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卫华
(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党校 新疆 阿图什 845350)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十七大报告中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实现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涵上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关键是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与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仅仅用资源配置效率来衡量,还要用发展的协调性、公正性、可持续性来衡量,不仅要靠完善市场体制来解决,还需要在完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进程中来实现。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也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成效。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并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寓意深远,意义重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
1.更好地体现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从低水平起步,加快经济增长、增加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一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靠简单劳动支撑推动。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重铺新摊子、轻原有企业技术改造,重产品数量增长、轻产品质量提高的现象,由此使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相适应,十七大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适应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关系到我国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3.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己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许多特殊的挑战。我国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条件下,面临着后工业化国家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的竞争压力;在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面临着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的压力;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面临着要解决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才集中解决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能否立足中国国情,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否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与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投资即内需应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消费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最稳定、最持久的动力。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应坚持以内需为主内外需结合,使广袤的回旋余地转变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和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合理调控投资过快增长,引导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投资,逐步降低投资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统筹协调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2.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产业结构是工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即第二产业带动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问题,而且也导致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整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尤其是以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3.在要素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关键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构筑共性技术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增强企业集成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互动过程。现阶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功能,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如果不从完善体制入手,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难到位。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在经济建设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明显不足。为此,一要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从“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退出来,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上。二要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综合考核,以引导各级政府按照新的要求去转变自己的职能。
二是综合运用财税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转变发展方式。财税体制改革不到位,不利于消除行政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因,容易滋长市场保护和分割行为。改革的重点,包括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更好地履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特别是困难地区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税制改革,加快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资源、环境方面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税率、开征环境税;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等等。
三是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体系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刺激了对资源和要素的过度消耗,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优化结构、促进创新和提高效益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市场供求状况和环境代价的资源价格体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定价和监管机制。推广资源有偿开采制度。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激励性,限制性和惩罚性制度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四是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微观基础。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并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促进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