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资产管理工作者的职责。综合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部分高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视对资金的管理,而对物资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却重视不够,存在严重的“重钱不重物”的片面资产管理思想。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好学校的固定资产,让有限的固定资产发挥最佳效益,是促使实现自身良好积累,图谋未来发展与壮大,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之举,是进一步服务教学与科研,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对国家投入的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所属国有资产缺乏产权意识,认为高校是专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纯消费事业单位。所以,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监督机制,短期行为较为严重,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投入的相对增加,高校固定资产呈现出面广量大、种类繁多,构成日趋复杂(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图书资料、文物陈列物以及各种高、精、尖仪器设备)等特点,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大多数高等院校仍沿用原来的操作办法,从人员配备、管理的手段、制度建设等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随之带来在保管上、使用上乃至安全上的诸多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国有资产集所有权、经营权、行政管理权三位一体,没有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造成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的是以账物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管理模式,通常是设备部门管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后勤管理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行政设备,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财务部门负责价值核算,而各职能部门又分别由不同校领导分管,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领导,也没有一个综合协调的部门。
表面上看,固定资产管理虽归属各职能部门,管理的职能部门也不少,但其具体占有和使用又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行政等专业部门,造成资产实物流动与账务核算相脱节,职能部门管理和各专业部门占用相分离的状态,各部门实际上对国家财产谁都不负责任,职责不清,相互推拖,未形成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虽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制度,但不成体系,缺乏操作性,在管理环节上存在漏洞,有的即使已制定了好的制度也未能很好地落实,造成管理失控,单位固定资产实际上有多少心中无数,虽然多次清查仍家底不清,前清后乱,无法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如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毁损、丢失、私用公物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建筑物早已竣工使用,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办理固定资产验收手续。有些固定资产早已报损、报废不再使用,但未办理报废手续,其结果是账实不符,有账无物。因此,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高校的家底难以清楚,固定资产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据此,高等学校购入的大量电话机、办公桌椅等简易办公设施,必须在固定资产的范围内核算。与其他固定资产比较而言,将此类物品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不能准确反映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的数量及价值,不利于统计、评估、预测、决策等工作。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物价水平的提高,价值在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及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的单位价值标准明显偏低。
购建固定资产的实际费用一次性直接列入事业成本,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当期结余虚减。高等学校购建固定资产,其原始价值的核算要通过“固定资产”科目,在反映固定资产增加的同时,相应地反映固定基金的增减变化。“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是相对应的科目,可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用以核算、监督国家在高等学校拥有的固定资产基金。通常情况下,要求两者的账面金额是一致的。但是企业在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反映其原始价值,而固定基金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则随着已付款额的增加而增加,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不等于固定基金的数额。所以事业单位设置“固定基金”科目的意义不明确。另外,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深入,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业务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财政拨款占全部高等学校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在此情况下,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将不再是国家财政拨款,而是自己的创收收入,即自筹资金。既然是自筹资金,就应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不宜限制得太死。
传统上认为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经营性单位的观念,使高校一直没有像企业那样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弊端为:无法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影响固定资产及时更新改造。新形势下,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也迅速增加,仅仅依靠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家提倡高校发展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其中银行贷款、融资等成为主要资金来源,因此为了反映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因出售、报废或毁损等原因减少时,按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而不反映盈亏、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净值。此过程中取得的价款、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直接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而对固定资产净值不做任何反映。这样处理不能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的支出和收入及清理净损溢。
为了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和通过上级举行的各种评估,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添置资产。学校内部资产配置则实行供给制、按需分配,而且一旦配置,终身拥有。由于使用部门对配置得当与否,利用率高低与否不承担责任,因此常常贪多求全。造成各学院(部门)之间拥有资产的数量和其承担任务的实际需求很不平衡。并且随着资产绝对量的增加,管理也没有跟上。管理不仅包括通常的验收、登记人账、报损(废)注销等账、物的管理,还包括监督考核、使用和维护的管理。保证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但实际上总是有一些人把重点放在如何争取一些房子,多要点经费购设备上,至于如何让现有设备发挥更大效益却考虑的很少。有的设备年年增加,管理却停留在低水平的实物状态管理层次;还有的家底不清,连一本规范的实物账也拿不出,也没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形成了重购置、轻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学校办学考虑的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效益、规模及任务,相应资产的配置也随之出现局限性。校内资产在使用上缺乏严密监督、严格考核,没有必要的费用与效益控制手段,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设备配置缺乏认真论证,不顾实际需要,片面追求高、新、全,造成固定资产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验室建设重复分散,过于专门化缺乏通用性。实验室是高校投资大,固定资产多,贵重设备最集中的地方,但在建设中强调专业的特殊性,追求小而全,搞自留地,实验室重复建设。如文科实验室通常以计算机为主要实验设备。专业性愈强,使用面就愈窄,闲置浪费也就愈多。有的一年只用几次,有的是偶尔用用,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致使资产闲置浪费。资产通常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价值,无论是整机闲置,还是部分功能闲置,都是浪费,也就是资产的另一种流失。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个人配置的固定资产也不断增加,台式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等的逐步配备使固定资产具有了更强的流动性。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监控手段和变动记录迟缓,资产信息的频繁调整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和滞后,从而造成账实无法同步一致。机构调整、岗位轮换、教职工调动或办公室搬迁时,设备的调整和流动随之产生,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只有人事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设备所在部门和使用者都自觉地按照相关的操作程序完成一系列设备移交工作,固定资产变动的信息才不会遗漏或缺失。但事实上,一方面是这些涉及到固定资产调整的机构人员变动发生时,工作的重点和关注点都不是固定资产的调整;另一方面是由于程序复杂、关联部门多,即使大家都能及时考虑到固定资产的问题,也因为操作难度大而不了了之。单位人员调整是常态,跟进不迅速,人员更换调离后,其名下的物品随时间的流逝不知去向。部门的调整虽不频繁,但固定资产变动的量大,监控不及时,要做到账实相符就只是空话了。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认识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进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为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高校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管理机制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