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华 石 磊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刘福华 石 磊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云南 保山 67800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就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把握转变的内容,找准转变的路子和方法,具体要做好“五个转”,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内容;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三个转变”。当前,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热潮正在全国铺开,从各级政府到各类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从宏观到微观,各行各业都在热议这一话题,并把它当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努力践行。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具体说可用“六个是”来概括:一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三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四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五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六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我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必须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人和物的发展等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实效。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改革以及其它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地发展。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
2、加快推进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促进三大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要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和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开拓文化市场。
8、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率先做好“转”字这篇大文章,具体做好“五个转”:
1、要在思维理念上“转”,这是前提。要树立好“三观”: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要树立多元开发的资源观,切实强化是依托而不是依赖资源的思想;树立统筹兼顾的效益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树立内外并举的需求观,科学驾驭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做到增投资、促消费、快出口。
2、要在产业结构上“转”,这是核心。重点要转换产业支柱,尽快确立接续产业的主导地位;优化产业组合,实现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要在增长方式上“转”,这是关键。要做到三个坚持:必须坚持集约发展,强化同类产业聚集,关联产业配套;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内动力;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要在社会管理上“转”,这是着力点。要搞好三个强化:重点强化普惠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强化源头维稳,从源头上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强化服务群众,探索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模式。注重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要在体制机制上“转”,这是保障。要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体制的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同,情况各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有侧重。就保山这样的一个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市来说,要处理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1、在发展的目标要求上:处理好“好”和“快”的关系。当前,部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脱离市情片面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一是以“好”为由,降低发展目标,减轻工作任务,放松工作要求,放慢发展速度。二是以“快”为借口,不顾条件、不看长远、不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缺乏用系统、全面、辩证的方法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缺少对实际情况的把握,缺乏对方法、措施的研究,结果蓝图宏伟、目标远大,却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从保山的情况来看,区位不优、资源不富、底子不厚、人才不足,是我们的客观市情,发展不快、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就适应不了需要,就无法支撑社会的稳定,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好”,我们绝不能以“好”否决“快”。要坚决纠正不讲速度的慢发展、求稳怕乱的不作为或慢作为、不讲重点的均衡发展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在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做到能快就不要慢,能先就不要后,能主动就不要被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以较高的目标,更重的任务,更严的措施,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发展上的方式转变赶超和跨越。
2、在发展的路径上: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问题上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在工作中全面抓、系统抓。然而,部分干部群众在理解认识和行为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归纳起来:一是片面强调发展的平衡性,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均衡发展、平衡发展;二是片面强调发展的同步性,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解为统一发展、同步发展。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工业、农业、商业每个方面都平均用力;每一个县区、每一个行业都齐头并进;一味强调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工作中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顾此失彼、没有特色、没有亮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正确处理“全面”和“重点”的关系,既要抓全面,实现全面发展,又要抓重点,做到重点突破。要按照市委二届五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共同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切实抓好项目建设、“三农”工作、产业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等工作,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促进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要突出抓好环城经济圈和沿路经济带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发展,整合资源、率先突破,以点带面、抓点示范”的原则,按照“项目整合、资金集中、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中心城镇周围和沿路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实现全市的全面发展。
3、在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要求做到“人”和“物”的有机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欠发达地区一个明显的特点和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缺乏,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从保山的现实情况看,在推进发展中不仅人才资源紧缺,更致命的是在发展的核心问题上,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重物轻人”的思想,把物质资源、资金、项目看作是决定发展的关键性、决定性因素,忽视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以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方面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投入不足、措施不力。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来谋划和推动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总量扩充、素质提升、结构优化”三大目标,加快推进“四大人才工程”,即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工程、紧缺人才的引进工程。要把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致富带头能人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放在转变发展方式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选用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做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的能力水平双提高,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双优化,以人的发展促进和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4、在发展的动力上:处理好“外力”和“内力”的关系。近年来,保山市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必须坚持不懈。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通过健全完善激励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导向、用人导向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加有力的机制体制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对现有的体制进行全面清理,合理的继续坚持,不完善的加紧完善,不适应的逐步废除,使体制机制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以是否有利于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工作为标准,在产业发展、城乡规划、环保约束、民生保障、干部实绩考核和决策执行等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当前,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听证、公示、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开考试、全委会提名、差额考察等干部选拔机制,建立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维稳促和工作机制,民生保障机制,创建金融部门与企业定期对话和信贷协调机制,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0.4
A
1671-2994(2010)03-0098-03
2010-04-12
刘福华(1954- ),男,云南保山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高级讲师,保山市社科联副主席。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石 磊(1955- ),男,浙江绍兴人,中共保山市委党校高级政工师、《熔炉》副主编,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