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0-08-15 00:44汤丽芳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东欧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汤丽芳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汤丽芳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长期以来,国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认识一直处于批判的主导立场,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资本主义,意图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所转变。本文试图通过读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一书,以人道主义批判为主线,重新寻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批判;当代价值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二战后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一股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由于自然原因以及其它原因,现已走向了它的暮年。长期以来,国内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直处于一种批判的主导立场,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资本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意图是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有所转变。

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1、时代背景。二战后,大多数东欧民族国家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获得了独立,各国被迫或主动地选择了斯大林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过度强调客观必然性与主观唯意志论的倾向。与此同时,斯大林主义也带来了国家的强化与专制主义的滋生。比如,斯大林表面上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但实际上,常常以国家的名义,以革命的名义来牺牲人民的利益、自由甚至生命。权力的集中也带来了官僚制的存在,使人们失去对政治机构的控制,而反过来受制于这些机构与力量。伴随着“斯大林化”,“非斯大林化”几乎从一开始就存在并且与前者抗衡。集中体现在苏南冲突、苏共十二大、“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等重大事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潮是“非斯大林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与推动了“非斯大林化”的进程,同时,又在“非斯大林化”重大事件的促使下建构自己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发展模式。

2、理论渊源。一是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构想集中地反映在他早年写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使得东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摒弃斯大林主义立场的理论支撑。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人本主义哲学构想主要在于,第一,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第二,在现实的历史中,人的对象化劳动走向异化;第三,革命最深刻地反映了实践的本性。二是早期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同时,也开始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卢卡奇、布洛赫、列菲伏尔等人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最大,其中,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均为卢卡奇的学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家都是该学派创办的《实践》杂志的直接领导者与积极参与者。

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概述

我国哲学界一直都认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蜕变。如今,这种看法虽已有所缓和,但还处于很难定义的状态。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与精神实质,并观照马克思著作中的观点与立场,我们就能厘清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貌。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思想传统出发,作为社会主义内部对斯大林的反叛和反教条主义批判,致力于从总体上重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主要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布达佩斯学派、波兰和捷克的新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和以卢卡奇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以至于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划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范畴。由于它产生于社会主义国家,又带有自身的某些特点。第一,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超越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积极发展和弘扬革命的批判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如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哲学”、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等。第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全部活动始终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实践交织在一起。他们批判现存的官僚社会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关系以及封闭落后的文化,力图在现存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自由创造的个性,建立民主的、人道的、自治的社会主义。

追溯历史,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与逐渐衰落,一直都带有点悲剧的意味。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精神遗产是贯穿和渗透在其中的永远的人道主义批判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人的生存的内在超越性的深刻体现,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的张扬。

三、现实意义

全面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分化与演进,而且,对于中国如何真正坚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参考。

1、人道主义的再认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受到了“两唯”体系的影响,一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夸大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二是认为历史是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只有英雄人物可以认识这些规律。上述主要观点,造成了人的空场,人民群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国内舆论与理论界一度非常小心地使用“人道主义”这个词,因为它几乎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词。经过了几十年的理论周折,如今我们已经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重新认识,是对人的生存的终极关怀。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年斯大林赋予工人阶级与劳动人民以极高的地位,但事实上人民反而成为了国家强权的“被治者”。所以,我们今天谈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防止其沦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2、异化现象的再认识。异化,意即异已化,原属于自己的东西外在化为跟自己对立、甚至压迫自己的东西。马克思用来特指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一种现象,即工人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变成了跟自己对立的东西。马克思根据劳动异化这一思路得出结论——要消灭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消灭了异化的社会,以苏联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也把异化理论用来分析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否认异化。南斯拉夫实践派重要代表人物弗兰尼茨基则认为异化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人的本质在于扬弃自然性,具有超越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只要在超越现存,获得新的创造,人的活动成果仍然作为某种外在的东西而存在,就有可能存在异化现象。在现有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异化现象是不可能根除的,只能说,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扬弃和克服异化中存在与发展的。一直以来,我国不承认异化现象的存在,但现实的社会主义的确存在异化的现象。异化是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外在表现。我们要消灭异化,就要消灭造成异化的根本性问题。异化的存在并不可怕,正是在消灭异化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才变得越来越完善。

3、马哲教材的再认识。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有过多番论战,目前普遍认为斯大林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事实上是对马克思哲学根本的误读,然而,面对斯大林的“两唯”体系,我们远不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批判得透彻。因为对这一体系在苏联东欧所造成的危害和恶果,我们没有切肤之痛。传统马哲教科书还是以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模式来编排,虽然经过几次改版,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基本格局并未做大的改动。在马哲教学中,对于斯大林式教材的改编,应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一些启发。

①衣俊卿著:《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孙咏:《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斯大林主义批判的再认识》,《理论探讨》,2007年第4期。

③俞思念:《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噪起与消失》,《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年第7期。

A81

A

1671-2994(2010)03-0014-02

2010-04-26

汤丽芳(1975- ),女,浙江杭州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东欧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跟踪导练(一)5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