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天爷”充满感情——谈气象新闻标题制作的思路

2010-08-15 00:43陈明明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老天爷俗语谚语

陈明明

(衢州晚报,浙江 衢州 324000)

气象新闻是都市类报纸很常规的一类新闻,有的报纸开有专栏,有的报纸开有专版,就是没有专栏、专版,天气有变化的时候,一定会有气象新闻见报,因为谁都关注天气变化,这是最老少咸宜的新闻。

现在资讯发达,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很多,可以手机订制,可以拨打电话,可以上网查询。纸质媒体刊登气象新闻的优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提供气象信息这个层面上了,而是向可读、甚至享受的高度努力。这种努力,首当其冲地体现在气象新闻的标题制作上,因为标题是新闻的眼,新闻能不能“勾人”,很大程度上就靠标题。

《衢州晚报》气象新闻栏目经过一年的运作已渐近成熟,气象新闻标题也固定形成主副标题结合的形式,主标为虚,传递一种意境,副标为实,具体预报气象信息,并对市民生活作适当的提醒。虚实结合,既有可看性,又有实用性,这种形式得到了读者和同行的肯定。

根据笔者经验,要制作一个好的气象新闻标题(指主标,下同),最主要的是要带着感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关怀,而不是明天天晴、后天下雨这样冷冰冰的表达。

这个感情,总的来说就是要站在读者的立场来考虑,比如,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是让人懊恼的,之后的雨止转晴是让人欢欣的……那么,这种“懊恼”或是“欢欣”的情绪就要体现在标题中,传达给读者。

具体到操作层面,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借用前人的名诗妙词

中国几千年历史,诗词浩如烟海。这些诗词中有很多对天气现象的描写,因为古诗词习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前面以看到的景、物作为铺垫和渲染,然后再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其中就有很多风、雨、日、月这样的“景”和“物”。

如此看来,这些诗词中风、雨、日、月就和整首诗词一样,带有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如果有符合当前天气和情绪的诗词,可以借用过来。这样的好处,就是只用一个标题,就借用了整首诗词的意境,读者自然心领神会。

这个借用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引用诗词;二是对诗词稍加修改。

直接引用诗词就是,直接选取诗词中的一句作为标题。

中秋节大家都盼着一个好晴天,万里无云,可以把盏望月,然而2009年的老天爷却偏偏捉弄人,临近中秋,天气预报显示中秋夜会浓云蔽月,甚至是有雨。于是9月11日,选用了苏轼《西江月》中的“月明多被云妨”一句作为标题,这首词的最后四句是: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的这首《西江月》曾被选入语文课本,读来自然亲切。这首词写的是中秋,借用的是苏轼所表达的惋惜之意,应该是符合当前情景的。

对诗词稍加修改就是,诗词不能直接引用的时候,在不改变诗词意境的基础上,修改其中的一两个字,把修改后的句子作为标题。

2009年4月30日,正是春天杨柳发芽的时节,在上班途中下了一阵小雨,空中的尘土落了下去。天不冷、雨不大,路边植物很绿,当时笔者就想到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更是首每个上过学的人都默写过的诗。看到稿件,那种离愁再度爬上心头,于是“衢城朝雨轻尘”自然就成了当天气象新闻的标题。

要做好借用诗词的工作,如果小时候没有练就很好的诗词功底,那么就要后天做好功课。能够一个朝代一个朝代,或者一个诗人一个诗人系统地读下来当然好。如果想临时抱佛脚,那么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搜集有关天气描写的诗词,先储备着,再慢慢理解、领会。

借用诗词的一个大忌是用生僻的诗词。如果诗词生僻了,读者理解不了其中所表达的意境,那就失去了借用诗词的作用,甚至让读者认为是在故弄玄虚,更是失败。

套用民间的谚语俗语

这里说的谚语俗语是两个概念,谚语基本是指以前流传下来的话,俗语基本是近期流行的句子。谚语俗语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用来制作标题,不仅感到亲切,而且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谚语。这里指的谚语基本上是有关天气的谚语,很多是农谚。这些农谚经过一代代的验证后流传下来,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都有,对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很高。而且,把传统的农谚和现代的气象预报结合起来,能够互相印证,相得益彰。7月份经常下阵雨,而且都是局部阵雨,这里下一阵那里下一阵。7月15日就下了一阵这样的雨,这阵雨奇在市区一半有一半没,泾渭分明,于是这天气象新闻的标题就是“夏雨隔田埂”。这句农谚虽然平常,却很形象地概括了夏天下雨的特点。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言简意赅,胜过任何精确的解释。由于就发生在身边,读者感同身受,很容易理解,定会报以会心一笑。使用民间谚语要注意的是,除了全国通用的外,尽量使用本地的谚语,因为有些谚语只有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中使用,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当然除了形成书面的谚语,本地还有一些口头流传的谚语,这就要编辑用心去收集了,特别是和一些老人交谈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这方面的谚语。

俗语。俗语可以说是现代约定俗成的句子,这样的句子里面纯粹关于天气的不多,里面的风、雨、日、月更多地是用来表达一种情绪。这些俗语都有来源,而且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来源,这样用来制作标题,读者一看这些熟悉的句子,就能够理解这种情绪。5月9日之前下了一阵雨,根据预报,马上就要雨止,并要出太阳。于是在当天制作的气象新闻标题是“阳光总在风雨后”。这句话是许美静一首歌的歌名,这是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歌,唱起来催人向上。制作这个标题除了告诉读者接下来的天气之外,还希望借这个歌名,传递给读者一种兴奋、积极的情绪。

运用俗语要做到信手拈来,同样需要平时做好“功课”,多多收集,并进行归类,这样也便于查找。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制作气象新闻标题的另一个主要方法。

我们常常把天叫作“老天爷”,其实“老天爷”本身就是一个拟人的称呼,笔者的想法是,让编辑站在老天爷的角度来制作标题。

这个拟人化的手法,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把天上的风、云、雷、电当成“老天爷”的孩子,他们一直在天上吵吵闹闹,你进我退,我打你败。二是结合当前的时事,赋予“老天爷”感情。地上发生了大事,不管是喜事还是悲事,老天爷作为一个人,他的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它也会高兴、会哭泣、会发火。

第一种拟人手法。经过连绵的梅雨,副热带高气压终于到来,在过程之后,会以晴好天气为主。这对于厌烦了阴雨天气的读者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当好的消息。于是6月18日的标题是“‘高压’赶走梅雨”。在这里,“高压”和梅雨被拟人化,他们都是“老天爷”的孩子,他们在“天”上较量,结果是“高压”打败了梅雨,于是他们有了一个拟人化的动作:赶走。使用这个动词,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连绵阴雨终于要结束了,这种感觉相信读者也体会得到。另外,“高压”既指副热带高气压,也暗指一种态度,是很强势地把梅雨“赶走”的。

第二种拟人手法。一个典型例子是汶川大地震期间,5月19日开始三天国祭,举国同悲。5月21日的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了,突然就觉得这是老天爷在哭泣,这是一瞬间的一个感受,于是就用“老天爷要开始流泪了”作为当天气象新闻的标题。这样的标题不论是和当时的氛围,还是和那几天整个报纸黑色的基调都是相配的。

对于拟人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拟人化动词。这是一个带着情绪的动词,它的情绪就是“老天爷”的情绪,而“老天爷”的情绪要和读者的情绪相契合,这样读者才会认同这种情绪,而不致于有夸张的嫌疑。

猜你喜欢
老天爷俗语谚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爱变魔术的老天爷
被夸
客家俗语巧诵读
老天爷哭了
数字俗语
让人啼笑皆非的祈祷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