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娟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117200)
宋晓红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117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病60例
张立娟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117200)
宋晓红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117100)
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疗法;儿科学
1.1 一般资料 小儿肾病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16岁,平均10岁;两组一般资料均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观察方法 ①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以强的松2mg/(kg•d)(最大量≤60mg/d),分3次口服,持续4周。若尿蛋白转阴,继续巩固治疗2周,改为1日量的2/3每日晨起顿服,维持至8周,以后每2周减2.5~5mg,至1mg/(kg•d)时,将1日药量改为隔日1次顿服,以后每2~3周减2.5mg,至10~20mg/2日时维持6个月;若大剂量激素用足8周后仅部分缓解,激素也需减量,减量方法同上;若大剂量激素治疗8周后无效,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并建议其做肾穿刺以明确病理类型。治疗组根据激素使用的不同阶段而辅以相应中医药治疗。在用大剂量激素时,多为脾虚失运,水湿不化型:治以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滋阴降火法,方用四君子汤合实脾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车前子、陈皮、厚朴、大腹皮、赤小豆、生地黄、知母、金银花、连翘;在激素减量期多为阴虚火旺,脾肾不足:治以养阴清热,益气健脾补肾,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沙参、麦门冬、玉竹、花粉、生地黄、知母、女贞子、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在激素维持期,为脾肾不足,虚热未清:治以健脾补肾为主,佐以养阴清热,方用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萸肉、菟丝子、山药、枸杞子、仙灵脾、生地黄、女贞子、沙参。停用激素后,脾肾两虚:拟阴阳双调法,予以补骨脂、仙灵脾、仙茅、黄芪、白术、女贞子、旱莲草、麦门冬、枸杞子、防风、党参、生地等。加减用药:有血尿者加白茅根、益母草、仙鹤草、茜草、牡丹皮、大小蓟;舌质暗红有瘀点者加赤药、丹参、红花、川芎;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者加苍术、黄柏、生薏苡仁、石韦、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车前子、泽泻,整个用药过程中均加活血化瘀之剂,如丹参、川芎、地龙、全蝎等(对不能接受汤药的患儿予以中药免煎颗粒剂口服)。总疗程1~3年。②观察方法:用大剂量激素时,每周查血、尿常规,以后每2~3周查血、尿常规;每月查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两组均以1年半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判定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6%,复发率为治疗组完全缓解无复发病例,对照组为30.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7%和66.7%。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NS疗程短,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中药能显著降低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肾病综合征(NS)属中医水肿(阴水)范畴,病因主要是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护养失宜,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因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肾藏精主水、司开阖。脾虚则无以化气行水,故水液泛溢周身;脾虚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于四肢百骸,下注膀胱;肾气虚弱开阖不利,故精微物质外漏、水液内停,表现为高度浮肿和严重的蛋白尿。因肾病患者本身存在水湿停聚之证,且激素为阳刚之品,大剂量激素治疗后易出现湿郁化热,热毒内盛,加之邪热伤阴,又致阴虚火旺,因此给予解毒除湿、滋阴降火中药,以使激素所致柯兴综合征等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知母、生地能抵抗外源性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茯苓、泽泻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补中,达到标本兼治目的;白术、党参、黄芪均有补气健脾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功能和促进、改善机体代谢的功能;当归、丹参具有活血化瘀行水的作用;熟地滋肾阴,兼能养肝阴,适用于肝肾阴虚诸证。黄芪、丹参有直接消除尿蛋白的功效。在激素减量的过程中热毒之象渐减,且由于激素作用减弱,从而表现为湿热内蕴、气阴两虚之证,故予以清利湿热、益气养阴之剂;在激素维持期,由于激素减至最低量,激素的阳刚之性渐去,从而表现为脾肾亏虚之证,而予以温补脾肾之剂;在激素停用期,由于机体阴阳基本恢复平衡,为进一步巩固疗效而予以调整阴阳之剂,有助于减少机体对激素的依赖,防止病情反复。同时,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整个治疗过程中予以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之中药,以改善患者血瘀表现,在提高激素治疗效果及减轻其不良反应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1] 儿科肾脏病科研协作组.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分类和治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1979,17(4):248.
[2] 姜新献.《关于小儿肾小球疾病分类和治疗建议》的修订意见[J].中华儿科杂志,1981,19(4):242.
[3] 白克敏.小儿肾脏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志,1988,26(2):104.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46
1672-2779(2010)-10-0054-01
201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