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文
(许昌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河南许昌 461000)
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笔者对2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方法治疗,同改良根治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疗效相近,但乳腺外形保留较好,值得临床推广,现报道如下。
37例乳腺癌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早期肿瘤,单发,术前检查未见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其中保乳组23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为(42.5±3.5)岁;按UICC临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9例。对照组14例,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为(41.5±5.5)岁;按UICC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5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
2组患者取平卧位,术前用记号笔标记肿瘤边缘,设计切口,切开皮肤后,将肿瘤及其边缘皮肤、周围乳腺组织连同胸大肌筋膜一并切除。清洗、缝合手术野,腋窝留置引流管。对照组行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送病理检查以确保切缘阴性及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及[1]。
术后CAF方案辅助化疗,术后2~4周患侧乳腺区及淋巴引流区放疗。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5~60个月。保乳组23例,其中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患者上肢感觉障碍,其中1例术后24个月发现原发部位乳腺癌复发,改行改良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双侧乳腺对称,外观、手感与对侧无明显不同,未见乳腺变形、乳头明显移位等。对照组14例,其中1例术后皮下积液,2例出现患侧上肢水肿,1例术后36个月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所有患者乳腺外形改变明显。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3.04%(3/23),低于对照组21.43%(3/14),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加之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群众获得了健康体检的机会,因而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机会增加,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虽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对患者形体破坏较大,术后易造成患者心理负担;保乳手术不仅可取得最小的有效治疗,同时也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正在逐渐成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组研究中23例保乳手术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13.04%,低于对照组21.43%,组间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研究结果提示从手术疗效来看,保乳术与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并未因手术范围减少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可取得较好疗效。
但是,并非所有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都适用于保乳手术,一般I~Ⅱ期患者有强烈的保乳意愿,肿瘤直径≤3cm,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术前影像学检查排除乳房多中心病灶及广泛钙化,可考虑采用保乳手术[2];如肿块过大、多发,距离乳头过近,术后不能坚持放化疗或医院不具备放疗、化疗条件的,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应谨慎[3]。
临床资料显示对乳腺原位癌,保乳手术风险最低,效果最好,但若发展至浸润癌,术后转移、复发风险增加;患者年龄越轻,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的几率越高,因而对于年轻浸润癌患者,应如实告知其复发风险较高,采用保乳手术时应谨慎。本研究中保乳术后1例出现复发,患者32岁,笔者考虑复发与年龄有关。手术切缘阴性才能确保术后低复发率,因而笔者采用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手术切缘。
保乳术后及时放疗已成为保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易在原发肿瘤周围出现局部复发,故部分学者提出保乳术后不需做全乳照射,部位根据病情而定;放疗剂量要根据患者情况仔细掌握,过小达不到放疗效果,过大则易引起乳房水肿或纤维增生、质地变硬,失去保乳的意义[4]。本组在放疗结束后适时采用化疗,以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
综上所述,对于早期乳腺癌,只要术前充分准备,严格挑选患者,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再辅以规范的辅助治疗方案,保乳术可取得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相似疗效[5],且能取得较好美容效果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采用。
[1]郑宇,马向东,宋雪.乳腺癌保乳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218~219.
[2]吴智勇,范扬航,张仕义,等.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68例疗效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9,9(5):341~344.
[3]张连忱.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19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0(201):41.
[4]郭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60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51~52.
[5]占其锋.20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