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扩大消费需求的理性思考

2010-08-15 00:44尹华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消费信贷公共服务居民

尹华北

(西南财经大学 消费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后危机时代扩大消费需求的理性思考

尹华北

(西南财经大学 消费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1130)

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要认真处理好消费需求能力与意愿、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商品性消费与服务性消费、自给性消费与市场化消费、发展消费信贷与防止信贷危机等多个方面的关系。要着力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尤其应着眼于启动居民公共消费需求。国家启动内需资金应重点投向于农村,努力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后危机时代;消费需求意愿;居民公共消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居民消费需求是后危机时代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世界经济以复苏姿态迈进2010年之际,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开始显现,国际金融市场也出现震荡调整。各项数据也表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强于西方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偏移。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由于政策调度得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仍稳步上升。而与此同时,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9年全球贸易额下降14.4%,结构调整缓慢乏力,美国和欧洲在贸易额下降的同时,失业率高达10%①。美国和欧盟等纷纷对我国的一些产品实施了贸易制裁。现在和未来,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必将长期存在并且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据世行统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国集团中17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加剧,对我国出口已构成不小的冲击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逐步调整,消费升级不断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变。加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扩消费、保增长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9年,我国GDP增长8.7%,其中消费和投资分别贡献4.6%和8.0%,出口的贡献率则是-3.9%。这表明,我国可以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国内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二、扩大消费需求应处理好的关系

1、消费需求能力与消费需求意愿。需求不等于需要,它不仅包括对商品的欲望和意愿,还包括对商品的支付能力,因而,消费需求也由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组成。当前,困扰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提高的不仅仅是居民消费能力不强,还包括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的问题。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仅要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还要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当前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的依然是收入问题,但收入的大幅提高却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事,而且,收入提高通常伴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加。如果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收入的提高可能带来的又是居民储蓄率的增长,反而会加剧供需矛盾。当前,政府最重要的是运用财税政策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一是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缓解就业困难;降低个体工商户的货物与劳务税收的税负,增加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保障性收入,适当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继续调整房屋、利息、红利的税收政策,适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保证民生的支出,减少居民的支出预期。如以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增加财政补贴;加大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保制度的改革速度和力度,减少居民应对未来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刚性支出;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三是增强市场监管职能,优化消费环境。

2、潜在消费需求与现实消费需求,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潜在需求是指具有一定的购买能力,而尚未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它是一种隐性需求。就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现状来分析,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潜在需求可谓面广量大。200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加上在股市上的巨额金融资产,这是蕴藏在居民中一种巨大的潜在需求,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居民已具备了步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经济条件。但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意愿一直不足。政府虽然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刺激居民的现实消费需求,效果却很不理想。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仍然居于高位,储蓄偏好行为仍难以矫正。究其原因,一是居民预期收支趋紧,缺乏信心。二是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相适应。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消费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都还不够健全。远期消费需求是指居民未来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而即期消费需求则是指现在的消费意向。城乡居民的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并非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会随着消费政策、收支预期、社会保障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远期消费需求和即期消费需求虽然主要各自与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相对应,但远期消费需求不等于潜在需求,即期消费需求也不等于现实需求。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主要是要解决消费意愿问题,顺利转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手段,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需求之间的转化却只是消费需求在时间上的一个转化,一定时间条件下总量不会变化。如消费信贷政策可以促使远期消费需求向即期消费需求转化,但却不能增加消费需求总量,在促使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上也收效甚微。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应根据经济发展、居民消费状况和调节市场供求矛盾的需要,善于正确把握和处理远期消费需求与即期消费之间的关系,适时促进其相互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居民有了较强的消费能力,但由于消费环境、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预期等各种原因,即期消费能力却显得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当前经济态势下,不仅需要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也需要统筹谋划,采取一整套相互协调的政策措施,增加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欲望。因此,从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看,消费信贷虽不一定效果显著,但却可以成为目前解开扩大内需难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3、商品性消费与服务性消费,自给性消费与市场化消费。近年来,我国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加强。2009年,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46.8%和42.6%。但这一比重与国际比较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7.5%和69.0%;发达国家平均为25.9%和72.4%;美国为21.9%和76.7%。在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性支出构成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等以商品性消费为主的消费共占62.56%,而2006年美国这一数据约为35.89%,加拿大为47.97%,英国为44.13%。这说明我国的服务产业还发展不够,服务性消费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的一个特点是商品性消费刚性增强,服务性消费增速偏低。据统计,2003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为10.3%,比居民消费性支出低0.5个百分点,比商品性消费支出低0.6个百分点。2002年~2006年,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从27.4%上升至28.1%,但从2007年开始,比重快速下降至26.7%,甚至低于2002年的水平。城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偏低,比重下降,表明居民对实物消费的刚性增强,商品性需求比重仍居主体地位。2001—2009年的GDP中,三产的比重分别为40.5、41.5、41.2、40.4、40.1、40.0、40.1、40.1、42.6%,增长缓慢,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相比于一、二产业有停滞之势。近几年,商品性消费中,市场化消费程度大大加强,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但在服务性消费市场,自给性消费还比较多,而市场化消费的比重还发展不足。这一方面使许多熟练技术人员无法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非熟练工人和农村务工人员扩大就业渠道,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当前和今后政府应该着力于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会服务性消费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服务性消费的市场化发展。

4、发展消费信贷和防止信贷危机。信用消费是世界各国开拓消费市场普遍采用的消费方式,既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有利于人民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自1998年和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获得了巨大发展。消费信贷余额从有统计数据的1997年的172亿元,发展到2009年底的5.5万亿元,占GDP总量比由0.23%增至16.4%,占消费总额比由0.47%增至43.9%,增长速度极快。消费信贷在促进国外个人消费需求的扩大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1997年以前的城乡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率都在30%以上,而1997年以后的增长率则快速降至20%以下,消费信贷的作用可见一斑。按国际经验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潜在规模在十几万亿元人民币之巨,消费信贷发展空间巨大。当前,发展消费信贷,尽快将我国居民的远期消费需求转化为即期需求,加快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消费信贷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信贷品种还比较单一,2007年3.3万亿消费贷款余额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7万亿之多,占比81.8%。而其他如汽车、助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个人信用卡透支等发展还很缓慢。根据国外的经验,住房信贷风险暴露一般在10—15年。从1998年开始发展住房消费信贷至今,我国住房信贷发放已超过十年,防范住房信贷风险显得尤为重要。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爆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银行对不合格信贷者放松要求,发放抵押贷款,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教训,促进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信贷监管,规范金融衍生品种,积极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但同时不能因噎废食,藉此把消费信贷制度扼杀于成长之中。

三、当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方向

当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挤占了居民的日常消费,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成为居民自主扩大个人消费的重要障碍。因此,当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主要着眼于启动居民公共消费需求。

1、应尽可能增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居民公共消费是国家为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进行的支出,包括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2008年扩大内需的“国十条”中,多项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考虑到我国多年来在这些领域投资已经不少,许多方面超过多数发展中国家,一些方面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继续在此领域投资会出现效益递减趋势③。而且,政府在此继续投资,不可避免地会对民间公共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而,这些高利润项目就可以适量引进民间投资;而城乡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等私人不愿投资或投资严重不足,应该成为国家建设投资的重点。统计显示,2003—2007年,我国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为2.6%,远低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1%的国际平均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总费用里,政府支出所占的比例仅占17%,而同期美国政府支出比例为45%,在很多欧洲发达国家已达到80%~90%,即便是低收入国家也平均达到27%。因此,从刺激消费和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客观要求来看,在执行“国十条”的实际操作中,应更多地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实现政府转型,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尽快放开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准入,使民间资本能够顺畅地进入学校、医院等领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

2、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部署,我国将于2020年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一项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系统工程,更需要中央全面地规划和引导。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测算,未来12年,将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每年提高1% ~1.4%,平均每年投入0.5万~0.6万亿元,总计投入财政资金6.42万亿元,就可以达到在2020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这一投入对于我国未来财政并不会构成太大的负担④。近年来,在中央的部署下,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目前,许多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仍然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因此,在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投入的同时,要适应农村老龄化的新形势和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公共服务投资的资金应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完成在2020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注释:

①印久青:《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新挑战》,《中国信息报》,2010年2月12日。

②高远:《稳外需保市场,任重而道远》,《中国信息报》,2009年7月22日。

③④方栓喜、匡贤明:《以基本公共服务拉动消费需求》,《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6.1

A

1671-2994(2010)03-0095-03

2010-04-07

尹华北(1982- ),男,湖南洞口人,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消费经济。

猜你喜欢
消费信贷公共服务居民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公共服务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石器时代的居民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高台居民
消费信贷与消费者行为研究述评:基于多学科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