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范例探讨
——以广西马山县“弄拉模式”为例

2010-08-15 00:48:51粟雄飞尹文嘉甘日栋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石漠化广西村民

●粟雄飞 尹文嘉 甘日栋

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范例探讨
——以广西马山县“弄拉模式”为例

●粟雄飞 尹文嘉 甘日栋

广西是中国喀斯特分布广、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石漠化治理是本地区的一个难点。马山县的弄拉屯通过改造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生态绿色环境、保护生态改造成果、创新生态发展模式、导入生态开发资本,走出了成功的石漠化治理“弄拉模式”,其启示是石漠化治理“造”为首、“护”则久、“变”则通、“导”则成。

石漠化治理 弄拉模式 广西

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区。其中尤以广西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0%,岩溶面积大于土地面积30%的县达45个,是中国喀斯特分布广、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1]。喀斯特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石灰岩面积比例大、人口多、可耕地少、地表破碎、地表水缺乏、生态系统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然灾害频繁,面临的生态危机严重。

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面临人多地少、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失衡、贫困等诸多问题。如何寻求到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结合,对解决这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乃至对广西的“三农”工作、改善民生问题和整体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

处于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地区从转变生态模式、寻找清洁能源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广西马山县弄拉屯摸索出的“弄拉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对西南石漠化地区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推广。

一、广西马山县弄拉屯石漠化治理

弄拉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古零镇的大石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峰丛石山区村屯。总面积170.3km2,大部分为石山,石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7.7%,耕地面积为3.9km2。全屯有25户,人口125人,其中劳力60人,分散居住在4个弄场中[1]。

弄拉屯海拔600m—740m,连座的石峰有25座,坡度一般在50°以上,高峻陡峭,占地80%。洼地深嵌于石峰之间,峰洼高差120m—260m不等,共占地约20%。峰丛之间有7个圆形洼地,当地村民称之为“弄场”,是农业作物区。弄拉屯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它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干湿季节明显,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

虽然弄拉的先天自然条件恶劣,但是勤劳智慧的弄拉人并没有停止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从初步的封山育林到改造生态基础设施、到转变生态发展模式,到后来的导入生态开发资本,弄拉走出了一条立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石漠化治理之路。

(一)改造生态基础设施

秉持可持续发展观理念,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总体前提下,弄拉屯对原本的自然生态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改进,主要集中于交通设施、农田水利、沼气池建设方面。

由于群山环抱,弄拉屯4个弄场之间来往或对外交流,依靠崎岖陡峭的羊肠山路。购买农资、生活日用品或者出售农副产品,只能通过步行山路到古零镇的集市,用肩挑、背驮、手提的方式,耗时费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民们于险处开路,不畏艰辛,修建了通往古零街4.5km长的公路。再者,弄拉的耕地较少,具有薄、陡、散的特性,农田是典型的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智慧的弄拉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石灰岩砌墙保土,进行“坡改梯”工程,把坡地改成梯田,从而使“三跑田”变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此外,弄拉屯还修建了大量的家庭水柜,以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另外,沼气池的建设一方面取代原始的薪火燃料,减少了对山林的砍伐破坏,带来了清洁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沼气池建设带来的正效应溢出是弄拉屯村民厕所、洗澡房的改造,使村容村貌、文明卫生都上了一个台阶。

(二)构建生态绿色环境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弄拉的天然林被外来炼钢铁的200多人砍了将近2个多月,25座山头的林木被砍伐殆尽,果树一棵不留,甚至村民拆房留下来的木头都不放过[2]。掠夺式的获取资源造成的后果是山石裸露、水缺粮荒,羁绊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年屯里惟一的水源是山脚下的一口间歇泉,20多户人家夜以继日到泉边轮流取水,但依然不能满足人畜饮水的使用。

面对人为破坏生态下更为残酷的生存的环境,弄拉人有两种选择:一是搬出大山,另觅新地;二是驻守弄拉,恢复生态。在几番考察武鸣、马山乔利乡之后,弄拉的村民选择了驻守,着手构建绿色的生态环境。从1964年开始,弄拉屯有了这样的明文规定:每年春季,每个16岁以上的村民都要上山栽10棵树,并严禁到山上放牧。另外一个规定是,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10兜竹子,多种不限[3]。

弄拉注意构建生态绿色环境,以致内化成为延续了十一代人的两大文化传统。一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树杆上挂一个汤圆、在山泉出水口烧香祈愿,认为树是“衣食父母”,涵养水源,清水长流,泽被后世;二是,吃完团圆的第一件事是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山,统一造林。截至2006年,弄拉在无国家投资的情况下,经过近45年的生态重建,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植被覆盖率达90%[4]。

(三)保护生态改造成果

弄拉有25座山头,生态环境构建和改造的同时,保护生态改造成果也十分关键。从60年代封山育林开始,弄拉屯就订立村规民约,派出6个青壮年人,在山林范围内不停地巡逻,不准任何人随便进山乱砍树木。那时虽然是集体劳动,巡山人同样可以按天拿工分。发现违约者,严惩不贷。

另外,村民如需砍树作生产工具,必须先中下树苗,每砍一棵树,种6株苗。同时,为了给生态减压降负,弄拉屯在燃料方面做了巨大改善。其一,摒弃三块石垒灶方法,建起省柴灶,只准村民拾取枯枝败叶做薪柴。其次,采用集资方式购回柴油发电机,解决照明之外用以炊煮。另外一个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造沼气池。由于山林颇多,弄拉在防火措施上也下了功夫。弄拉村民的用火安全意识非常强,村规民约有条文,大会小会经常讲,妇孺皆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弄拉屯还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通过使用破坏生态尽量少的能源方式,弄拉人探寻着人地之间和谐相处的最佳距离。由于保护得力,植被覆盖面增大,涵养水源能力加强。2010年西南地区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仅广西就有300多万人、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但弄拉依旧泉水潺潺,安然无恙。因为环境改善,猴子也重回弄拉的自然怀抱。

(四)创新生态发展模式

弄拉的耕地极少,山地、坡地较为复杂,单一的耕作只能保证温饱。但是,弄拉屯土壤的垂直分布明显,土壤多为粘土,肥力一般较高,且富含钙质,许多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对比较丰富。如何利用特殊的地理、地势,从实际出发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成为弄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多年的摸索和有关专家学者的帮助、指导下,弄拉屯构建起了立体的生态发展模式。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弄拉现在基本上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果、地上粮”的生产模式,建构“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中药材、综合经营”的经济新格局。果树的品种有20多个,主要有柑桔、枇杷、柿子、石榴、李子、龙眼、黄皮等;药材种植主要以金银花、苦丁茶为主,也有青天葵、黄精等。由于岩溶地区富钙而其它营养元素贫乏的地球化学背景,很多石山地区的金银花难以持续高产栽培,即同一地区第2次栽培时,金银花植物生长缓慢,收成很低甚至无收成,但在弄拉,则自70年代后期种植金银花以来,其生长一直较好,金银花在此地能够持续发展[5]。

如今,125人的弄拉屯,拥有果树650多亩、药材500多亩、用材林790多亩、中药材林200多种。经济竹林,一般耗时不长,即可获得经济效益,其他的综合跟进,形成多种收入结构,科学的生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五)导入生态开发资本

在取得一系列的生态成效之后,由于树木不能砍伐,人口不断增多、退耕还林之后的耕地减少、果树的质量由于树龄问题也随之退化,直接后果是村民的收入停滞不前了。如何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成为弄拉面临的新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弄拉29座山峰合围成12个弄场,风光秀丽,有药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十几种;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为天然氧吧;气候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3℃—24℃之间,是避暑的好去处;生态污染少,山泉清冽,为天然矿泉水;交通便利,弄拉距离马山县城20多公里,与首府南宁约100多公里。

导入民间资本发展休闲旅游,弄拉有天时地利之机。2008年12月,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揭牌。开发商与村民合作,共同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开发商为村民兴建统一的新楼房,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利润分成为四六开,开发商取四成,村民取六成。从此,弄拉的休闲旅游开始步入正轨。

弄拉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弄拉有两块令人羡慕的牌匾:一块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另一块是“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两块金底红字的牌匾,是对弄拉大生态意识的褒扬。

弄拉屯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广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0%以上,1985年达161%,也大大高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的农民人均纯收人,该屯已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经济收入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1]。

弄拉模式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成功的典范,其成功的奥秘在于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改造生态基础设施、封山育林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率,改变了弄拉的小气候环境。茂密的水源林以及其他植被像一座座水库,填补了喀斯特岩溶的各种暗河漏洞,改变了石漠化地区“有雨则涝、无雨则旱”的困境。弄拉人精心保护生态环境,而环境也反哺了弄拉,这是中国“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二、“弄拉模式”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一)石漠化治理“造”为首

从弄拉模式的实践来看,石漠化治理首先在于“造”。改造生态基础设施,主要体现在绿化、交通、水利、能源方面。

“造”在绿化方面的涵义为“造林”,石漠化的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要靠林木,以加大覆盖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造”在交通方面的涵义为“修造”,石漠化地区一般石山重重,修造公路不仅可方便沟通外界、还可促进经济发展;“造”在水利方面的涵义为“改造”,石漠化地区一般易产生“大雨则涝”和“岩溶干旱”,改造水利设施如重新设计水利线路和修建水柜,可大大解决问题;“造”在能源方面的涵义为“创造”,创造新的能源特别是燃料的创新,如以沼气技术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种养和住房、厨房、厕所、道路、绿化,环境卫生等的多项技术建设改造,能够较好解决农村生活燃料和生产有机肥料的能源问题,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缓解土地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石漠化治理“护”则久

在石漠化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为了维持和进一步取得长足的效果,需要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保护措施。悉心呵护环境,生态环境才会反哺人类,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的理想状态。

弄拉模式的成功,政府力量的介入和民间组织的参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村长李义康兄弟善于用中草药治愈疑难杂症,引起马山县医院、广西药用植物园的关注,1982年派人进行考察,在弄拉发现了270多种中草药。很快就有了一份红头文件:“弄拉的药材要进一步保护和发展……不要到弄拉生产队所属的山林坡地砍柴割草、放牧牛羊;更不要卡发林果树木和乱采乱挖药材……”[6]。这样就画了一个“圈”,弄拉的树林开始有了制度性保障。

另外,弄拉的村规民约也成为保护生态的关键一环。从1960年代开始,规定的诸如“逢砍必种”、巡山人的使用、防火理念的宣传和习惯,都尽量少地干预了本来处在恢复期的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体系。

(三)石漠化治理“变”则通

石漠化治理不能墨守成规,思“变”则“通”。创新,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生产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都要创新,有所变通。事实上,如果我们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更狭义地理解熊彼特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把它看成贫困农民对现有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则在当前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包括技术和制度在内的创新活动必然是反贫困战略中的首选途径[7]。

弄拉从单一的耕种到后来发展成的“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中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正是转变思维模式,改进生产方式的典范。由于广西石漠化地区一般山石较多,如何利用特殊的地形地势发展综合的农业、副业,对于石漠化治理有极具启迪意义。处于山区的石漠化地区,还要改变自身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修路,改善交通,代表不仅是与外界的通道,还是经济交往、开发开放的一种外在体现。

思维的转变,渗透到实际生活、生产模式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之中,石漠化治理就会在“变”中不再是问题、在“变”中显得通达,在“变”中达到了治理的目标。

(四)石漠化治理“导”则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石漠化治理还应进行相应的“导引”,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使石漠化治理社会化。

当年大禹治水,也是利用疏导的方法,让水流入大海。弄拉模式也是如此,它不是简单的闭门造车,而是把自身导向社会、融入市场的大环境之中,争取社会资本加入弄拉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战略之中。随着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弄拉的成立,开发商与村民共同进行旅游开发与合作经营。弄拉的休闲旅游,开始步入了市场机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治理,原本就不只是小区域、小范围的责任,如何疏导思路,引导石漠化治理的社会化、资本化,利用社会资本进行综合治理开发,这是广西乃至全国石漠化治理的明朗方向和最有归宿。只有导引有道,石漠化治理才能终成正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广西的石漠化治理,仅仅依据共性特征和自然特点,并不能够制定出一条使所有喀斯特地区都迅速恢复生态和脱贫的有效路线。弄拉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针对各种环境的具体实际情况,深人调查,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在提高当地群众素质和生存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科学试验和大胆创新,才能总结出因地制宜地治理石漠化的有效经验,最终实现岩溶石山生态重建的目标。

[1]韦龙宾,招礼军,朱栗琼,黄秀萍:展绿色生态经济——广西马山弄拉屯生态恢复重建与脱贫致富的成功做法[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l).

[2]陆波岸.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生态建设的启示[N].南宁日报,2009-04-16.

[3]唐广生.中国石漠化治理冒出的“弄拉模式”[N].广西日报,2010-05-13.

[4]吴孔运,蒋忠诚,邓新辉,叶晔.喀斯特石山区次生林恢复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弄拉国家药物自然保护区为例[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8(9).

[5]蒋忠诚.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J].广西科学,2001.

[6]林岚.弄拉,得益于四十年前那场水源林“保卫战”[J].人与生物圈,2009(5).

[7]王卫民.再访弄拉——兼谈弄个村社区的社会控制[J].中国贫困地区,1998(4).

责任编辑:罗恩东

责任校对:陈磊

P934

A

1009-4245(2010)06-0051-04

作者:粟雄飞,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邮编:530001;尹文嘉,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邮编:530001;甘日栋,中共大化瑶族自治县委员会组织部,邮编:530800

猜你喜欢
石漠化广西村民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当代陕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学术论坛(2016年5期)2016-05-17 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