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轩魁,吴 艳,薛 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编
胡轩魁,吴 艳,薛 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对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特别强调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更加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采撷5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资参鉴。
教育观念; 培养模式; 实践与探索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对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高校在校生数达到世界第一的当下,人们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诉求。尤其是“钱学森之问”,重新引发了全社会对人才质量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开创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新局面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规划纲要》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目标,提出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特别强调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更加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先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即: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钱学森曾尖锐地指出,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因此,回答“钱问”的切入点,应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现阶段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几十年前相比,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国外大学相比,是否有较大的差距?客观地说,我国大学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延续历史的一种惯性。其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以下4个特征:其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趋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导致了“钱学森之问”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其二是过度的“以教师、课堂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其三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缺乏衔接。其四是以专业或系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限制在一个极度封闭的系统之中。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可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部分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毕业生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四是培养模式思路比较狭窄,缺乏系统化和有机性;五是教学安排不合理。
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不变,何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重新认识和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是重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协调不同群体利益的过程,是建立新的大学理念、重新选择大学制度的过程。其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应迎难而上,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本科教育是基础,是立校之本。为此,下面采撷5所院校在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资参鉴。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英才班”
中国科大从建校开始,就始终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科技英才上,注重给学生配备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注重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环节中体现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50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教育与科研相结合、高校与研究所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科技拔尖人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这种培养模式也是科大的毕业生在社会各领域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
2009年3月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等研究所签署协议,陆续创办了数学、物理、应用物理、力学、生物、光电工程、材料科学等7个“科技英才班”,旨在通过科教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
在中国科大已经启动的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对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完善,并努力将“个性化”、“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等理念与方法体现在科技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
(1)长周期:强调培养计划的贯通。开办科技英才班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的,那就是瞄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所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为此,中国科大在英才班培养模式的设计中,特别强调本-硕-博贯通式的长周期培养。学生在入学时便按照博士毕业的目标进行培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安排上进行通盘考虑,强调本科-硕士、硕士-博士的培养计划的贯通,减少一些课程的重复性开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进入英才班,毕业时就一定是博士。中国科大从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业进行长周期的设计,但英才班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行的是动态化管理,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本硕博连读,而要根据学生的意愿、学业成绩等因素,适时进行分流,不排除部分同学由于学业跟不上或兴趣发生变化等原因而从英才班流动出去的可能。
(2)两段式:大学与研究所教育资源互补。英才班实行“两段式”教学,本科生阶段在中国科大完成两年半的基础课,后一年在中国科大和研究所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然后在相关研究所进行半年的科研实践,并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其中专业基础课由中国科大和研究所教授共同设计并组织教学。
研究所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面介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这些优势,使得研究院所与大学的育人功能达到和谐共振、优势互补,从而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一条新路。
(3)个性化: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局限。让不同禀赋、不同志趣、不同专业取向的人,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养,无形中会对其中少量优秀中的出类拔萃者带来某种程度上学习热情的压抑。学校现在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努力突破“流水线式”培养的局限,让更多的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培养菜单。英才班将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各自对知识结构、学业进度等不同需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学校为英才班学生精心挑选的教授导师,将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交叉性:在碰撞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英才班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中国科大还十分注重为学生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培养环境,提供交叉研究的平台。引导学生提升学科交叉的意识和眼界,鼓励学生在交叉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5)三结合:教育理念顺应人才成长规律。中国科大英才班教育模式体现了“三结合”的理念。所谓“三结合”,首先是“科教结合”,也就是说英才班将专业研究院所的前沿研究及其成果与大学教育有机结合,使得英才班的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学科最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脉搏,提升学习和研究兴趣;其次是“理实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在大学阶段就能亲身参与完整的科研过程,在研究所专家的言传身教下,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再其次是“所系结合”,中国科大与中科院研究所的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使得英才班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优化,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造火箭”项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2005年开始的“造火箭”项目,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真实训练。我国第一枚完全由大学本科生设计研制的探空火箭“北航一号”2006年11月1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2008年12月5日,在大西北的戈壁深处,承载着北航人又一个雄伟梦想的探空火箭“北航二号”如神箭一般冲向云霄,我国首次将以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探空火箭成功进行发射和回收。这些“壮举”都是北航宇航学院的学生完成的,而且大部分是本科学生。
近年来,由北航本科学生研制的“共轴反桨直升机”、“机器鱼”、“自稳定飞行平台”、“Gps导航巡线无人机”、“蠕动式管道机器人”、“基于倾转变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等项目,有的可以挑战国际最尖端技术,有的成为国家“863”重点项目,有的已经转化成军用民用产品。
几年下来,在“北航一号”、“北航二号”等项目的带领下,一批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同时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兴力量。
(1)两轮实践铸就真本领。
北航的本科学生能完成如此复杂的科研项目并不偶然。“我们的学生全部要经过两轮的实践,这是北航区别其他学校的地方。”北航副校长郑志明表示,“第一轮是课程的实践,如通过基础物理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等,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过程。第二轮实践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期间,学生不是进入教学实验室而是进入科研实验室。”在北航,挑战杯、冯如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综合创新实验 众多科研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的基本特点是“量大、面广、质量高”。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创新活动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到不同类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去。
为了进一步给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前沿,2005年北航又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简称SRTP),用这个计划整合全校90%的学生,让学生尽早地、积极地进入实验室。在许多学院,学生从二年级实习开始,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到三、四年级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为后面的毕业设计甚至研究生学习打下初步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加强了实验动手能力。这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可以真正做一些科研性质的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形成了初步的创新能力。几年来,SRTP计划已经资助858项本科生科研项目,参与学生2765人,资助金额达到250万元。“北航一号”、“北航二号”就是该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
(2)汇聚优质资源强化教学。
“要建设创新型强国,人才是关键,最根本的在于本科生培养”,这个观念在北航教师心中已经扎下了根。近年来,北航把为国家培养“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生培养方针,构建核心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科研实践训练等“三大体系”,创新了高等工程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等高素质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整合学校各方面优势资源汇聚成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为了强化核心基础教育,北航构建了校级、校院共建和院级三级核心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依托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各类实验条件和持续不断的科研成果,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多数科研实验室参与了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
3.北京交通大学三个平台冒出“科研苗子”
2009年年底,北京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陈垚顺利保研,并被名师一眼看中,成为国家“千人计划”首批入选宋永端教授的弟子。宋永端看中的是陈垚本科3年中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科研经历:陈垚从大一开始进入学校创新实践天地,3年的时间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完成的科技作品有20余项,获国家级奖项4项,市级、校级奖励近20项,宋永端赞叹:“这样的学生,就是做科研的好苗子。”如今陈垚已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智能系统及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迎宾机器人”的研究中。
和陈垚有相同经历的本科生在北京交通大学不是少数,每年吸引200余名学生的创新实践天地也仅仅是该校为本科生提供的科研平台中的一个。“本科生参与科研,是为未来打基础,作为一所以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的高校,我们有注重实践的传统,构建层次分明、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合科研训练课程、科研训练项目与活动、学科竞赛等为一体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创新性实验与实践的平台也在日益完善。”北京交通大学主管人才培养工作的副校长王永生说。
(1)平台和名师是科研兴趣的桥梁。
“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动手的机会却少得可怜。”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认为,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平台和老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站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高度,在培养一大批优秀和拔尖创新型人才上舍得下工夫,舍得投入财力和人力。从“九五”开始每年投入1000万元经费,“十二五”增加至1200万元经费,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了有利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带头人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长期在教学一线的名师。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已经建成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4个国家级、7个北京市级以及10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科研、学科、实验室一体化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2)不拘一格培养偏才怪才。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学生王永亮的保研经历显得有些曲折,曾经有6门课挂科的他最后被学校专项保研,此举无疑开了学校的先河,也曾引起不小的争议。至于为何最后将王永亮破格保研,学校的态度很坚定,因为从王永亮专注于对计算机的兴趣,每天刻苦钻研,以及后来能带领团队在国际大赛中连续两年进入全球总决赛并取得好成绩的表现来看,王永亮完全有攻读研究生的潜质和能力。北交大教务处处长屈波表示,“这件事是一个不拘一格选拔优才的案例,但我们也因此有更深层的反思,就是如何更早地为一些偏才、怪才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点,那就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有跨专业展示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舞台。
一方面,学校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类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设置三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学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近年来,学校覆盖理、工、管理、人文、法律、经济等各学科120多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800余项、国家级项目100项、北京市级项目25项。学校还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与学科竞赛有机融合,形成校、省和国家级三级学科竞赛平台,目前共有三大类40多项重要学科竞赛,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2009年上半年,学生就在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99项,5372人次参加了各级学科竞赛。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了《本科生自主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管理与激励办法》等一系列激励学生自主发展的制度,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努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据统计,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学分奖励额度非常高,如果有学生在科研方面非常突出,拿到最高奖励换算成学分的话,其他学分只需修够1/3即可以毕业,这就意味着有些学生可以免修一些公共课或不是很感兴趣的课程,专心致力于研究,这样优越的条件,在全国高校并不多见。
(3)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要。
北京交通大学从2005年以来逐渐在全校各学院推行科研训练课程群,像方法论这类以前都是研究生学习的课程,现在已经为交大全校本科生开设。看似有些超前的研究方法课程群的推出,深得师生的喜爱。学校的思路是,虽然本科生开展科研,无论是研究的视角还是研究深度,与研究生阶段以及教师进行的科研都不能相提并论,但带有启蒙性质的与科研活动的接触,并通过教师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能点燃更多学生的科研热情。
北京交通大学研究方法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三个层次,涉及科学思想发展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科学研究工具类、科学研究规范类、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类等方面的课程,以及新技术应用、学科前沿发展等系列讲座。各专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形成能满足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需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科研训练课程群。该课程群是“引领课”,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学科,指导学生在学科课程平台间、模块间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制订学习计划;该课程群又是“桥梁课”,可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从而吸引学生参与知识探索,使知识的交流与发现、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得到有效整合;该课程群还是“研训课”,可以问题研究为核心,以研究方法论为研究规范,以研究方法为研究过程,突出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学术研究的思维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围绕“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理念,构架了“三横三纵”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该体系纵向分为科研训练课程、科研活动、学科竞赛三个系列,横向分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提高层三个层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使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江西中医学院的“科研实践班”和“双惟”实践班
江西中医学院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精心凝练、悉心探索,创新了“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倡导了一系列的教育新理念,践行了若干大胆的改革实践,初步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子。
(1)科研实践班。
自2001年以来,学校结合承担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教改重点项目“中药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研究与实践”,在中药专业开办了科研实践班,按照“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一改革课程设置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路,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把专业理论课教学由传统的7个学期调整为6个学期完成,在整个第5学期安排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第6、7学期继续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按照“学习—实践(科研)—再学习—再实践(毕业实习)—完成学业”的教育模式,进行学习和科研。
这种教育模式在普通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体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学生在第5学期科研,通过一学期的自主实验、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实验项目,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二是由于在校培养阶段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集中实践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三是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选择有开发前景的项目,并有较长时间使项目转化为市场产品,可以带项目创业。这种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复合人才。
几年来,科研实践班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对历届中药科研实践班学生的跟踪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显著提高:学生认为科研实践训练很有帮助的有96.0%,认为动手能力增强的有88.6%,认为查阅文献能力增强的有82.5%,认为增加了对本专业了解的有62.4%,认为撰写论文能力增强的有61.7%。
(2)“双惟”实践班。
学校在2006年9月启动了旨在激发学生内动力的“素质教育工程”—双惟实践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双惟”实践班是学校“惟学、惟人、求强、求精”校训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多年办学经验的凝练和总结,更是在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涵盖面广、针对性强、成效明显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双惟”班的学习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四种能力和素质明显得到提升。一是胸怀更加宽广,境界更加高远。二是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更加突出。三是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四是意志力更加坚韧。
5.厦门大学改建带有活动桌椅的教室
外籍教师的一项建议,促使厦门大学改建了部分带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从中折射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事情是这样的。一年前,一位外籍教师找到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具备活动桌椅的教室太少,外籍教师之间出现了抢用这类教室的现象,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他希望校方尽快改善这一状况,否则他就要辞职,离开厦门大学。经过与校长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学校用一个月的时间,改造了20余间带有活动桌椅的教室,基本满足了外籍教师的要求。
这一简单事例背后其实掩盖着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外籍教师之所以喜欢带有活动桌椅的教室,就是这类教室宜于学生讨论和小组教学,改变了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的习惯,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对此,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深有感触地说:“在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某种惯性,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对这些模式已经十分适应,或者说到了麻木的程度,以至于要改变这些固有模式,非得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提出来,才会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1]蒋家平.拔尖人才培养应有通盘考虑[N].中国教育报,2009-12-21(6).
[2]唐景莉,邓怡.北航本科生科研“偏向虎山行”[N].中国教育报,2010-02-04(3).
[3]唐景莉,袁芳.北交大三个平台冒出“科研苗子[N].中国教育报,2010-01-28(3).
[4]刘红宁,左铮云,吴晓明,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观念 贵在践行—江西中医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EB/OL].[2010-03-02].http://jxzyxyb.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265967.
Updating the Idea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Selection from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Fiv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U Xuan-kui, WU Yan, XUE Mei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primary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Plan Outline for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onsultative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rategic ideas and major measures for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ance mean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lan Outline especially stresses on upgrading the idea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more on innovating the mo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aper select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in fi v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serve the reader.
idea of education; mode of cultiv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G640
A
1006-9372 (2010)02-0026-06
2010-04-05。
胡轩魁,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期刊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