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路风 闫威 屈娟
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对收治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是以皮疹表现为主的多脏器损伤的综合征,手足口病并发呼吸道感染较多见,治疗效果好。除少数病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预后较差外,多呈自限性经过,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指由柯萨奇病毒所致的以手、足、口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传染病。病情轻微,有自限性。通常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oxAl6)和肠道病毒7l(EV71)所致,少数是由柯萨奇病毒B(CoxB)引起,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年来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6个月~14岁,其中6个月~3岁49例,4~14岁9例,住院期间体温在38.5℃以上者30例,手部皮疹多在手心、手指屈侧、前臂,足部皮疹多在足底、小腿外侧。口腔黏膜疱疹多在软腭、硬腭、舌尖、颊黏膜等部位,个别在悬雍垂、咽后壁。臀部皮疹多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以红色丘疹多见。并发脑炎患儿表现为精神反应差,有颈部抵抗感,脑膜刺激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年长儿头痛剧烈,伴恶心、呕吐。
1.2 诊断要点 好发于婴幼儿,潜伏期3~5 d。可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疼等全身症状。继而在口腔、咽部、软腭、颊黏膜、舌和齿龈等部位出现1~3 mm的水疱,周围有红晕,水疱迅速破裂发展成糜烂和溃疡。掌跖或指趾侧、背面、臀部的皮损开始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周围绕以红晕的小水疱,呈圆形,壁薄,数目几个到几十个。本病一般7~10 d自愈,不留痕迹,预后良好。
本病有自限性,若无并发症,无特效治疗,以对症为主,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克敏能、仙特明滴剂等,可用金霉素鱼肝油涂溃疡处,亦可在疼痛溃疡处涂贴膜以止痛、消炎,促进愈合。酌情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及抗病毒类药。有用转移因子3 d疗法,可缩短病程的报道。因本病有自限性,多在10 d左右自愈,预后良好。值得警惕的是,本病有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报道,甚至出现神经麻痹的,临床须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发热消退,疮疹干瘪,口腔溃疡完全愈合,皮疹完全消退。经过及时隔离,早期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后,28例均治愈。
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常见的疾病,属隐形感染,常呈爆发流行。本病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染,有与患者接触的历史,当地常有流行史,主要见于学龄前儿童,口腔内水疱分布较广泛,除手足外,臂部常发生水疱,指(趾)水疱主要发生在指背及侧缘,不易破溃[1]。一般不伴全身症状或症状轻微。
本病好发年龄为1~4岁婴幼儿,近年以2岁以下乳儿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3~11月份发病较多,6~8月份为高峰。本病潜伏期3~5 d,也可短至12~24 h,前驱症状为低热、不适、腹痛、口腔痛、咽痛和拒奶、厌食,1~4 d后在口腔和皮肤出现水疱。咽损害开始为小的,周围绕以红晕的1~3 mm直径大小的水疱,很快在软腭、颊黏膜、咽部扁桃腺、舌齿龈出现类似损害。水庖迅速破溃形成糜烂和溃疡。表现为全口腔炎,自觉疼痛,小婴儿可影响进食和流涎。皮肤损害可发生在手掌、手指、足底指趾背和侧面,及甲周围。开始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周围绕以红晕小而清晰的水疱,有时排列成线形,水疱横轴沿皮纹走向,散在分布。疱壁薄,多呈淡白色似珠光色。在臀部、大腿内侧、小腿处亦可发生,有时上肢及躯干也可见,多为小的斑丘疹,暗红色。皮损数目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伴瘙痒,数天后水疱干涸,4~10 d后消退自愈。
局部治疗进食前后可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或漱口,或用复方硼砂液稀释后漱口,亦可用中药金银花冲水漱口,口腔疼痛明显时可涂丁卡因[2]。口腔黏膜溃疡局部可涂以0.2%冰硼甘油,2~3次/d。皮肤疱疹破溃前可外用消炎、收敛及预防感染的泥膏或洗剂,如复方炉甘石洗剂,或复方代马妥泥膏(呋喃西林0.25 g,代马妥10.0 g,氧化锌20.0 g,滑石粉20.0 g,凡士林加至100.0 g),疱疹破溃后可涂以复方依沙吖啶(雷夫奴尔)溶液。
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合并心肌炎、脑膜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时,应请专科会诊,协助治疗。预防本病的传播流行主要是尽早发现并及时隔离患儿,平时重视环境与个人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居室清洁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注意洗手,不吃生冷、质差的食品,不喝生水,生食瓜果要洗净,消毒餐具、玩具等用品,预防病从口入。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力。疾病流行期间,应隔离患儿1周,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消毒,其余幼儿可口服中药板蓝根冲剂等预防,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接触患者,可通过注射丙种球蛋白提高防护能力。
[1]祝益民.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6-37.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