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光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中心卫生院,江苏 滨海 224532
慢性肾衰竭(CRF)是内科常见病,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致衰竭,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腰痛”等范畴[1]。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早期防治,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降低尿毒症的发病率,延缓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的时间是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医界对CRF的认识,多认为本病主因与脾肾虚损有关,诱因则责之外邪与过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虚包括气、血、阴、阳的虚损,实邪有湿浊、水毒和瘀血。
西医学认识到慢性肾衰多由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等疾病病情加重发展而来。中医学认识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损,主要为脾肾亏虚,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慢性肾衰竭主要病位在脾肾,常可累及肺、肝、心诸脏,严重者甚至五脏俱损,其中脾肾衰败、湿浊水毒潴留是病机的关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都阐明慢性肾衰的发病也必然与机体正气虚损有关。刘兰英等[2]认为肾气虚是CRF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条件,肾气虚直接影响CRF的发生和发展,其盛衰与CRF病情轻重一致,且贯穿于CRF的整个病程之中;且指出外邪、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是导致CRF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中医的临床治疗特点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注重情志与疾病的联系等 其中注重患者的平素起居生活的调养对减缓疾病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因为病程长,经久不愈,病痛折磨,肾功能衰竭晚期常需通过透析治疗等替代疗法维持生命,多存在悲观绝望、孤独无助、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所以,注重情志的护理对病人树立坚强治病信心有很重要作用,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大影响。
2.2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慢性肾衰竭患者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了避免慢性肾衰竭的继续发展,病人必须在平素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无规律、睡眠不充足、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绪不畅等均可降低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从而加重病情,加快肾衰竭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应劳逸结合,按时作息,饮食有节,以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当然在此基础上应用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唯一可能逆转病情的途径。对于肾病患者,饮食对其预后的影响较其他疾病更明显,饮食疗法历来被中医所重视。患者要忌偏食,忌暴食,忌过咸食物、忌食大量动物内脏特别是高蛋白饮食等。
2.3 情志疗法 温粤馨[3]等指出对病人首先要做到“使其心无凝滞”,即李东恒在《脾胃论》中所说“善治斯病者……,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天气宣和,或食滋味,或眼见欲爱事,则意然如无疾矣”;再者要做到“审其所苦,避其所恶,随其所喜,解其郁绪,调悦情志”。即护理人员可通过中医理论中惰志护理的节制法、疏泄法、转移法和以情胜情法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对其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影响;最后要做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即帮助患者解除消极愁苦情绪,使之心情舒畅,心境平和,气机条达,进而脏腑阴阳气血调和,促进疾病相愈。
2.4 临床辨证论治 性肾衰竭的病机变化复杂多样。正虚邪实贯穿于CRF始终,因此,在整个病变过程中,掌握好正虚和邪实的转化是其辨证要点。临床多数医家认为[4]:辨证分型本证分为脾肾气(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证分为水湿、浊毒和瘀血。
在正确的辩证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掌握好扶正与祛邪运用的时机,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郑杨[5]等指出该病的治疗应补益脾肾为本,浊清热为标,血化瘀贯穿始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外治法兼用。
综上所述,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措施,利用中医的理论基础,对病人进行辨证论治,加上情志调养,同时注重病人的平素生活的节奏和饮食的调节,从整体出发,治病求本,对提高慢性肾衰的临床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邵光新,王东,王亿平.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
[2]刘兰英,王耀献,刘尚建,孙卫卫.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浅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53-454.
[3]温粤馨.中医情志护理应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2):1429.
[4]马金涛,卢守谦,王艳秋.中药药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素氮、肌酐的影响.
[5]郑杨,张琪.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