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
2010年,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除了要应对经营失败的风险外,首要面对的将是在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宗主国审批等体制上的阻力。
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是与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密切相关的。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一般宗主国会欢迎海外投资。而中国的海外投资之所以遭遇如此多的阻力,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投资主体多为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外投资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到70%,而民营企业则只占到1%左右。国企对外投资时,容易从两方面招致阻力:一是国企身份容易激起宗主国的反对情绪,从而引发媒体和政府的关注。二是国企(尤其是央企)改革后,多在垄断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在进行海外投资时,也多投资在宗主国的垄断行业,而这些行业又尤其容易引发利益冲突。
其次,投资环境存在更多的竞争。中国对外投资时,首先是要面临市场已经存在的外国投资者。以能源来说,日本1960~1980年间在全球投资了321个石油项目。在日本之前,还有欧洲、美国的投资。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主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显得颇有难度。
最后,是至关重要的就业问题。如果把各国所具有的优势分为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市场稳定性、技术和市场四类的话,中国在除技术之外的三项中占有优势。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有优势,发展中国家只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上具有中等优势。中国企业在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时,多数会选择“获取技术+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模式,而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时,则会选择“利用自身技术+雇用国内劳动力+当地销售”的模式。这两种模式虽都符合各自优势,但是这两种投资模式都可能削减当地就业,因此,会引起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反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2010年甚至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保护主义。中国政府与企业应当从保护主义的起因出发,多途径探寻缓和矛盾的方法,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一,要加强与宗主国地方政府的互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公关活动,不能完全放在其联邦政府上,要把更多精力用在与地方政府打交道上,甚至应当把地方政府作为游说的重点。
第二,要切实重视当地的产业和就业。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都要做长期、战略性的打算。因此,要切实重视当地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就业状况,要坚持做“共赢”的投资者。在海外投资开始阶段,可以考虑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雇用当地劳动力、在当地生产、部分销售到国内。
第三,要脚踏实地,不能冒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要小步慢走,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切不可冒进,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第四,加强政府层面的协调。首先政府相关机构应当在中国企业遭受保护主义侵害时积极出面协调,保护中国投资者在当地的利益。其次,政府要解决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融资难的问题,加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保险制度建设。可以考虑以合资企业的形式,由多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组成集团,集群式走向海外,以降低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