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股骨干骨折,古称“牌骨骨折,大键骨折”,俗名大腿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8∶1,多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其次为儿童。目前随着西医手术的开展,许多医院首先就选择手术内固定治疗,有悖我们骨科医生治疗骨折的治疗原则。我们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52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本组共52例,男37例,女15例,年龄17-54岁,平均27.5岁,右侧31例,左侧21例,全部为意外摔伤的闭合性骨折。按AO分型:A简单骨折38例,B楔形骨折10例,C复杂骨折4例。受伤至手法整复时间1-8d,平均4d。
新鲜无移位骨折,一般无需整复,外固定后卧床休息6-8周即可。有移位者行手法整复。以中1/3骨折为例(X线片所示);患者仰卧,近段助手固定骨盆,远段助手握小腿,顺势牵引,微屈骸膝,同时外展,向内推挤矫正向外成角。如果是螺旋形、斜形骨折及背向移位可以用回旋手法;如果是侧方移位可以用提按、推拉手法;重叠严重的牵引后不能够复位者,可以采用折顶手法整复。手法整复,全靠临床经验。
新鲜无移位稳定骨折,用股骨小夹板外固定,患肢稍外展,可穿丁字鞋,卧床休息。有移位骨折,手法整复后,下肢可用皮牵引固定即可。移位较多的不稳定骨折,可以用股骨髁上或者胫骨结节骨牵引固定。绝对卧床休息6-8周,固定期间嘱患者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及膝、踝、趾关节活动,不能侧卧,防褥疮发生。6-8周后去除固定,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活动。由于股骨骨干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是成角大于15°,旋转大于30°时容易发生畸形愈合,应该注意。骨折愈合,关键固定要好。
因股骨骨折是骨干骨折,在股四头肌内有大量积血,对老年体弱者,不可乱用攻破药物,应该严格按骨折三期分治原则进行辩证施治:①早期以行气活血为主,选择服用:制香片、复元活血汤;食欲不振,腕腹涨满,辅以开胃健脾,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养胃汤。②中期宜续筋接骨,服跳骨片、麝香接骨胶丸。③后期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服健步虎潜丸、壮骨健肾丸等。内服药物,一定要少而精。
白细胞数(全血)4~10×109/L,中性粒细胞0.5~0.7,淋巴细胞0.2~0.4之间。血红蛋白110~160g/L,红细胞平均体积(全血)80~94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全血)26~32pg之间。钙(血清)2.1~2.smmol/L,钾(血清)4.1~5.6mmol/L,钠(血清)136~146mmol/L之间。生化检查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可给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本组52例,手法整复时间为30-60min,平均40min。术中患者配合,未选用任何麻药,骨折愈合时间90~120d,平均100d。52例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个月,均己弃拐行走。根据Anderson评价标准[ ]:优(治愈)32例,满意(好转)16例、不满意(未愈)4例,优良率达90.4%。
股骨干骨折,好发病年龄在20~40之间,我们采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了股骨骨折的不愈合率,促使了股骨能够自行修复,嘱患者长期使用双拐,使股骨不负重,减少了股骨不愈合的机率。而闭合复位几乎不损伤骨折断端的血运,因为骨折后的血肿内有大量可分化间充质细胞,在因子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成骨细胞。手法复位并最大限度减少对骨折断端周围软组织的损害。“现在一些骨科医师之所以忽视,甚至瞧不起闭合复位技术,其主要原因是其本人并没有掌握这种复位技术的要领,因而也无法体会这种复位技术的优势[1],”切开复位内固定,最早是1886年Hansmann使用钉板固定骨折,后来是Lane和Sherman加以推广应用,但由于钢板的强度和电解问题可以影响治疗效果,手术后伤口感染,关节强直、肌肉萎缩以及血管功能失调,钢板和螺丝钉的松动和断裂,以及骨折不愈合等时有发生,合并症高达20%甚至更高。近年来,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AOS)的发展,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手段,但是它不同于传统手法的导航手术操作步骤比较繁锁和费时,导航手术的适应证相对较少、而且相关手术器械和设备价格昂贵,并要求骨科医生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接受必要的培训,普及比较困难。目前部分国内学者在大规模调查中医治疗骨折的过程中发现,肾虚证时骨量减少,证实了中医“肾主骨”理论的正确性,所以我们临床上施以补肾方药对于骨折后造成的骨质疏松的治疗是正确的。[2]中医的闭合整复和西医的切开内固定,就如同人的左右手,我们骨科医生能学会双手并用,总比只会使用一支手方便得多,相对而言,现在绝大多数年轻的骨科医生,在闭合复位技术方面所接受的训练远远弱于切开复位的技术,应引起我们骨科界的重视,所以特向大家推荐中医的手法整复术。
[1]田伟,牛晓辉,王满宜,等主编.积水潭骨科教程(论股骨干骨折)[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217-222.
[2]张铁良.骨科教程:闭合复位技术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上)[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