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莱州职高高中部 邱培桐
近几年,材料作文在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来大,值得我们特别关注。“材料作文”, 顾名思义,即让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大多为文字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相比,材料作文具有相对的约束性。同时,材料的内涵需要考生来解读、领会,也会形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考生倘若仍按照写作话题作文的“经验”来立意、行文,容易偏离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允许多角度解读,审读材料时,要抓关键词句,前后分析,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和命题者意图;确定立意时,要把握住材料的重心,提炼出便于展开的主题。如,2009上海卷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板桥体”书法,考生可从中提炼出“传承与创新”“独创的智慧”“创新意识”“和谐的统一”等观点。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选自2009上海卷优秀作文《传承与创新》)
本段文字为作文开头,作者从对题中材料的剖析入手,对“传承与创新”的主题进一步剖析,提出“对于大师,只能学习,不能效仿”的传承观。化大为小,让立意更加精确,利于展开更深入的论述。
要善于依据材料展开联想,及时捕捉能够与材料相关联的社会现象或个体经历、思考,真正在作文中体现教育部《新课标》中“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如今年辽宁卷“明星代言”问题、江西卷“兽首拍卖”事件,直接关注新闻热点;海南卷讨论“诚实善良”的材料、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材料,关注的是生活点滴。若没有敏锐善感的眼睛与心灵,不能在平日形成观察与思考的意识,考生难以写出既紧贴生活又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选自2009全国卷Ⅰ优秀作文《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作者善于将从自己材料提炼出的观点出发,联系既是社会热点又与自身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理分科”问题,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体悟;虽然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分析,但这种紧贴生活深入思考的思维品质十分可贵。
材料作文更适合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展示新时代高中生所应具备的思考能力与思维品质,即使是写记叙文,也需具备较强的思辨性,方能脱颖而出。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要明白写作主旨是什么,并围绕主旨深入剖析,将道理讲清论透,让人信服,切不可泛泛而论,浅尝辄止。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节选自2009上海卷优秀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中,小作者写自己“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围绕郑板桥书法作品这一话题,以“我”与“老人”对话的形式很好地对应了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富有想象力,在记叙的表达方式下,从容不迫地阐述了“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板桥体书法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行文灵动,解读独到而深刻,展示了较高的素质,让人折服。
话题作文、命题作文需要点题、扣题,材料作文同样需要。行文时,材料中的关键词最好多次出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可以在开头、中间、结尾几处,以较醒目的形式出现,达到“显眼”的效果,告诉阅卷人自己是“紧扣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是考场写作的必要技巧,需要我们掌握好。
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2009浙江卷优秀作文《绿叶·情意》结尾)
优秀的考场作文不仅有独到的思考、深刻的内涵,在外在形式上也总是十分“显眼”:于显眼处反复点化原材料,反复亮出自己提炼的观点。只有如此,才能让原材料与作文浑然一体,充分做到“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