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江苏省江都市仁德药房,江苏 江都 225200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有效武器,被中医临床广泛应用,在现代医学还未出现的古代发挥重了要作用,直到现今仍然起到西药不能代替的效果。较长时间以来,人们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近年随着对中药药理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病案分析,有些中药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药毒副反应,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上升趋势。鉴于此,笔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1 超剂量使用
人们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以为中药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觉得,现在的中药多为人工种植,加工又未遵古炮制,药效没有野生的好,因此,并未根据临床体征进行加减,而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认为中药效果来得慢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超剂量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 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内存在的各类应激活性酶是不一样的,对药物剂量的耐受率不同,因而,人体基因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1.3 药物自身因素
药物自身存在多种因素,一是有的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川乌、狼毒、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会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二是中成药的药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人体的肝肾功能伤害尚不清楚,有些禁忌还不明确;三中药被农药污染残留未被检测;四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也很多,如果药不对证,如寒症用寒凉药物,热症用温热药物,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出现不良体征。
1.5 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有些中西药处方组合不合理,如维C银翘片,个体不良反应增加。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提取工艺缺陷,致使杂质过多,引起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严重的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死亡等。如近年报道的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
2.1 加强行政监督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各地药品监管部门应开辟地方媒体特色栏目,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2 保证药品质量
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药品的来源应按GAP、炮制加工应按GMP、调配、制剂应按GSP具体的规程进行。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提高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检测水平,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2]。
2.3 合理用药
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功用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或严格按药品说明书要求用药,不要擅自增加剂量或减少服药次数。
2.4 加强监测工作
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中药不良反应信息,减少漏报率。各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组织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点分布,专人专网收集,及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监测中心。对于个体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亦呈现上升趋势,笔者认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承担着历史使命,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药物研究工作者要以严谨的态度确定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对于剂型改革、化学成分提取、开发新品种等,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1]薛建来,蔚红华.中药不良反应简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452.
[2]张丽.中药的不良反应琐谈[J].中国热带医学,2005,5(6):1303-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