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对话的难度和对策——介绍《衡水日报》的“对话”专栏

2010-08-15 00:43陈世钟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1期
关键词:问政衡水官员

陈世钟

(衡水日报社,河北 衡水 053000)

媒体代表公众向官员问政性质的对话,是通过面对面,把官员的执政“内幕”揭示出来,加强沟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系统地让公众了解他们的执政原则和思考,了解官员的亲民性,实干态度,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2007年2月,《衡水日报》开设了问政性质的“对话”专栏。至今已经与38位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市直各部门及重要事业单位一把手对话,在当地产生了良好反响。

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形成专栏的重要平台。在衡水,日报和两级电台电视台每天都在发布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大量新闻信息,以及综合性报道。官方大量的新闻信息,有利于做对话,向官员问政、向企业家问社会责任。县市区党委政府与各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工作宽度和深度,足够支撑起系列对话。虽然地级市媒体做本地官员的对话,话题少,超脱难,不如国家级省级媒体对话更能居高临下,但是也有便利,就是记者比较熟悉情况,针对性比较强,官员谈起来比较实在,本地读者感到比较亲切。一旦系列刊发出来,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记者的使命感,都会得到有力表现。从读者的反响看,这个专栏是成功的。

在一个地级市党报做问政对话,也有很多难题。最大的难题是一些官员顾虑较多,说服做对话的难度较大。改革开放初期党报党台人物宣传比较严格,一宣传谁,谁就被广泛关注,并可能带来地位职位的升迁。但是随着宣传的宽泛化,官员被媒体关注的机会多了,并且,随着官员考察机制的完善,媒体人物宣传的政治功利淡化了。但是不少官员还有余悸,担心自己的露面会引发“想干什么”的诘问,带来副作用。这也难怪,至今有些受众仍然在惯性思维。面对媒体,答记者问这一方式最“保险”;直接面对记者,敞开对话,就有点不确定性。习惯了“讲话”,一旦对话,有的还确实不太适应。因此,在做专栏过程中,我必须做一些说服工作。有的官员三言两语就说透了,但是更多的官员在栏目开办一段时间后才逐渐看清楚:百姓有知情权,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自己出面解说是非常必要的,而媒体是重要的解说平台。面对媒体并非一定说政绩,还有责任解释热点难点问题,接受大型对话,对本地本部门有不可替代的宣传作用的;“光做不说”是对本地方和本部门单位公众形象的一种遮蔽。官员就是公众人物,通过媒体面对最广大的公众是必要的。

要做好问政性对话,我的体会是:

其一,记者要有见识或者思想。对话是思想的较量,见解的展开。记者的提问和质疑,不能被官员滔滔不绝的学识和信息所淹没,而要清醒地定位在自己的采访主题。所以问政,记者不一定话多,但是言必有中,一定要说到要害,让官员感到有点意外,才能严肃对待提问。如果记者见识低,思想肤浅或者狭隘,对话也就难以在双向交流和探讨中深化。采访后整理录音时,如果记者思想不清晰,也不可能理清大量谈话的主题和重点,让对方感到,整理的结果比自己说的更明白,更清楚,主题更突出,更适合读者。在做对话过程中,平时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支撑了我的胆识和敏锐。

其二,学识上要尽量对等。要知道,对话时双方的心态是对立的,你考问官员,官员也在估量你的知识面你的知识背景。记者的前期准备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信息材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切中要害问题,真正代表公众把该问的问清楚。我每一次对话都做了至少半个月的准备,静下心来研究许多领域的资料。但是毕竟,每一个领域都落到具体对象上,还需要实战应对。而且,每一个被访问者都有其个性,怎样适应他们,也很重要。如果紧迫,临阵磨枪也要磨。要做到“不快也光”也得恶补相关知识。这时候,我得感谢网络,免去了我东奔西跑,搜索引擎就成了我的图书馆和问事处。

其三,对话提纲要在公众和官员之间取得平衡。没有提纲的问政对话,十有八九是失败的对话。如果可能,对话实施前,最好能和对话人见面沟通。列提纲的过程,也是促使自己思考的过程。一定要站在公众一边想问题,在官员一边找话题。但是拿出提纲,也不一定落实在对话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比如在劳动保障这样密切关涉民生的重要部门,理出对话重点,并不简单。孙广义局长就要求必须先列出细致的提纲,才肯接受采访。面对一个不熟悉的部门,凭空提出他们认为有分量的话题,我没锦囊妙计。只能一次次到网上查阅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重点,了解衡水劳动保障的难点。对话进行的过程中,我又及时抓住孙局长的几个话头,确定了新的对话重点,这就是“服务遍及全社会、回应热点难点、执行政策的宽和严、自我加压做好工作”。

其四,要理直气壮地面对面。没有心理的平等就没有对话,记者首先要在“气势”上跟官员平等。官员特别是“一把手”就是政治专家,而记者不慎就成为了门外汉。坐下来面对面,至少连续三个小时,要掏出官员沉淀的思想,甚至碰撞出火花,没胆量是办不了的。特别是初次接触,对话能否成功不必考虑,找不到共同话题就放弃,并不强求,一定不能被官员“镇住”。在“对话”栏目开始的时候,我称呼对方“您”,后来感到这样不像是对话,就都变成了“你”。最近在网上看央视的《面对面》资料,知道王志第一次跟高官对话称呼用的是“你”,当时很多观众就很不适应。可是记者总在仰视,哪里还能与官员对话?哪里还能代表媒体受众?要知道,官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思想思路也需要质疑,需要碰撞,才能表述得更清晰和精彩,活的语言才能流泻。敢和公众人物进行智力的较量,加上足够的学识和采访经验,访谈才能很快进入状态。

有了以上四方面的前提,对话中就可以大胆提出尖锐的问题。我开栏就质疑民政局长:林秀贞的走红,是不是因为民政部门工作的缺位?这是所有关于林秀贞的海量新闻中没一个记者触及的话题。林秀贞当时正全国热捧,我借此质问地方民政局长,确实是要点勇气的。苑里伍局长曾经是市委副秘书长,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看法,也敢于回答,他代表官方澄清了真相,也维护了林秀贞和民政部门的形象。这个问题太尖锐,太靠近身边,所以一见报,就引起巨大反响。那个对话最精彩的就是质疑,质疑后跟着的是“民政局长的所思所想”,也是比较新颖的,因为很少公众会知道民政局长想什么。当然,对话中记者不能总是质疑,也不可能总有那么多话题需要质疑;记者需要做的,更多是引导官员说出真相,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质疑加上探询真相,对话就见挖掘出了深度。

实际对话过程中,一个新闻人的应变也很重要,需要胆大沉着,机智地应对,注意从思想和民意切入,抓住对话的主动权。对话提纲,因为不是答记者问,只是个大概路数。应变的时候,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某些无知。记者虽然有较宽的视野,但是深入到某个地方或者部门,就成了门外汉,要问政,不那么容易。当然,许多官员也尽量支持媒体,但是在思想的交锋中,就不会迁就记者了。这时候,作为“弱势”地位的记者,就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无知所以才提问,是代表公众提问,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回答。记者应变,还要能够触类旁通。一把手们都有共性,每个领域内容也有共性。比如思想观念、基本工作模式、工作内容、领导方式方法、用人、做事等。因为每一次都是新领域,新人物。这时候的触类旁通,是对话成功的一个要素。

需要说明的是,做对话,是项高难度新闻工作,需要从业经验和敬业精神。一旦面对面“较劲”,被访人的“变卦”换话题更带来挑战。而官员专家式的侃侃而谈,有时候也让现场的我片刻迷失;跟官员面对面三个多小时连续地对话,有时候也让我感到绞尽脑汁,精疲力尽。这无疑是对记者思想学识储备以及应变能力的全面考验。所幸,我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这一攻坚战。在网上我查了一下,全国省市媒体中,这样的大规模的深度问政并不多见。2008年,“对话”专栏获得衡水市新闻奖。

猜你喜欢
问政衡水官员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衡水专场(二)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
电视问政:问出政府职能新变化——武汉台“电视问政”的理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