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玲
人工流产术后,出现月经量明显减少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伴有经期短,这不仅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而且有可能导致闭经、不孕或孕后流产等不良后果,需及早治疗。目前西医多采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但副作用较大,停药后易复发,临床疗效不理想。笔者临床上用中医补肾活血法治疗人工流产术后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3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38例均为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0月妇科门诊患者,均为人工流产术后3个月以上,性激素测定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22例,年龄21~34岁,平均27.7岁;人流次数1~4次,平均2.3次;病程3~15个月,平均8.1个月;对照组16例,年龄20~36岁,平均28.1岁;人流次数1~5次,平均2.5次,病程3~13个月,平均7.6个月。两组病例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中医妇科学》[1](六版)月经过少的诊断标准: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 d,甚或点滴即净。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和《中医妇科学》[1](六版):经色淡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经期小腹疼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辨证诊断属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经后期用中药归肾丸加减,药物组成是:菟丝子20 g,杜仲15 g,枸杞15 g,山萸肉 15 g,当归 12 g,熟地 20 g,山药 20 g,阿胶 15 g(烊化),麦冬 10 g,党参 10 g,炒白术10 g。于月经的第5天开始1剂/d,连服10 d。经前期用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物组成是:菟丝子20 g,杜仲 15 g,枸杞 15 g,山萸肉 15 g,当归 12 g,熟地 20 g,山药 20 g,麦冬 10 g,桃仁10 g,红花 10 g,丹参20 g,白芍10 g。于月经的第15天开始服,1剂/d,服至月经来潮。月经来潮的第1天服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物组成是: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 12 g,白芍 10 g,三棱 15 g,文术 12 g,益母草 20 g,泽兰10 g,制香附12 g,川牛膝18 g。一般服3~5剂。随证加减,手足心热,经色红偏阴虚,加知母、丹皮;小腹冷痛,经色黯偏阳虚,加仙灵脾;心烦失眠,加炒酸枣仁、合欢皮;胸胁满闷,加荔枝核。
对照组: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乙烯雌酚,0.5 mg/次,1次/d,共服20 d。第11天加服安宫黄体酮片,10 mg/次,1次/d,共服10 d。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治愈:经量恢复至既往月经量,经期3~7 d,并持续3个月以上;显效:经量明显增加,达到既往月经量的2/3以上,经期3~7 d,并持续3个月以上;有效:停药后月经量增加,达到既往月经量的1/3~2/3,经期2~7 d;无效:月经量无改善,或仍少于既往月经量的1/3或经期<2 d。
1.5 观察指标 观察经量变化、经期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分别在治疗前月经周期的第21天和治疗结束后月经周期的第21天,做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
2.1 疗效 治疗组32例,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4%。对照组16例,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8.7%。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P<0.05)。
2.2 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 治疗组22例,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4.33±0.55)mm、(8.78±1.61)mm;对照组16例,分别为(4.58±0.61)mm,(7.21±1.19)mm。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人工流产后出现月经量少,经期缩短,主要原因是人工流产术中吸刮过度,损伤子宫内膜,或导致宫腔粘连,再者继发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亦可造成宫腔粘连,B超检查常显示子宫内膜较薄。目前西医多采用雌孕激素周期疗法、宫腔分离、宫内放置节育器等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修复,有一定疗效。但是使用激素或手术治疗往往不易被患者接受,且临床疗效不理想。中医认为人工流产后月经过少主要是人工流产后,肾气亏虚,精血不足,冲任血虚所致。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肾主生殖”,肾气对月经经量、周期等起重要作用。同时手术又多损伤胞宫、冲任,瘀血阻滞,经行不畅亦可导致经量过少。中医辨证多属肾虚血瘀。另外,胞宫有定期藏泄的生理规律,所以临床治疗除补肾活血调经外,还应顺应月经周期的气血变化进行分期论治。即经后期子宫藏而不泻,肾气封藏,治当以补肾养血为主,以促进阴精的集聚。方用归肾丸加阿胶、麦冬、党参、白术,补肾益精,健脾养血;经前期在补肾益精,健脾养血的同时,配伍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通补兼施;行经期气血活动呈下行性,是子宫推陈出新的阶段,治疗以理血调经为主,用桃红四物汤加活血化瘀的三棱、文术、益母草、泽兰、制香附、川牛膝,意在活血化瘀,因势利导,引血下行。在补肾药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循环,增加卵巢血液量,激发成熟的卵泡排卵及促进黄体发育[4]。补肾中药不仅对卵巢直接起作用,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而对卵巢发挥作用[5]。据现代医学药理报道,多数活血祛瘀药具有抗炎、消肿及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瘀阻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功能[6]。应用中医周期疗法,正是顺应了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经后血海亏虚,宜于调补;经前血海充盈,宜于疏导。所以临床疗效显著。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2-9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9-24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2-233.
[4]赵瑞华,刘亚锡,杨林,等.补肾调经汤促排卵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5):264-266.
[5]杨桂云,王佩娟,贾晓斌,等.补肾调血汤对小鼠体外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7):522-524
[6]邓高丕.中西医妇科新理论新技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