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芳 陈艺方 茹海凤
1.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2.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护理部 广西 柳州 545001
我院妇科予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80例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64岁,其中20~30岁23例,31~40岁47例,41岁以上10例;病程最短1a,最长12a,平均2.9a。诊断依据:①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排便时加重,白带增多,可伴有低热、月经量多或月经紊乱等症状、不孕等。②妇科检查:子宫常见后倾,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输卵管发炎时,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及压痛,或在盆腔一侧或两侧扪及包块。③B超检查:附件增厚,炎性包块或少量盆腔积液。④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或稍高。
2.1 中药煎制及用法 取败酱草、毛冬青、蒲公英各30g,红藤、紫花地丁、红花、连翘,丹参、黄柏、桃仁、皂角刺、两面针各15g。每日1剂,浸泡于800ml清水中20min后浓煎至150~200ml,冷却至38~40℃装灌肠袋内待用。
2.2 操作方法 操作前嘱病人排尽大小便,必要时作清洁灌肠,以利于吸收药液。先嘱病人取左侧卧位,屈双腿,将涂有凡士林的肛管轻轻插入肛门15~20cm,灌肠袋距床边高40cm,60~80滴/min的速度滴入(大约15min左右滴完),灌完药液后,将肛管徐徐拔出,用纱布块轻压肛门片刻,协助病人采取相应体位,即膝胸卧位15min,臀部抬高20min左右,再改右侧卧0.5~1h,每晚1次,15次为1个疗程。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B超检查包块缩小>2/3;有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B超检查示包块缩小≥1/2;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减或加重。
80例中,治愈61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1.2%。
5.1 心理护理 盆腔炎病情顽固易复发,病情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常令患者及家属情绪低落、烦恼。还有一些农村患者一般是在苦不堪言时才就医,因病程久,体质衰弱,精神负担较大,尤其是不孕症患者。因此,在进行灌肠操作时要针对病人潜在的或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心理状况,护士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病人以关怀、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注意避免不利言行对病人的影响,体贴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惧与紧张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使患者能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
5.2 灌肠护理 进行灌肠时如插管受阻,则应嘱病人深呼吸,稍等片刻再继续插,切忌暴力蛮插,避免损伤直肠黏膜。灌入药液速度宜慢而均匀,如病人有便意,嘱其作深呼吸放松腹肌,减轻腹压,同时降低灌肠筒以减轻压力。操作时动作轻柔、细致,尽量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变化及全身有无不适情况,如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腹痛、面色苍白等。治疗后主动巡视病人,了解病人所需,协助护理,避免因护理不周造成病人不必要的活动,以防加速排便,降低疗效。
5.3 健康教育 耐心向患者讲述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其了解灌肠宜在晚睡前、排空大便后进行的好处,治疗期间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肠蠕动增强,影响中药在肠内停留。注意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多做缩肛运动,从而减轻导管刺激,提高治疗效果。告知患者要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问,充足睡眠,保持机体处于较佳状态;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忌酸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戒酒,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或延至整个盆腔脏器及腹膜。其病理改变包括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炎。盆腔炎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未彻底治愈,则转为慢性盆腔炎,往往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多为邪热余毒残留,与冲任之气血相搏凝集不去日久难愈,耗伤气血,虚实错杂,使本病反复缠绵[2]。治则以活血化瘀,解毒软坚为主。中药红藤、红花、丹参、桃仁活血化瘀;毛冬青、蒲公英、紫花地丁、两面针、败酱草、黄柏、连翘清热解毒利湿;皂角刺软坚散结。采用保留灌肠直肠给药,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利于快速吸收,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止痛的目的。中药保留灌肠是一个比较好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通过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既有疏通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症状缓解,又可促进炎症消散、包块吸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淋巴回流,增加组织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局部营养,且有解痉、止痛、炎症消散等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1]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0.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1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