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璇(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形式未得到很大的改观,还是老模式、老规矩、老套套,仅仅依靠课后的几道思考题或是习题中的几道标准化试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们的作业布置往往机械重复、单调封闭,应试色彩深厚,缺乏开放性、创新性,而教师为了考试,就来点儿“题海性”的作业;为了应急,就来点儿“随意性”的作业;为了树威信,就来点儿“强制性”的作业;为了方便,就来点儿“一刀切”的作业。学生在无奈与郁闷中强逼自己完成令人厌烦的作业,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厌读、厌写、厌做,继而厌学等一系列恶性反应。作业改革势在必行,它旨在让学生乐于作业、勤于作业、得益于作业,真正做到“减负提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大多精力都投入到备课、上课中,对于布置作业更多时候只是信手拈来,随意性强,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布置原则的转变,首先要强调的是作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即不仅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还要针对不同心理、不同意识状态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要使作业布置与学生的发展状态相适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与学生的个性相适应。
同时,作业布置还要针对学科特点,符合教学活动规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以单元目标为参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文本知识与要达到的能力为纲领,让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文本有关内容,以及用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来解决文本以外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的作业,才可能使作业由“负担”变为“羽翼”,为学生积累素质与能力的翅膀,为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使作业因材(人才、教材)施教,达到有效作业的理想境界。
成绩这把尺子一直在衡量着教师和学生,不少中学生不太关心国家大事、科技的发展动态、社会热点,甚至身边发生的事情。而是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造成视野狭窄、目光短浅、思想封闭。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开放型的学科,语文作业要以“大语文”观为先导,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环境当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灵活学习,学得主动、学得实在,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人。因此,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立足于课本,着眼于课外,放眼社会、放眼世界,在社会生活的大世界中,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做一些课外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及普及的网络本身也为语文作业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有了学习上源源不竭的动力。而有的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出题与解题时,刻板机械,钳制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作业的效果。教师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样,在作业布置上,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让作业设计新颖、生动、有吸引力。比如写观察日记、游戏作文、故事接龙等。作业的趣味性、创造性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充分体验寻觅真知灼见和增长才干的乐趣与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传统作业有的只是单一的纸笔功夫,学生一天到晚要做的无非是读了抄,抄了背,背了默写,长此以往,学生看到作业便觉索然无味,对作业敷衍了事,甚至不做作业。综合型作业是指有意识地让学生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形式对一个中心主题、观点、问题或实际经历进行考查的知识获得过程。作业的设计一般是以一门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进行。教师可以语文学科为主,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一起,来设计作业。比如综合性学习“生活处处有语文”,可让学生组成“错别字纠察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也可以让学生自定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习自己收集、组织材料,写“论文”。
作业如果是学生课堂之外的一顿大餐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应把旧有的填鸭式的喂养转变为自助餐式的自主品食,作业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予一定的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1)“吃”什么自己挑
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都不相同,在布置作业时,要想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教师就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考虑作业的难度,并让作业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留下一定的主动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挑选。比如教完新课后,不要急着让学生“生字抄5次,词语抄3次”,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认为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几个字词,这样,学生就会用心去写、用心去记,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再如,在学完《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四首古诗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首,把自己读完诗后的感受描写出来。学生一定会选择自己最喜欢、最熟悉、最有感触的一首诗歌来写,从而提高了作业的质量。
(2)“吃”多少自己定
作业的多与少是一个量的问题,太少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太多又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并且从实际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个体水平、能力的不同,也导致同样的作业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用时上也相差甚远。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作业量的把握要恰到好处,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控制作业量,如学了《马说》一课,教师可设计以下作业,让学生自选三题:
①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才美不外见( )
虽有千里之能( )
②翻译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③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有怎样的比喻义?
④说说文中的“呜呼”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⑤有人认为:千里马纵然需要伯乐的发掘可千里马在伯乐发现它之前,本身也可以发挥才能,有所作为。对于以上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选择的范围,从而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怎样“吃”自己选
在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不仅是作业的内容、作业量可以自己选,而且以什么形式来完成也可以自选。新型的语文作业观要求教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在作业中的充分发挥。比如在上完《五柳先生传》后,我要求学生就这一课题做一份综合性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角度自选。一周后在学生上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大多学生选题新颖、颇具特色,如:“任真自得——陶渊明”“陶渊明诗文品读”“看五柳先生如何说 ‘不’”“中华隐士”“归去来兮”等。在精美的配图和精心的构思中,可以发现学生是饱含兴趣与激情来完成这一作业的,真正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和学生素养。
作业的形式还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动手的,也可以是动口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作业成为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作业的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语文作业设计要趣味化,既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完成作业看做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一舞台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获得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同时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1)朗诵
朗诵是很重要的阅读手段,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使朗诵者和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比如,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事先作好预习,然后当堂朗诵。
(2)办报
手抄报是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体现的一个有效作业,也是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如上文提到的学习《五柳先生传》后的手抄报作业。另外,在笔者的班级中,实行一周一次的小小手抄报作业,切合课本,内容丰富,如韩愈及其作品、谈怀才不遇、鲁迅和他的老师、我的母亲,等等。
(3)表演
对于课本当中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或场景,可以布置学生进行一定的创作和表演。比如学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可让学生分组编排课本剧,学生们不仅能根据课文生动表演,而且还有一些组能将课本进行改编,融入很多现代因素,形成《新编皇帝的新装》。
(4)创作
通过对课文的续写或扩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其依据课文内容,有根有据地进行个性创作。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及独特的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如在学习了《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后就可以进行续写。
(5)实践
实践主要包括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参观、制作等活动性作业。如学完《看云识天气》一文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在每天早上观察天上云层变化,判断将要出现的天气情况,并将这些过程一一记录下来。此后再写一篇观察作文,这样他们笔下流淌出的必定是实践中获得的真知实感和实践后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