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代梅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思考
王海燕,代梅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作为必修学科之一的高中历史也不例外。目前,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着整合的深层次发展,笔者在分析整合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些促进整合的建议,希望能对今后的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提供参考。
信息技术;高中历史;整合
如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近几年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必修学科之一的高中历史也毫不例外。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方面,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尤其是一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但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高中历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笔者通过分析梳理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现状,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演示运用不合理
多媒体演示教学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虽然常用但却存在许多不恰当的地方。(1)在制作课件时内容庞杂多乱,许多教师不管对课程有无突破,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有无效果,不进行精心的设计,就把搜集到的大量多媒体资料全部放映出来,结果是课程内容展示结束了,学生看得晕头转向,没掌握多少。(2)一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忽视了课程内容本身,一般来说,这样的课件除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其他作用。(3)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之后就不再板书,一节课下来全是课件演示,学生不知道哪些是重点、难点,并且很多时候课件的演示速度较快,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学生依然是被灌输的对象。表面上虽然使用了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方式,但本质与传统教学没有区别,灌输式教学反而变本加厉。
2.网上探究缺乏有效的跟踪与指导
网上探究是目前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很多历史教师也在尝试着使用,它大致可分为有教师的课堂内网上探究和无教师的课后网上探究两种。
第一种是指全班同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在学校多媒体网络机房对预先给定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教室,可以及时给以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引而不导”,在教学一开始把学习任务、学习流程交代给学生后,就袖手旁观,对学生在课内的探究不再加以任何引导与置评。
第二种无教师的课后网上探究,一般是指教师将所要探究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图书等进行自主探究。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更没有将一些相关的资料整理好供学生参考,只是将问题抛给学生就不管了,致使很多学生在面对大量的网上信息时出现“信息迷航”。有的历史教师几乎每堂课后都安排学生上网搜集与下次学习相关的资料,却不知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能会有同样的安排,于是这种缺少指导的网上探究就变成了学生的应付粘贴。
3.脱离了历史学科特点
目前很多历史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信息素养较低,他们一般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必需的时候(公开课)也只是找一些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帮他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由于这些制作课件的教师很多不是历史专业,也没有从事过历史教学,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甚了解,制作出来的课件很多时候只追求形式和结构上的完美,却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要求。
1.大部分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的信息素养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很多历史教师根本不能自如地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对于在教学中常用的PowerPoint软件,也是处于了解一些基本用法的阶段。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工具越来越多,如Flash、课件大师、FrontPage等,历史教师会运用的却很少。除此之外,在信息检索、信息的二次处理等方面,教师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大大增加了教师运用网络现有资源为教学服务的局限性。另外,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整合还包括对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研究,而教师在这方面能够有效运用的更加有限。
2.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认识不深入
很多人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上,他们认为,只要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了计算机就算是进行了整合,或者在教学应用中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和网上搜索就算是做到了整合。这种表面肤浅的认识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只追求整合的形式,既不管教学是否需要,也不管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到最优化,统统使用信息技术,忽略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整合的真正内涵和目的。
3.对传统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处理不恰当
有的历史教师不愿求变求新,他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信息技术反而费时费力,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使用信息技术。也有一些历史教师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认为多媒体教学远远优于传统教学,对所教内容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概使用信息技术,有时结果恰恰适得其反,不仅费时费力,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准确理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内涵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只有正确地、始终如一地把握这一内涵,才能处理好整合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更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谈起。
1.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
历史是过去的事,历史学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讲解历史知识时不能作过多的艺术渲染,加上内容又多,学生难免感觉枯燥乏味。怎样才能既尊重历史学科的特性,又可以生动、丰富地展现教学内容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到:“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时间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信息技术使这一理念的实现成为可能。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式的课程结构,专题式的历史教材呈现有利于学生研究历史,深入探讨历史规律,并且每一个专题后面的教学建议里都提到让学生个人或是分组搜索与专题有关的史料。无疑,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能为专题式的历史教学和分组搜索带来便利。
2.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内涵
在新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的讲授和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为新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课程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结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高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全面提高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目前大部分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首先,学校行政领导应鼓励学科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同时,在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创建一个好的氛围和环境。其次,通过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进行交流、互访,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意识。最后,对在职学科教师开展学习进修和短期集中培训,通过这两种方式达到两个方面的提高和转变:一是转变历史教师的信息意识和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他们从一个“要我改”的被动角色成为一个“我要改”的主动角色;二是提高历史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只有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会从思想上接受信息技术,进一步接受和参与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才会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服务。
2.转变认识,正确处理传统教学与课程整合的关系
作为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师,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对整合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转变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观念,认识到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传统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环境。信息时代的历史教师同时也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应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3.充分发挥学科工具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学科工具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它是指围绕学科特点设计和开发的、能够为学科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目前的学科工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学科设计开发的,它的适用范围有限,如针对数学的几何画板、针对化学的化学工具箱、针对语文的填词专家等等。另一类是针对一般的教学和学习规律设计开发的,适用范围较广,我们称之为通用学科工具,它们的学科特点不甚明显,基本上能够适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这类工具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学习文件夹、BBS、Blog等。目前专门针对历史学科设计开发的学科工具较少,笔者试荐几种通用的学科工具。
(1)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这两种工具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如在完成某一历史专题的学习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工具在课堂内制作概念图。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后所形成的概念图不同,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所画的概念图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2)BBS论坛。这种工具适用于课后的网上探究。历史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历史学科的BBS,允许班上的每个学生注册。在这个BBS里,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发帖,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表看法,学生也可以对课内某个遗留的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观点,和其他人进行讨论,从而使课堂内教学得到有效的延伸。由于这种讨论是非实时的,每个人都有较多的时间去查找资料,深入思考,因而有利于他们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理解。
当然,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的整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各方面的共同参与与努力下逐步完善。我国地区间、城乡间的发展很不均衡,教学设施的配备也参差不齐,许多地区还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一台电脑,所以要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具有前瞻性,除了改进以上几点外,在硬件条件上也应该逐步提高,为以后更高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杜芳.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的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7,(4).
[3]刘俊生,张文兰.信息化教学工具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
(编辑:鲁利瑞)
book=55,ebook=6
G434
A
1673-8454(2010)12-00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