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的中医急症一例

2010-08-15 00:44石镇东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中医科310007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17期
关键词:无汗走罐麻黄汤

石镇东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中医科(310007)

外感发热的中医急症一例

石镇东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中医科(310007)

外感发热;中医急症;中医药疗法

发热是以人体肌表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病症,一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凡外感六淫之邪,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引起发热的,属于外感发热。凡因脏腑气血虚损,或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属于内伤发热。

外感发热,起病急暴,发热高,病程短,变化迅速,属于中医内科急诊。下面结合具体病案就外感发热的急诊作些探讨。

[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温毒之邪,侵犯人体,引起人体肌表、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均可引起发热。

[诊断要点]:发热以身热为主症,凡起病急暴,发热较高者均属急症。

[急救处理]:

1 拔罐

对于身热甚高的病人,不管是外感风热,还是先外感风寒继而邪正交挣化热用得病人,均可采用走罐的方式,在背部夹脊,由上而下的走罐,进行降温。

2 外敷降温

①对于外感发热属风寒在表者,采用:紫苏30g,荆芥30g,煎汤,用毛巾浸湿热液后擦拭全身,令其微微汗出即可,亦取桂枝汤法之意。②对于外感发热属风热在表者,采用:银花15g,薄荷15g,酒精浸泡,以纱布擦拭全身,通过加速挥发带走热量来降温。

中药:①对于外感风热,以身热迅速,咽喉肿痛微特征,可用银翘散或桑菊饮。②对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以身热畏风、有汗、脉浮缓为特征,用桂枝汤。③对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以身热畏寒、无汗、脉浮紧为特征,用麻黄汤。

病案举例:本人,男,37岁,体健,医生。于2010年5月24日,傍晚下班后全身疲软酸痛不适,无汗,头微痛,自觉身有体温,量腋温为38.2℃,胃纳欠佳,食少量稀饭。晚上八点左右自觉体温又高,量腋温为38.8℃,晚上九点左右,头晕,意识稍模糊,自感体温又高,量体温为39.4℃。自觉微恶寒发热,咽喉不痛,身上无汗,脉浮紧数。无明显受凉史。

辨证:虽季节为五月,风温为多,体温上升较快,但咽喉不痛,应非风热感冒。因身上无汗,并不畏风,脉浮紧数,证应属风寒表实证。

治则:发汗解表,散寒。

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3g。

外治:首先在后背脊柱两侧夹脊走罐,在大椎、肺腧、风门多作停留,大约二十分钟后,自觉意识较前清醒,遂量腋温为39.1℃,此时汤药已煎好,遂服汤药,喝些白开水入睡,半夜发热,汗出不止,感觉神智模模糊糊,大约半夜3-4点钟,觉得汗退身凉,自觉口渴甚,遂起身喝水,继续睡至天明,体温已无,发热、头痛等不适已荡然无存,唯觉全身乏力,自知乃发汗所致,气随汗出,气阴两伤,又影响睡眠,缺觉之故。遂正常上班,同事说我脸色苍白,乃发汗耗气伤阴、又影响睡眠缺觉所致,并无其他。

总结:感冒发热后,不应过量饱餐,以免气血分散到脾胃运化中,而应以稀饭为佳,一者和胃,二可帮助发汗;过程中大量饮白开水,一为补液,二为助汗,让热随汗出。感冒为太阳表证,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背部走罐和桂枝汤、麻黄汤同理,均可去太阳经之邪。而麻黄汤虽为峻剂,但对外感风寒表实证,果热去身凉,一剂而愈,让人不得不惊叹经方的魅力!

故发热虽来势凶猛,但只要辨证准确,应对得当,从饮食上注意,内服中药,外用走罐疏散风热,仅一晚就热退身凉,可见中医急诊是非常之有效,我以自身的体验,更加坚定中医传统疗法和经方的魅力!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7.140

1672-2779(2010)-17-0202-01

2010-07-30)

猜你喜欢
无汗走罐麻黄汤
无汗运动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除湿祛痛,走罐更管用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清凉无汗
张虹教授应用体针浅刺配合灸罐治疗儿童近视的验案举隅
秋咳食疗验方二则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