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剑 张卫东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21)
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
——云南省丽江市的做法与启示
李 剑 张卫东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21)
云南丽江创立了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新模式,形成了丽江的党建品牌。这种探索源于丽江多民族世居共生的民族环境、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快速发展的民族旅游业。我们从中得到的深刻启示是:文化背景是基层党建的深厚土壤,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必须着眼于尊重保护民族文化、结合主导产业和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
云南丽江;民族文化;基层党建;创新
云南省丽江市(以下简称云南丽江或丽江市)是我国被列入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区、以纳西族为代表的多民族世居地和多民族文化并存交汇圈。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共丽江市委根据区域内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不断创新基层党建的内容与形式,开创了一条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新路子,形成了丽江基层党建的新模式与新特色。2008年12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批示:“云南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很好,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都应适合民族特色”,从而全面肯定了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做法与经验。
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其固有或衍生的根基的,这是构成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基础。
1、丽江具有结合民族文化搞党建的光荣传统。结合民族文化搞党建并不是一个新的创造,它一直以来就是丽江的一个宝贵传统。早在丽江建立中共地下党时期,以杨尚志、和万宝为代表的丽江革命前辈就提出要“高举一面旗(即共产主义),打出两块牌(即地方利益和民族文化)”,从而较早开启了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开展党建的序幕。解放战争时期,丽江共产党人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党的建设,运用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形式,达到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群众性革命武装的目的,并团结纳西族和丽江各族人民最终实现了丽江1949年7月1日的大解放。
2、丽江具有多民族世居共生的民族环境。现在丽江全市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主要的是纳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藏族等等,少数民族人口占丽江总人口的58.3%。这种多民族世居共生的民族环境决定了民族居住区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建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具体综合考虑不同民族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人文状态,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宗教背景、伦理道德出发设计党建的不同模式和路径。由此,丽江多民族世居共生的民族环境成为其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首要的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这一党建理念得以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
3、丽江具有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人类活动的存在就会有人类文明,有民族的存在就会创造民族文化。丽江的多民族世居必然生长出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实际上也的确是这样。丽江地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核心区域,是羌藏文化圈、汉文化圈、濮越文化圈的重要交汇地,是纳西东巴文化、东巴文字的集中发祥地和衍生地。丽江文化在1723年清政府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此外,与丽江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而又延续发展下来的东巴教、藏传佛教、道教等宗教,更是成为支撑丽江民族文化的精神底蕴。我们知道,文化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文化的渗透是无所不至的。丽江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丽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必须全面考量而不能有意无意回避的现实问题,由此决定了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必然性。
4、丽江具有快速发展的民族旅游业。丽江的旅游资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重点包括由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镇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共同组成的丽江古城、茶马古道、木府、玉龙雪山、拉市海、泸沽湖、金沙江、长江第一湾等。既有奇异的自然风光、也有丰厚的人文遗产、更有多彩的民族风情,这就决定了丽江能够满足不同偏好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丽江旅游。1997年12月,丽江古城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灿烂的文化被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丽江旅游的金色名片,旅游业日益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这样的情势下,丽江民族地区党的建设不能“空对空”,必须结合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展开,努力营造“围绕旅游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旅游”的党建工作氛围。这样一来,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就成为领导推动民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5、丽江党建工作与民族工作自然交织。丽江是12个世居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福地,12个少数民族散布在丽江的区域之内,这就决定了丽江的各项工作包括党建工作的开展都要在民族地区展开、都要获得各民族的拥护和支持。所以,丽江的党建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溶入民族工作之中,溶入到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行动之中,渗透到各民族的文化之中,结合民族文化求发展、求创新。违背了这一点,党建工作就会脱离其安身立命之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党的十七大以来,丽江在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套色彩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做法与工作思路,使得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丽江模式。
1、深挖民族文化是助推党建工作的巨大动力。作为特色鲜明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与利用,既是丽江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资源,也是丽江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基本载体。为此,丽江在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过程中,做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大力挖掘民族文化推进党建工作的内在活力机制和外在动力机制,形成了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内外驱动力量。第一,从内部驱动看:丽江依托固有的东巴文化、摩梭文化、毕摩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在发掘民族文化的实质和内涵上下功夫,着力从中提炼各民族文化中有利于密切基层党群关系、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贯彻落实、维护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稳定的文化基因,并使这些文化基因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机制转化成为创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从外部驱动看:中共丽江市委重视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通过实施“特邀全国和全省的10名党建、文化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聘请20名市级熟悉党建工作和民族文化工作的专家及领导干部担任党建工作督导员,聘请70名区县政治思想素质高、熟悉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通晓党建工作和民族文化的基层党员干部担任党建工作宣传员”的“100员计划”,通过举办“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丽江论坛”和在丽江的主流媒体上开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专栏,配合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将有关读本翻译成辖区各个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等等,已经初步建构起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外在动力机制。
2、开展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九个十二”创建活动。丽江把基层党建工作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立足12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实际,依托丽江12个世居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入开展了民族地区“九个十二”基层党建创建活动。中共丽江市委提出的要着力打造民族党建工作品牌,深入挖掘12个世居民族和谐相处的政治价值、创建12个民族基层党建示范点、组建12支民族党建工作文艺宣传队、培养12名民族党建宣传员、组建12个民族党建文化展示点、推荐评选12个民族地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荐评选12名民族党建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评选12名民族地区优秀共产党员、推荐评选12名民族地区优秀共青团员。
丽江立足“九个十二”创建活动,重点在探索12个世居少数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在每一个民族中着力培养1名党建工作宣传员、重点组织1支党建工作文艺宣传队,分别采用各个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各民族的语言,结合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接受程度、认识程度,向各个民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建设的价值、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历史。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中共丽江市委又编辑出版了纳西东巴文、彝文、傈僳文、普米文、藏文等12种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发展观简明读本》,免费发放给各民族干部和党员群众,切实将党的思想建设和解放思想的过程溶入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之中、灌输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员群众中,取得了群众公认的实践成果。
3、开展民族地区党内关爱“八个一”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丽江广大民族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许多党的基层组织和贫困党员急需得到有效的党内关爱帮扶以渡过难关。为此,中共丽江市委着眼于实现城乡基层党建的互帮互助和建立统筹城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针对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贫困党员脱困谋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全市范围内采取城乡单位挂钩、党员结对的方式,重点针对贫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和困难党员部署开展了党内互助关爱的“八个一”:要求全市的每个机关单位要挂钩联系1个农村或社区党组织、副科以上的党员要结对帮扶1名贫困党员、参加帮扶的机关单位和副科以上党员要每年帮助挂钩农村社区党组织和结对贫困党员解决1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问题、机关党员干部要每半年到结对贫困党员家中走访1次、机关党员干部要在每年的春节或中秋节期间慰问结对贫困党员1次、机关党员干部要每半年给结对贫困党员送去1份以上党建知识学习资料、机关党员干部要全力帮助贫困党员找到1条谋求致富发展的新路子。其主要目的是:着力构建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形成民族地区以城带乡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为了使党内关怀帮扶不流于形式,中共丽江市委在“八个一”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了以下要求:第一,明确党内关爱帮扶的具体内容。丽江市委明确要求机关党组织对贫困农村或社区党组织实施六项帮扶:帮助建立一个好班子、帮助培养一支好队伍、帮助找准一条好路子、帮助建立一套好机制、帮助完善一批好制度、帮助办成一批好事实事。机关党员也对结对的贫困党员实施了包括学习帮扶、政治帮扶、思想帮扶、技能帮扶、生产帮扶、生活帮扶等在内的六个方面的帮扶。第二,明确党内关爱帮扶的领导体制。丽江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党内关爱领导小组,并规定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题会议不少于4次、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2次,各级机关党组织每年深入联系点不少于4次。同时明确下级党组织的党内关爱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向上级党组织设立的党内关爱领导小组汇报开展工作的情况,市的党内关爱领导小组要定期向市委全委会或常委会汇报开展党内关怀帮扶的情况。第三,明确党内关爱帮扶的考核评价。为了实现党内关爱与党建工作的完全相溶,丽江市将开展党内关怀帮扶的情况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范畴,通过建立村级评定帮扶业绩、乡镇评定帮扶等级、区县综合把关、市委审核定性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党内关爱帮扶与党建工作量化考核的有效对接。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城乡党内关爱帮扶的“八个一”活动,丽江全市的498家机关单位与456个农村或社区党组织建立了挂钩联系点,12248名机关党员干部与7142名农村或社区贫困党员建立了帮扶对子7142对,全市参与结对帮扶的厅级党员干部达35人、处级党员干部达834人、科级党员干部达3859人、普通党员则达7520人,基本上实现了机关单位党组织、贫困农村或社区党组织、机关党员、农村或社区贫困党员的“四个全覆盖”,切实帮助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了机关作风的良性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学互补、互利共赢、共同进步。
4、在民族风情旅游区创立“流动党员驿站”。丽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奇异瑰丽的自然风光,支撑起丽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并带动了丽江的招商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有2万多外地人长期在丽江经商、打工,其中有800多人是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就成了丽江创新基层党建无法回避和必须好好研究的大问题。为此,中共丽江市委大胆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针对在丽江市经商务工的800多名流动党员,在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玉龙雪山、泸沽湖、木府等5个主要景区设置了流动党员驿站,成立了丽江古城流动党员党支部,把流动党员纳入驿站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流动党员驿站的建设上,丽江市充分考虑了每个驿站所在地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建筑风格要求,把流动党员驿站真正建成了民族文化的宣传点、党建文化的展示点、基层党建的示范点、旅游景区的闪光点。具体体现在,每年都按照“有一间温馨的服务室、有一个热情的宣传介绍、有一面鲜红的党旗、有一块写有流动党员驿站的牌子、有一名专职的党务干部、有一台便于流动党员了解丽江的电脑、有一本可以随时发放给流动党员游客的《流动党员活动证》、有一本便于流动党员发表感慨与看法的留言簿、有一些可以提供给流动党员的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套简便易行的服务流动党员制度”的“十有”标准要求,在主要旅游景区、车站、机场、电信、移动、医院等窗口服务行业建立一批流动党员活动驿站,充分搭建民族旅游地区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服务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平台。
从总体上看,丽江的流动党员驿站越来越成为丽江宣传民族文化和打造民族旅游品牌的重要窗口、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舞台、服务流动党员的重要基地、创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创新基层党建、宣传推广基层党建经验的重要阵地。
1、文化背景是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深厚土壤。党的建设既是一种价值建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生成过程。作为一种文化生成过程,党的建设本身既要考虑一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更要考虑一定的文化条件,它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并获得适当的实现形式。从国内各个地区党的建设的实践来看,完全游离于一定地区特定文化背景之外的基层党建工作是得不到所在区域党员和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也终将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党的十七大以来,丽江市开展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基层党建创新活动,都蕴涵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也最终被当地的党员群众所认可和支持。这其中,丽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和探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全国的基层党建领域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根本。民族地区党建工作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并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越强,党建工作的价值就越能够获得充分展示的舞台和有效实现的载体。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与民族文化就好比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民族地区要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的建设,就必须首先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并把尊重、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来研究,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否则,一旦不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导致民族文化遭到破坏、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受到污染,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就会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并最终受到民族群众的排斥。所以,丽江从保护性开发民族文化出发,并在实现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创新基层党建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对其它民族地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必须结合主导产业展开。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的伟大事业的关系上看,结合各地主导性产业创新党的建设是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是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基本范式。实践探索表明:凡是比较成功的基层党建经验都是在实现党建工作与主导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云南丽江的主导性、支柱性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往往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旅游业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所以,丽江推进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融合民族文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结合与服务旅游业这一主导性产业的过程。实际上,丽江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正是在服务丽江旅游业发展并与之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不断创新的灵感和条件,总结提炼出一个个鲜活的经验。
4、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必须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基层党建工作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努力寻找党建工作的立足点,发现其创新的生长点。丽江市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党建工作水平不高的实际,从解决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实际困难入手,所开展的以“八个一”为代表的党内关爱帮扶活动、以“九个十二”为代表的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活动,都瞄准了要解决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载体与模式。这就深刻启示我们: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建工作要推陈出新,必须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致力于从关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中谋求发展机遇和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许如江
D267
A
1671-2994(2010)02-0083-04
2010-03-25
李 剑(1955- ),男,山东宁阳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张卫东(1964- ),男,云南宁蒗人,中共丽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张书林(1974- ),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