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周
(广西财经学院 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03)
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几个关键
黄家周
(广西财经学院 思政部,广西 南宁 53000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应注意几个关键性的环节: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现状和特点;注重以“一元”引领“多元”,厘清多重界限;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科学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科学地引导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关键
当前,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精神领域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日益活跃、良莠互见的现象,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引领,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①社会思潮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四个“深刻”的改变无不反映到社会思潮层面上。当代中国,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也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思潮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有学者提出了“三个基本判断”的观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②这三个基本判断大体反映了我国社会思潮的现状,指出了其主流和支流,是比较中肯的。这为我们认识和应对当前我国的各种社会思潮奠定了基础。
1、较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一,高度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力图提供“救世良方”。一些社会思潮不再局限于在理论层面抽象地讨论社会问题,而是关注现实,对住房、看病、上学、就业、收入分配和腐败等问题,用大众化的语言宣示它们的主张。有些社会思潮的观点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借鉴和吸收,但是,有的社会思潮却企图藉此引进西方国家的所谓“良方”,实质是要搞“全盘西化”,我们必须警惕其背后的动机。第二,关注人们的现实利益,试图充当某些利益群体的代言人。人们有时接受某一思潮不单是出于思想认同,还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像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之所以受到一些人的热捧,是因为它围绕公共利益和重大公共事务,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宣示其主张,自我标榜“独立”于政府体制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把自己描绘成代表公平与正义的“意见领袖”。第三,设法争夺现实话语权,企图改变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些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通过著书立说、撰写专栏文章、开博客等方式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有的甚至发表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左的言论,或否定人民民主专政,或贩卖西方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和多党制,其目的是企图主导现实话语权并取代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这类思潮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抵制,缩小直至消除其生存的空间。
2、传播方式和媒介的多样化。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多维立体的时代,新式传播媒介不断涌现,除了书报、杂志、音像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之外,还有影视、电话、短信、互联网等新式传媒;传播的方式不再限于口头传播或静态的文字传播,而是演变成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动态传播方式;传播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科研机构,而且,在大街小巷、家庭、互联网等场域中进行。社会思潮的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传播方式和媒介的多样化、立体化使得社会思潮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渗透性更强。人们有时甚至没有觉察到,自己却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某种社会思潮,并成为其传播者。
3、传播对象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对象超出了以往所谓的精英阶层:高校教师、各类科研人员、青年大学生等,而进一步大众化和平民化。一些社会思潮通过在一定程度上解答普通百姓的思想困惑而增进了与他们的亲近感。社会思潮传播对象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主流和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竞争,增加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
4、社会思潮的演变性和长期性。演变性是指社会思潮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和改变。一些社会思潮在初期有许多追随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最后却销声匿迹了。社会思潮的演变性要求我们要关注和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以因势利导。社会思潮的长期性是指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客观地长时间地存在着,某种社会思潮即使因为暂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消逝,另外一种新的社会思潮会随之而生。此外,由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利益多样化的状况长期地存在着,催生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又由于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性,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和统筹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较长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思潮存在的长期性。
这里所说的“一元”,是指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多元”是指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和非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是以“一元”引领“多元”,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
1、“一元”为主导的原则。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一元”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才能确保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之所以能够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是基于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它的内容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它的目标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整体文化和心理需求,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元”引领“多元”须要联系实际。理论只有彻底,才能够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多元”的社会思潮,把握它们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我们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困惑,掌握群众的理论需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强其理论解释能力、主导能力、指导能力、吸引能力和凝聚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
3、目标性原则。“一元”引领“多元”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话、沟通、交流等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尤其是理论共识和政治共识。理论共识就是“一元”和“多元”之间有大体上都认可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共同解决社会难题,共同致力于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繁荣。政治共识,在今天的中国,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一元”与“多元”达成社会共识,最主要的体现是共同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上:即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舆论,共同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改革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厘清原则与非原则问题的界限。在以“一元”引领“多元”的过程中,我们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决抵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滋长,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我们党向来主张,“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的错误思想观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③而对不同学派的观点、文艺方面的不同风格和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形式,需要尊重和包容。
2、厘清社会思潮与学术思潮的界限。目的是增强“一元”引领“多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术思潮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思潮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它更多地局限于学术界,对社会的影响不像社会思潮那么直接。厘清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界限,有利于我们判断不同思潮的性质,进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厘清疏导社会思潮方法中“包容多样”与“抵制错误”的界限。一般说来,“一元”引领“多元”应该遵循“包容多样”的原则,但这不等于“包容错误”。我们要厘清正确的社会思潮与错误的社会思潮,以及社会思潮中正确与错误的界限。我们要善于辨别、吸收各种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因素,借鉴它们的正确观点和主张。即使对错误的思潮,我们也要进行客观分析以形成正确的认识。
针对大众进行的社会思潮教育引领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一是要加强专职和兼职社会思潮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使他们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比较熟悉社会思潮的相关知识,能够担当起社会思潮教育工作的重任。二是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三是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做好影响普通大众的思想导向工作,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④这样,才能使社会思潮教育工作的对象和内容进一步具体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意识形态工作成功与否,关键在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又在于党员和干部。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员和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划清“四个界限”:“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⑤
科学预测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引领长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社会思潮作为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它的产生、形成、发展直至消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要充分把握社会思潮的各种特征,探寻它们的发展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及时制定应对之策,从而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长效性。一般说来,社会思潮在形成初期侧重迎合某些群体的心理预期,总以“新面目”出现,有的甚至还带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地进行分化、演变和重组。有的社会思潮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对这样的社会思潮我们要本着“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引导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有的社会思潮在发展中虽然不能与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趋同,但能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传播,我们可以与之“求同存异”,加强引导,使其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有的社会思潮逆社会历史潮流而动,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稳定和团结,损害群众的利益,我们应对其进行限制、改造,甚至取缔。因此,我们只有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进行理性的分析,科学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方能做到有备无患。
注释:
①金炳华、余源培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②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④王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41
A
1671-2994(2010)02-0041-03
2010-01-22
黄家周(1976-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文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现途径研究》(编号:08BKS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