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 张学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加快保山市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周 波 张学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省情与政策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111)
人力资源是保山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保山市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此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优化环境,方能实现保山市人力资源的持续有序开发。
保山市;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现保山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保山社会持续稳定进步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截止2009年底,保山全市人口数量250.2万人,占全省人口数量的18.8%;全市拥有各类专门人才26.13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10.6%。其中,党政人才11779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 4.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1984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5.7%;专业技术人才33089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12.6%;技能人才14000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5.4%;农村实用人才160407人,占专门人才总数的61.8%。(1)学历结构。目前,保山市人才队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166人,占人才总数的0.63%;大学本科8717人,占2.77%;专科27432人,占10.5%;高中(中专)13.92万人,占55.3%;初中及以下8.04万人,占30.8%。(2)年龄结构。45岁以上的有41018人,占总数的15.7%,35岁—45岁的有78900人,占30.2%,35岁以下的有141341人,占54.1%。(3)职称情况。全市有高级职称1791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41%;中级职称 11909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5.99%。(4)高层次人才情况。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4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27名,省级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23名,省科技兴乡贡献奖21名;市级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29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30名。
1、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紧缺。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每10万人口中平均拥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2013人,全国平均拥有量为3543人,保山市拥有量为1407人,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30.11个百分点和60.29个百分点;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每万人口分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0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61人;保山市分别拥有140人、41人,后者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保山市仅有经营管理人才41984人,基础薄弱,存量少。保山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市218万农村人口的7.35%,数量明显不足。另外,高技能、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紧缺。
2、人才分布不合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1)行业分布不合理。全市有近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教育类、卫生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为77%。而农业、工程、科研三大系列只占15.1%,中高级人才80%以上集中在国有经济领域,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才缺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和企业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尚未受到重视。(2)层级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中,高学历人才偏少,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4%;在人才的职称结构方面,高、中、初级职称比为1:10:24,与全国1:5:12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人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5.3%,低于全国5.6%的平均水平。全市高级技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全市技能人才的比重为5.4%,国内学者公认的较为合理的比例是20%,差距比较明显。(3)学历层次不合理。五类专门人才中,研究生学历比重仅为0.63%,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4)区域分布不合理。全市近一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90%以上的高职集中在市县两级城市里,乡镇专业技术人才较少。
3、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1)保山市党政人才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熟悉工商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外经外贸、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资本运营、高新技术等业务的专家型、复合型党政人才较为短缺。(2)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基本是本地人才,其中大部分是随原国有、集体企业转制和部队转业而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及职业经理人特有的创新精神,无法构成梯形结构。很多民营、私营企业还处于家庭式管理和个人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相称。(3)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虽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但仍然缺乏在省内学术和技术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级人才,全市企业普遍存在技师、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工人职业资格等级偏低、学历偏低的问题。(4)农村实用人才基础薄弱,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中专以上学历及具有农民技术资格的人才比例严重偏低,多数人没有经过农业技术培训,直接生产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经营能力差,制约和影响着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4、人力资本投资供应不足。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核心问题是社会投入总量相对不足,增长缓慢,投入渠道单一。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同时又面临扩容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质量与办法措施不多,改善办学条件与资金筹措困难等矛盾,发展的速度、质量提升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排危任务艰巨。截止2009年底,全市普通高中危房率为51.33%,中学危房率为69.9%,小学的危房率为7236%,学前教育危房率为41.05%。二是农村初中办学条件差的现状仍然未得到根本改善。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设施一直薄弱,经费不稳定。四是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不灵活。
5、人才队伍建设困难重重。(1)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不强。保山市经济还欠发达,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缺乏吸引人才的载体,同时,保山市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导致人才引进困难。(2)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是人才管理多头无序,力量分散。人才管理仍以计划配置为主,受身份、所有制、地域等因素限制,人才流动不畅。二是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人才未能实现市场化配置,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引导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不够。三是吸引人才发展的城市软环境欠佳。保山城市知名度不够,产业结构低,高新产业少,鼓励扶持人才自主创业的政策不完善,没有形成吸引人才的创业环境。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健全。
保山市各级政府要提高对人才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调研,专门成立领导班子,整合和组织相关力量进一步调查了解保山市五类专门人才的具体数量和分类比重情况,摸清保山市人力资源的底子,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十二五”规划关于培养五类专门人才的具体数量和比重分配;要细化“十二五”期间逐年的人才培养目标,争取使各种人才数量和比例达到合理的结构层次。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2、完善人才工作责任体系和督办制度,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要把人才工作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制度。对人才工作不落实或执行不力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1、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党政领导人才履行职责所需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培养他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2、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善于创业,适应保山跨越式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优秀企业家。要拓宽经营管理人才的选拔视野,积极推动通过人才市场招聘和社会公开选聘职业经理人,努力提高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水平。
3、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的原则,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围绕全市发展规划、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的烟草种植、卷烟工艺、电力工程、煤矿采掘、煤炭安全监督、化工设计、有色金属加工制造、汽车设计制造、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紧缺的高层次人才。重视培养一批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人才。
4、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种相关体系。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各县(市)区建立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在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和职业院校建立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训高技能人才。
5、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抓好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加工、养殖业、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技能带动型人才等六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从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中培养一批有志于发展农村经济、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人才。抓好村级“两委”班子的培训教育,使其真正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军人才。
要围绕“打牢一个基础、构建五个支点、建设滇西边境教育中心、全面振兴保山教育”的目标,重视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把保山建成滇西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建成一批标准化的中小学校舍,建设一支生师比达标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2%以上,确保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
2、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突出普通高中教育,建设一批名牌高中,带动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提高高考升学率和质量,吸引周边州市生源;充分利用中职教育资源和农村成技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劳动力转移工程”和“劳务输出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城市新增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在职职工职业培训,广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3、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抓住保山学院专升本的大好时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争取在“十二五”时期把将打造为滇西名牌大学;建设电大保山分校,使其成为滇西远程教育中心;积极抓好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建设工作。
4、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十二五”末,全市民办学校在校生占非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25%,在有条件的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推行后勤社会化。
5、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力争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85%,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75%,高中阶段教师中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50%。
1、千方百计为引进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服务。重点引进高级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比如:具备企业经营管理优秀才能的人才;拥有专利、发明、专有技术并能实现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人才;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烟草种植、卷烟工艺、电力工程、煤矿采掘、煤炭安全监督、化工设计、有色金属加工制造、汽车设计制造、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急需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紧缺人才以及具有特殊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
2、加快汇聚高层次人才群体。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协调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居工程问题,解决引进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配偶进入保山市城区的工作安排以及子女在保山城区入园、入学(中小学)等问题。
3、实行“保山市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凭该证在职称评聘、申报科研项目和科技奖励、参与科技项目投标、投资创业等方面享受与本地人才相同待遇。
4、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引进项目、技术、资金的同时,大胆引进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柔性流动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
5、与全国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人才供需合作关系。加强与国内、省内重点大学保山籍在校大学生的联络,鼓励他们回到家乡工作。
1、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要不断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科学的党政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要建立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以打破终身制为重点,积极探索资格考试、单位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技能人才以职业标准进行技术等级认定的方式进行评价。农村实用人才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大小及其示范带动作用来评价。
2、建立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要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体现业绩、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分配上向高层次人才和拔尖人才倾斜。要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工资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要建立市场基础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
3、建立人性化的感情激励机制。要突出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两个关心”,保证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利;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其解决实际困难,使优秀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对人才继续教育给予时间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
4、建立完善机关、事业、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人才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衔接的办法,使人才在不同就业阶段、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积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优秀专家、市级优秀拔尖人才,所在单位为其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5、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设立保山市杰出人才奖,作为全市人才的最高奖项,重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并把优秀人才的评选范围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1、加大人才市场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市政府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扩充人才市场面积,完善服务设施,力争达到全省一流人才市场标准。大力发展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技能人才市场和农村实用人才市场,适度发展民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以市、县(市、区)人才市场为主体,中介服务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市场新格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体系。
2、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职能作用。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完善人事和劳动代理制度,拓展服务内容,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关系寄挂、档案寄存以及代办工资定级、社会保险、出国政审、职称评定等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要为无法入家庭户口和单位集体户口的外来人才提供户口挂靠服务,积极探索流动人才户口挂靠管理办法,切实解决人才入户难问题。
3、完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认真贯彻《云南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推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构,规范各类人才市场的运作行为。
1、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为人才提高素质能力、调剂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强化城市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市科协和各类学会、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技术及其它形式的交流活动,为人才提供交流发展平台。要提升城市形象,重视信息网络、交通、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努力为人才创造舒适、融洽的工作生活环境。
2、营造快捷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要强化人才管理部门和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管理工作者。要建立市人才资源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工作理论研究。要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资金投入、社会保障、人才流动、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政策咨询。要加强人事考试机构建设,保障人才评价的规范化和公平性。要对本市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硕士学历以上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进行跟踪服务。
3、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宣传各部门、单位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促使全社会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激发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懈努力,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最终形成培养得出、竞争得来、拥有得住、使用得好的良好局面。
F240
A
1671-2994(2010)03-0127-04
2010-04-28
周 波(1965- ),女,云南建水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省情与政策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张学光(1963- ),男,云南隆阳人,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