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保山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08-15 00:44王美艳吴映梅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保山市经济发展

王美艳 吴映梅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 保山 678000)

推进保山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王美艳 吴映梅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 保山 678000)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保山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优化区域功能,推进分类发展;扩大开放空间,加强区域合作;强化科教文卫,构建和谐保山;完善保障措施,创造发展平台。

保山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现实基础;存在问题;对策

“十一五”期间是保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时期;是突出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的时期;是加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飞跃的时期;是倡导“绿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效的时期;是深化改革,社会各项体制逐步完善的时期;是奋发有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依法治市,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的时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保山市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阶段较低等基本市情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层次的高低决定着经济竞争能力的强弱和发展质量的优劣。只有把握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提升保山市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升保山市未来在省内、甚至西南地区和全国竞争中的地位。

一、保山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保山市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演进明显,形成了矿电、绿特产品加工、烤烟和旅游四大支柱产业。保山市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保山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稳步快速的增长,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工业形成了以电力、硅业、化工、生物资源、矿业建材加工、绿特产品加工为主的体系;以旅游为龙头,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为骨干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从经济发挥的纵向时间序列看,“十一五”期间,保山市的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总额、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分别是15%、17%、22%、24%。

2、工业发展稳中有升,三次产业产值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一是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工业发展稳中有升。2005-2009年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9.8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42.6亿元,较2005年增长了84.6亿元,较“十五”期间对应年份(2004年)增长了106.8亿元,预计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二是各个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为67.0亿元、63.0亿元与86.0亿元。到2009年底,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十一五”计划的128.8%、86.3%和114.7%,第一和第三产业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第二产业在2010年预计也能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到2009年底,三次产业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58.9%、119.1%和85.4%,2005-2009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2%、21.7%和16.7%,超过“十一五”预定目标分别8.0、3.7和6.7个百分点。即是说,2005-2009年,保山市的三次产业均以高于10.0%的势头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长最迅速,充分体现了保山市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立“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

3、服务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第三产业经济持续扩张。“十一五”期间,保山始终坚持把扩大城乡消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改善人民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经过五年的努力,一是全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的趋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幅达16.7%,超过“十一五”计划6.7个百分点,形成了第三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共同推动的趋势。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增长迅速,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7.1%,高出“十五”5.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扩大内需成效明显。

4、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加强生态建设就是要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搞好城乡绿化、美化。“十一五”期间,一是全市节能减排成果显著。仅“十一五”头三年,全市将化学需氧量降到2.68吨、二氧化硫0.9万吨,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保山市的任务。2008年城市污水排放量为3354万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为21.5%以上,耕地保有236.92万亩。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抓好高黎贡山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预计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0%,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36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20.9%,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165万亩。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重点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

5、县域经济发展良好,城乡经济发展比较协调。从县域经济发展看,“十一五”期间,保山市5个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相近。2008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县区和最低的县区分别是隆阳区和施甸县。其他三县都在7000元左右,人均GDP差距不大,增长率大都维持在14%到21%之间,且各县的增长速度都在持续上升,涨幅相当。

6、城市发展迅速,城镇化率逐年稳步提高。保山市城市水平发展迅速,2009年保山市的城市化率为26.53%,比上年增长了1.6个百分点,2005-2009年城市化率从21.8%上升到了26.53%,年均增长率为6.76%,预计到2010年达到30%。城市化率一直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保山市的城市水平提升迅速,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中的排名越来越靠前了,城市的迅速发展正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体现。

二、保山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保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受底子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阶段较低等基本市情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1、经济增长粗放性特征明显。保山市正处于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的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呈现明显的投资拉动性特征,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当年GDP比重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09年,保山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高于同期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和劳动贡献,投资增长率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率。这表明保山市的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没有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产业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一是从产业结构看:2006-2009年,保山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34:27:40、32:28:40、32:29:40、32:29:40,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趋于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趋于稳定。虽然“十一五”期间保山市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各产业变化幅度都不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现象仍未改变。农业集约化、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欠佳;工业中的支柱产业集聚不明显,企业规模偏小,质量差,效益低,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关联较松散,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产业比重偏大,形成产业结构虚高度化的状况。二是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2003、2005、2007年保山市三次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别78:8:14、76:8:15和72:11:16,对应三次产业产值结构37:20:42、36:24:40和32:28:40。可以看出,仍有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未能有效地促进非农化转移,就业结构的相应转变十分缓慢。三是从产业结构效益看:保山市第一次产业偏离度均为负向偏离,偏离度的绝对值较大,第二、三产业均为正向偏离,第三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第二产业。说明保山市第一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第二产业出现了资本和技术排斥劳动的现象,第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严重不足,并且,三次产业的总和偏离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明保山市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较大,换言之,产业结构效益不高,产业素质较差。“十二五“期间,结构调整的难度十分巨大(表3)。

3、工业结构落后,呈现重型化发展趋势。保山市的工业结构落后,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一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落后,新兴产业和后续支撑产业发展缓慢。二是工业仍然是以消耗资源为主,能耗高、污染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依托自身投入发展的大型企业不多。四是工业经济的外向度低,出口创汇和区域贸易能力很弱,整个工业发展缺乏后劲,产业素质较低,发展的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工业总量保持增长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开始变化,工业化出现了“重型化”趋势。自2002始的几年间,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而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2年,轻工业比重为67%,重工业比重为33%,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三分之一;2005年,轻工业比重为43%,重工业比重为5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二分之一;到2007年,轻工业比重为21%,重工业比重为79%,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且重工业内部呈现出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行业结构特征,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资源依托型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地区产业趋同,缺乏分工协作关系、技术创新群体和产业化的投融资体制。新型生物产业呈现“点”状分布,较为分散;产品缺少相互关联,尚未形成产业链;缺少有规模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

4、产业结构单一,多元化系数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保山的产业多元化系数偏低。虽然从2003-2009年多元化系数一直在增大,但增大速度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使得保山与全省的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相差1.31、2006年相差2.38、到2009年相差2.58。这表明虽然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保山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但由于保山市生产技术水平和矿产的投入规模、利用能力很有限,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地区经济增长动力引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多元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素质差,最终导致保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5、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从保山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看,“十一五”期间,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3015元增加到2008年的19372元,“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879元增加到2009的3119元,“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率为13.5%,同“十五”末相比,由于农民收入基数较小,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

三、保山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思想,走一条符合保山市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主导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工业强市、旅游强市、生态强市、桥头堡示范区”战略、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

2、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1)严格控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对国家限制类产业,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综合利用金融、土地、环保、能源供应等措施,通过重组、改造、淘汰等方法,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2)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工业建设,重点抓好硅业、化工、建材、水泥、电力等行业的节能降耗与污染处理。着力抓好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工业节水、工业节约材料、清洁生产和有色矿产资源节约等循环经济示范工程。(3)发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主体作用。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制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措施,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创新,努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名牌产品。培育壮大强优企业,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3、优化区域功能,完善分类发展政策。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主体功能划分,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1)优化开发区。优化开发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采取更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率先完成排污总量削减任务,做到增产减污,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在绩效评价上,要注重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2)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能较好、承载保山市支柱产业和对内、对外开放的区域。主要有保山工业园区、腾冲工业园区、保山市水长工业园区、龙陵硅工业园区和昌宁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5个工业园区、市级以上重点小城镇。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坚决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实行综合绩效评价。(3)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那些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市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在限制开发区域,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市主要是各地的湿地,地下水源防护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区等。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培育,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在绩效评价方面,要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4)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在保山市主要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腾冲地热火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等的生物、自然景观,饮用水源及生物多样性原始环境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绩效评价主要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

4、扩大开放经济,加强区域合作。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的经济,全方位、跨区域、开放性配置资源,不断增强发展动力。(1)加大招商力度。要充分利用保山市的地缘优势、侨乡优势,优化引资结构。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以能源、化工、生物资源开发以及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产业项目,鼓励投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2)扩大开放空间。贯彻落实“中国走向东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战略构想,充分利用猴桥口岸,搞活滇滩口岸来加大开放空间,进一步深化对缅甸、南亚的经济合作,努力扩大优势特色农副产品的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兴业、开发资源、带动产品、技术和劳务输出。(3)加强区域合作。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加强物流、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抓好中缅腾冲至密支那经济合作研究策划建设工作。发展以缅甸为前沿,面向南亚的贸易物流和出口加工。

5、强化科教文卫,构建和谐保山。(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建立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的开发,努力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扶持,建成为特色支柱产业服务的省级或市级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2)加强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开发职业教育和成人技术培训,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提高教育质量。(3)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深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大力支持各类文化企业、文艺团体走向市场化。继续鼓励外来影视作品的拍摄,不断提高保山文化的影响力,为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提高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和手机电视开通工作,拓宽人民的信息接收渠道,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4)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

6、完善保障措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保证保山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策措施的实施,应从政策、机制、组织和制度等方面构建一个措施实施的保障平台。(1)政策保障。强化政策倾斜,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按照保山市优先发展产业导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财政资金、土地指标、金融贷款和资源安排上,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予以重点倾斜。(2)创新规划的实施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关心经济、支持调整、监督发展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经济、财政、行政、价格等手段,确保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3)组织保障。政府的各种行为都以法律为准绳,所有的政策实施都是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服从、服务总体规划的要求。(4)制度保障。放宽市场准入,改革监管体制,纵向结构重组,引入非国有资本,建立特许经营制度重视竞争在促进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重视产业政策、忽视竞争政策的倾向,防止并依法惩治各种损害效率和公平的竞争行为,为长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刘建文、陈文兴

F123.3

A

1671-2994(2010)03-0115-04

2010-04-28

王美艳(1965- ),女,云南隆阳人,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保山市能源局副局长。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吴映梅(1968- ),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保山市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