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华玲(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下辛店中学)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寻找学生、作者、教师三者之间心灵的契合点,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益途径之一,我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效果就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印象。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大多文字优美,情感动人,从各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就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区’。”学生的“情感区”在哪里?笔者认为,首先在“课堂教学导入”这个环节。在新课导入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一篇饱含深情怀念母亲的文章。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首阎维文的歌曲 《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到什么时候也忘不了咱的妈!”那饱含深情的优美旋律立即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对母爱幸福回想的浓浓氛围之中。借着这种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新课文时代背景的了解,自觉地进入到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欣赏和品味之中,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中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这一主题。
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要使学生“信其道”,就必须先使学生“亲其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态度和蔼慈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乐其学”。
这些年来,笔者上课特别注意保持亲和力。在与学生探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时,彻底摒弃过去那种“祖师爷”式的高高在上的教学态度,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学习“参与者”的位置上,与学生平等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认为合理、正确的见解,同时也让学生向我提问。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先展示教学插图,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的悲惨命运,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之外,你认为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些原因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为什么?”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并进行分组讨论。
教师的启示、电教媒体的激发,使学生对于探究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说:“孔乙己悲惨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自命不凡,过于清高。读了几本‘之乎者也’就自以为高人一等,不愿意与‘短衣帮’们为伍,高不成,低不就,因此造成街坊邻居对他的冷漠。”有的说:“孔乙己之所以穷困潦到,完全是他自己好喝懒做造成的,这种人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同样会被社会抛弃。”有的说:“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源于他的同类——赵举人的文人相轻、互相倾轧,残酷无情。”……我一一给予肯定,然后学生问我:“老师如果您是孔乙己,您怎样活法?”“我第一次偷东西被人嘲笑后,再也不会靠偷东西生存。”我这样回答,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就是在这种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不断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增强了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尝试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时,在师生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而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可能就会更深一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种由不同成员所组成的合作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上网利弊谈》中,笔者就设计了一组合作探究活动的方案,使学生既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又体会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性。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尝试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合作探究的喜悦,从实践活动中培养了观察感受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创造性地获得文章内容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该按照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感性材料,加大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量,给学生创造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状态之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