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气管切开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将患者颈部正中气管上段前壁第3~5气管环切开,并插入气管套管或硅胶管套管以开放气道改善呼吸的手术。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重要措施之一,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气管切开患者70例,现将呼吸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7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50例,女20例,年龄10~78岁,平均39岁,其中胸外伤20例,喉癌48例,脑干损伤2例,全组患者呼吸道均给予科学的围手术护理,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2.1 术前护理
2.1.1 正确的体位放置 患者取半卧位,颈部略垫高,使颈伸展。
2.1.2 套管系带打手术结,应以放入一指为宜。
2.1.3 气管套管与呼吸机接管连接要紧密,防止脱落,套管气囊充气压力适度。
2.1.4 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2.2 术后护理
2.2.1 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的变化以及胸腹起伏情况,有情况及时寻找原因予以排除。
2.2.2 充分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而产生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导致细菌侵入而湿化充分时即使是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可靠活跃的纤毛运动和积极的呼吸道吸引来保证有效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湿化程度降低而升高。
超声雾化吸入:根据病情,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加入相应的药物进行雾化。杨晶等[1]提示小雾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第2 h雾化吸入10 min效果好,管口气雾温度保持32℃~35℃可避免因长时间大雾化导致的患者血氧分压下降情况。
气管内滴度:其注方法有2种。①间歇气管内直接滴入药物,一般常用注射器将湿化液在气管套管口滴入,每隔15~30 min1次,每次1~2 ml,临床在气管套管处滴药,一般不易达到肺内,只能在气管内起到抑菌和湿化痰液作用,控制肺部感染的气管内注药的适宜应置在总气管分叉之前,即用吸痰管从气管切开处插入8 cm即可注药;②持续气管内滴注,常规方法是将0.45%盐水,用输液器持续气管内套管内滴注。0.2 ~0.24 ml/min,24 h 可用 250 ~300 ml,潘亚菊[2]通过实验证明,滴注时针头与气道分泌物经一层纱布隔开,湿化液先通过一层潮湿纱布而进入下气道,湿化效果可得到进一步加强。
2.2.3 正确的有效排痰 吸痰的时机:应根据患者有痰,呼吸不畅,听诊有啰音,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再进行吸痰,减少不必要的吸痰。
吸引前给予充分吸氧,避免引起低氧血症。
正确选择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应小于所管套管内管直径的1/2,以免吸管太粗影响气体进入,吸出气太多也易形成负压过大而造成肺不张。
吸痰前后气管套管内不要滴注生理盐水,盐水对分泌物的移动变稀是无效的,而且影响氧合作用,又易增加感染机会。
保持有效的痰液引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临床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三步排痰法,即一吸、二拍、三吸。一吸:吸入药物,通过气管滴药或雾化吸入药物吸入支气管肺内起到溶解稀释干燥痰液及杀菌作用,使粘液变稀,咯出。常用α-糜pγ酶、庆大霉素等。二拍:翻身拍背、吸入药物后协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使药物与粘痰充分接触后发挥药效,拍背应自下而上从边缘到中央,手成勺状以增加振动力量使痰松动,同时嘱患者咳嗽将痰咯了。三吸痰,由于危重患者咳嗽无力或因昏迷反射消失即使采用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排谈,此时应给予吸痰,正确吸痰方法:将吸引管徐徐插入内套管,待吸管达到一定深度将其痰向上提取,方可缓慢转动吸引,遇有分泌物处宜稍停留,防止将痰液推下,一次性吸引,吸引管进出气管套管次数不宜太多,以不超过3次为好,否则也不易保持SaO2正常,痰一次吸不净者,可先吸氧待SaO2回升后再进行吸引,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2.2.4 出院指导 戒烟酒,终身带管的教会家属清洗套管,呼吸困难或脱管立即来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