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海军
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综合征[2]。临床特点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常发生于劳力性心肌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使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其临床表现在1~3个月内相对稳定。临床治疗上要主要通过约物冶疗,同时戒烟、限酒;控制伴随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理膳食,控制过于油腻食物的摄入;缓解生活及工作中的压力;适当运动,不宜过劳;使患者认清病情,提高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及服药的顺应性。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45~73岁,平均59岁,病程1~10年。
1.2 治疗短期迅速缓解心绞痛症状的药物,如可用于舌下含服的短效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等);改善预后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f3受体阻滞剂;即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CB)与长效硝酸酯类药物。
治疗后分别测量静息血压、心率,观察心率、血压双乘积的变化;做血脂、血糖、心肌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治疗后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做12导联心电图,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心电图ST-T变化。整个治疗过程均不限制为缓解心绞痛症状而含服硝酸甘油片的用量,并记录停减量。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为96.8%。治疗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为90%以上;心绞痛发作频率分别下降95%:硝酸甘油消耗量下降94%以上。在治疗过程中,1例出现腹胀、恶心,但仍能坚持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
稳定型心绞痛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其他病因最常见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亦可是本病病因。产生疼痛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心肌内积聚过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丙酮酸、磷酸等酸性物质或类激肽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自主神经的传入纤维末梢,经胸1~5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传至大脑,即可产生疼痛感觉。这种痛觉可反映在与自主神经进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区域-胸骨后和两臂的前内侧与小指,尤其是在左侧,而多不在心脏部位。
心绞痛发作时立刻休息,症状一股在停止活动后即可消除。平时应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过度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便秘等。调节饮食,特别是进食不宜过饱,避免油腻饮食,忌烟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相关疾病。通过药物治疗改善冠脉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降脂、抗炎、抗凝抗栓,稳定并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症状和心肌缺血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也需控制内在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促其消退。
对于稳定性心绞痛,标准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约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4]。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二级及二级预防中,不但可以改善心绞痛的发作,还可降低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心绞能患者来说,只要没有禁忌证,均应用常规长期服用的药物。近代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最大进展之一是他汀类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它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增加低密度蛋白受体的肝脏表达,导致循环低密度蛋白清除增加,对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经积极降脂后,明显减慢疾病进展并减少以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无症状、仅有客观缺血依据或症状轻微的低危患者,应先试行药物治疗,而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频繁出现者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治疗,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随着心血管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新型药物涂层支架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介入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2-规范化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
[2]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48-1061.
[3]吕勇,邱振海,王尊,等.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山尔医药,2002:41-42.
[4]陈在嘉,高润霖.冠心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