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能力培养的综合文科《历史要籍解读》教学目的的构建

2010-08-15 00:51曹松罗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22期
关键词:文科文献历史

◆曹松罗

(扬州职业大学社会发展系)

着眼能力培养的综合文科《历史要籍解读》教学目的的构建

◆曹松罗

(扬州职业大学社会发展系)

本文以职业大学师范专业综合文科《历史要籍解读》为例,立足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分析该课程教学目的的依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以期有益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与促进。

综合文科 教学目的 创新能力 历史自觉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跨入 21世纪以来,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改革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浪潮。职业高校教育改革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引人注目。职业高校搞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方面问题,但课改的核心问题之一显然是课程的教学目的。因为课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约着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利用,引领着教学评估等诸方面。那么高校教师如何在“就业为导向”、“必须、够用”的原则下,立足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制定课程的教学目的呢?

扬州职业大学综合文科所开设的《历史要籍解读》课程是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系统认识以及学生独立运用史料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确定依据

课程教学目的是施教者依据课程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等对施教对象实施教育后想要达到的境地和结果,它侧重于表达施教者施教前预设的主观动机和愿望。综合文科专业《历史要籍解读》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我们教师依据大专层次的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依据职业高校综合文科专业培养目标等对该专业学生实施本课程教学后预设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师的主观教学目的必须要与社会、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和发展要求相一致,否则,再好的目的也因缺乏实施基础而流于形式。具体到《历史要籍解读》教学目的,我们考量的依据主要有:

1.与当代国家、学校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广大教师制定每一门课程教学目的的总指针。扬州职业大学师范教育处制定的《综合文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胜任中小学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语文教学,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变化的新型师资。”我们认为,我校制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与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一致,可作为我们制定可操作的《历史要籍解读》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

2.与专业历史课程设计保持高度一致

(1)要考虑到本课程课程性质

《历史要籍解读》是历史学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侧重于对历史文献的系统认识和独立运用。因此,本课程教学目的也应侧重于学生对历史文献的搜集、辨别、解读和阐释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独特的历史思维。

(2)要兼顾到教程教材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是赵淡元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它对我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文献史料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对重要文献部分内容作了提示和解读。对前者,我们的课程目的应该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文献学知识;对后者,我们要借助对该书精选的部分重要的文献材料的真正占有,让学生逐步掌握终身有用的文献研究法等科学方法。

(3)要考虑到他们未来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要求

我们应结合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探究方法,重点培养现代教师应该具有的创新自觉与创新能力,让他们真正能利用一切文献资料独立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3.要充分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学习心理

《历史要籍解读》课程应注意到这些有利的学习心理,要特别注重熟悉、理解、交流师生彼此经验,在愉悦的课程情境和共同探究中,达到史学认识的最高境界即历史的自觉,进而能把从该课程获得的健康情感与价值观潜移默化,贯穿到自己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三、主要教学目的

鉴于我们对确定教学目的依据的认识,《历史要籍解读》课程教学目的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精选的知识、创新性技能和史学价值观上。

1.知识要求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让他们得到终身受用的必备知识。

(1)系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要籍

①宏观上看,要了解历史文献的演变及其发展脉络

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记言、记事、编年、国别和地理等典籍;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纪传体通史《史记》和断代史《汉书》等,表明中国古代史学在发展中取得了独立地位;隋唐宋元是古代中国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设史馆努力编修“正史”和“国史”,《资治通鉴》代表着编年体史书的成熟,方志体得到了完善,出现了贯通历朝与断代的政书体史籍,还有史论专著《史通》等;明清是古代史籍的守成时期,各种体例史籍获得续修,方志空前繁荣,历史考证著作、史学理论《文史通义》格外亮眼。

②微观上看,要学会系统地认识每部重要的历史文献

如该书作者生平事迹、写作动机和成书经过,该书性质、记事起讫时间、体例内容、史料价值和重大成就,该书版本及研究该书的代表性参考书最后,最好要交待阅读诸如《史记》等名著的主要方法以及自己对该书的评价。

(2)大致了解阅读古代史籍应具有的“小学”常识

这些常识大体包括:研究文字形音义的文字学、音韵学,训释古书文句的训诂学,研究图书文献著录的目录学,研究文献版本渊源、优劣的版本学,校订版本、恢复书籍原貌的校勘学,搜求整理古佚书的辑佚学,辨别伪书的辨伪学,广泛搜集史料基础上鉴别资料真伪的考据学等。

2.技能要求

目的是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掌握操作性、创新性技能。

(1)掌握古代文献资料的一般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古代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2)提高创新能力

①要有创新的意识

无论是对文献的一般认识,还是对文献具体内容的解读,都要有置疑、求异、求变、求新的自觉。教师要把学生能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视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允许有各种假想的答案。

②要积聚创新能力在《历史要籍解读》课程学习中,创新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文献的搜集、整理,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渠道得到文献;对文献资料作出符合历史环境的阐释,言之成理均应得到教师的首肯、视为合理;有关现实问题的解决、解决手段及其文字表达,只要方法科学,手段简明、表述简洁生动,都应得到我们的激励。我们在课程学习中的探讨交流及练习都应该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价值观要求

教育目的莫难于引导受教者学会做人,做现代人。最根本的要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关注人类命运。

(1)深刻认识史学家自觉认识人类社会的艰辛列程

人类对自身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莫过于史学家。那么,我们的史学前辈是如何不断地探究我们的社会的呢?首先是留意人事。夏已设史官,殷卜辞为史实记录,《春秋》已能完整反映史实四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其次是系统整体地反映历史社会并探究其过程的联系。这种理论上的批判精神至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表现得更为系统,史识也更为卓越。我国古代史学家对人类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能够为综合文科专业的学生真正理解和继承。

(2)培养丰富的历史人文情感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献是对这一过程的累加记录。对《历史要籍解读》的认识其实就是关注人类的由来、发展和归宿。历史是由历史人物表演的产物,分析文献中的人物,要求我们肯定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而对阻碍历史巨轮前行的小人则应予与揭露和批判。我们还应该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自觉地为人类进步事业添砖加瓦。人类历史演进的道路是曲折延伸的,对文献的释读要看到人类历史本身的复杂性。要用全面的、长远的、动态的、辩证的、系统的眼光和态度去释读文献、释读历史、释读人生。这其实也就是史学的思维、史学的态度,也就是更高乃至最高层次上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自觉。

四、结论

我们从确定《历史要籍解读》这样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探讨中,似可得到制定职业高校基础课程教学目的的一般原则: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的应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想一致;制定具体的教学目的应体现高校现实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具体课程性质、课程教材或参考书相一致;制定具体的课程目的应体现“协调发展、综合发展”,与学生的健康情感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一致。

[1]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庞卓恒.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余伟民.历史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科文献历史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孙文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