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北镇市人民医院,辽宁 北镇 121300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危害是心排血量减少,心功能恶化,体循环栓塞;根据病程、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初发性、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1]。近年来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房颤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房颤患者,经体格检查、动态心电图、心电图确诊;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3~80岁,平均63.4±1.7岁。阵发性房颤10例,初发性房颤22例,持续性房颤8例,不超过1a。所有病例排除离子紊乱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排除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用药前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X线胸片正常。
1.2 方法 在针对原发病治疗的同时,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先静脉推注胺碘酮150mg,加5%葡萄糖10~20mL稀释,10min推注;未转窦性心律者,给予胺碘酮1mg/min维持6h后改为0.5mg/min维持共24h,期间转为窦律停止静脉应用,改为口服胺碘酮;若心率低于60次/min停用;若仍未转窦性心律者,胺碘酮0.2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g,每日2次,1周后减为0.2g,每日1次,以后每日0.1~0.3g维持。用药期间根据患者心率和心律调整剂量,监测心电图、肝功能、胸片及甲状腺功能。
2.1 临床疗效 2周内复律成功34例(85%),其中29例于24h内转复;转复的34例中有1例于5个月后复发,余均未复发。未转窦性心律者6例;但其心率控制在90次/min以下。症状明显改善。
2.2 不良反应 静脉炎2例,给予硫酸镁湿敷恢复;1例发生视神经炎,停药后恢复。
临床上房颤较为常见,房颠伴快速心室率时多造成不适及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心功能恶化,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心力衰竭加重,心排血量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房颤持续还增加中风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及射频消融治疗。药物治疗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胺碘酮是以Ⅲ类药作用为主的多通道阻滞剂,兼具I、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包括:(1)轻度阻滞钠通道;(2)阻断钾通道(Ⅲ类作用);(3)阻滞L型钙通道(IV类作用),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4)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减少心肌缺氧,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其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及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可以有效治疗心房颤动[1]。胺碘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但基本不诱发尖端扭转型室速。这是因为胺碘酮虽可延长心房和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但不诱发后除极电位,不增加复极离散[2]。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抑制自律系统作用,且发现其中大多数有逆频率依赖性,即心率越慢其抑制作用越强,心率越快抑制越弱,而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唯一的没有逆频率依赖性的药物[3]。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效果明显,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胺碘酮主要的缺点是起效慢,对心脏以外的脏器毒性作用以甲状腺功能低下最为常见,以肺间质纤维化最为严重[2]。因而应用胺碘酮应定期复查X线胸片、甲状腺功能及肝功能,肺功能减退时慎用,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不主张使用。
本组资料显示,成人静脉胺碘酮负荷量为10min内150mg;未转为窦性心律者,再继续滴注胺碘酮1mg/min维持6h后改为O.5mg/min维持共24h,根据心室率调节剂量,一般24h内总量不超过2000~2200mg;若心律低于60次/min停用;若仍未转窦性心律者,胺碘酮0.2g每日3次,1周后改为0.2g,每日2次,1周后减为0.2g,每日1次,以后每日0.1~0.3g维持。可取得满意疗效。胺碘酮的剂量应根据年龄、性别、体质量和疾病等调节,进行个体化治疗[4-5];在合理掌握用药方法后,静脉注射合并口服胺碘酮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无严重不良反应。静脉应用中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炎,因此需有心电和血压监护,并选用大静脉[1]。采用静脉注射合并口服胺碘酮治疗房颤,具有较高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
[1]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学志,2008,36(9):769.
[2]胡大一.注意正确合理使用胺碘酮[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77.
[3]黄贵雨,曹慎华,屈金刚.重新评价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0,15(9):4071.
[4]卞爱琳.房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16(3):186.
[5]杜新平.老龄与房颤的关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4,31(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