简报,2008年第 1期,第 12-14页。

[1]邱均平,李爱群,舒明全.中国学术期刊分类分等级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出版,2009(4):39.

[2]顾坤华.试论大学学报的功能定位和个性特色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2.

[3]余昌谷.从特色专栏走向专业性办刊[J].中国出版,2008(4):44-46.

[4]姚申.反思与创新:关于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前景的若干思考 [J].浙江社会科学,2007(4):32.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备厅[1998]3号)[EB/OL].(1998-04-01)[2009-12-0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25&infoid= 1145.

[6]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云梦学刊,2004(2):15.

[7]孙景峰.学报编辑工程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2.

On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ege Journals

XIE Yaqin
(Journal EditorialDepartment,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college jounals,it is very i mportant for editors to find theirown orientationsof features from actual conditions,promote conscious activities by exploiting academic advantages,construct feature columns and arrange appropriate for m styles.

college journals;characterization;connotative development

G237.5

A

1671-6574(2010)03-0103-05

2010-03-18

谢雅琴(1975-),女,浙江平阳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文学硕士。

猜你喜欢
特色化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