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锋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畜牧兽医站,陕西洛南 726107)
探析猪湿热病 “蓝耳”的成因
李双锋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畜牧兽医站,陕西洛南 726107)
将猪群中发生的以高烧不退为主症的疾病统称为 “高热病”,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中医和西医上都没有这一称谓。2007年夏季洛南县暴发了猪的烈性传染病,疫情所到之处,猪群无一幸免,当时看过的舌苔至今历历在目,此后两三年间笔者对夏季热病从中医学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摸索,现对 “蓝耳”的由来再做简要论述。
“蓝耳”是耳朵发绀,先是淡红、紫红,最后是深红,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臀部、腹部也出现成片的红色,它是心肺循环衰竭,末梢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多出现在猪的濒死期。若是死于温热病,或者因湿邪化燥,则舌苔干燥,热入营血,血沸离经,皮肤外发斑疹;若是死于湿热病,特别是寒湿型的舌苔滑润,或舌根垢腻,重症病例舌头如泡在水中,中医认为是寒饮内停于肺,肺气郁闭的结果。既然 “蓝耳”与肺有关,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是: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主宣降,通调水道。宣指宣发,降即肃降。肺主宣发,主要指气血津液由于肺气的推动而散布全身,无处不到。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脾所运化的水液精微上归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使津液温润于皮肤等,由肺的肃降作用来通调水道,下归于肾,再经肾的气化作用下输膀胱。说明肺在机体水液代谢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湿热病是体内水液代谢紊乱,要注意用麻黄宣发肺气,还可根据苔腻的程度,酌加附子扶阳宣肺。
心主血,肺主气,血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 “肺朝百脉”意为心主之血脉必然朝会于肺,心与肺、气与血关系极为密切。
猪的湿热病初发病时或呕吐,或腹泻,苔白厚腻,只是胃肠道的一个湿热病症。 《温病条辨》说: “湿之为物,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少阴为肾。湿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湿邪弥漫周身,浑身疼痛,喜卧懒动,入于肺则鼻流清涕,如云雾浮游于空旷之地,胸中窒塞郁闷, “凡胃家湿热,郁蒸肺气,致肺气不能敷布水精外达下行,必见烦渴、多汗、斑疹、停饮、发黄等症” (引自 《重订广温热论》),这里发黄当黄疸讲。它既表现出湿邪致病的特点,还有热邪的特点,在病猪身上能见到皮肤发红、毛孔出血、锈点等,但湿性阴寒,虽发热而疾病的本质是寒证,即使烧得眼睛分泌物糊住双眼,它只是火性炎上的表面现象,要通过察看舌苔看到问题的本质。
湿邪阻滞于中焦脾胃,引起脾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肺失宣降,肺气郁闭,肺中积聚的痰饮、水湿不得下行,就是上段文字中所说的 “停饮”。黄泰康主编的 《呼吸系统疾病·病毒性肺炎》指出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行营阴。肺气郁闭则心血不畅,脉道壅滞,出现颜面发绀,舌质青紫等气滞血瘀之重症。证候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等。但湿性阴寒,当属寒邪闭肺,治疗与风寒闭肺相同,用小青龙汤温化痰饮。
当病猪出现 “蓝耳”,表明各内脏器官功能衰竭,以往在治疗时,对耳朵发蓝的都放弃治疗,笔者只对一例病例做过试验性投药,该猪体重约60kg,是头三元杂交猪,白色,发病约7天,仅耳朵深红,舌苔淡白略腻,方剂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20g,附子100g,细辛50g,用胃管灌服头煎药液,这头猪在灌药时剧烈反抗,灌后半晌子缓不过气来,未敢再灌。第二天精神明显好转,下午采食少量饲料,耳朵颜色略退。请看,这 “蓝耳”病不是寒症吗?
《温病条辨》湿温病 《中焦篇》六十七条: “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注意 “气不主宣”四个字,它的意思是肺气不能主导宣降。寒湿病 《下焦篇》四十七条:“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张,小青龙汤主之……”, “长夏湿土之气,介在夏秋之间”,中医和中兽医将一年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春、夏、长夏、秋、冬,长夏介于夏秋之间,是湿气当令,湿为长夏主气,所谓的 “猪高热病”多发于这一时间段,它能不是湿温病吗?
《温病条辨》中的这两条主要是讲湿温病和寒湿病引发咳嗽的治疗方法,前一条寒邪较轻,可用麻杏苡甘汤来治疗,后一条症状较重,舌白滑,用辛温重剂小青龙汤温化痰饮水湿。湿久伤阳,可用附子补肾中真阳,它通行十二经脉,有强心的作用。
麻黄能开肺气,是肺经专药,是针对肺气郁闭的首选药物,有宣肺利水的作用。小青龙汤方剂: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甘草,若再加入附子,这个方剂就包含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附子、生姜、甘草)等。 《伤寒论》原文中提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这个 “利”字是下痢的意思,肺为水之上源,风寒袭肺,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不能下输膀胱,流注肠道而泄泻。本证乃饮邪内停于肺,苔白粘腻,或白滑,湿热病失治误治,后期多表现出肺的病变,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流鼻液,腹泻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感受暑湿之邪伏于秋后而发,叫做伏暑,也是湿温病,冬季也有可能发生。春季则不同,多发风温和春温。
上部分的主要观点是: “蓝耳”是湿从寒化,由寒邪闭肺而成。若猪的阳气盛,则湿从热化,湿遏热伏,持续发热,主要表现出热邪致病的特点,鼻孔干,粪便干,皮肤微微发红,两眼红,眼睑粘连,热病易于化燥伤阴,舌质前半部分淡红,口津略干,苔白微腻,若用辛温燥湿药治疗,则湿去燥生,舌质黑微干,体温退至39℃,无食欲,这时就要用到滋阴法。阴就是阴液、津液,就是水分一类的组织液。
吴鞠通在 《温病条辨》对湿温病的治疗有 “三禁”:汗之则神昏惊厥,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即禁汗、禁下、禁润。润就是滋阴润燥,这在湿温病的早期是应绝对禁止的,因为滋生的阴液和湿邪胶结在一起,锢结难解,但若高烧5~7日以上,就应考虑是否有伤阴的问题,适当加一些滋阴的药,药物有知母、沙参、麦冬、生地、玄参、枸杞子、白芍、玉竹、天花粉等,方剂有一贯煎、增液汤等。可仿达原饮来组方。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疾病是机体内环境遭到破坏,引起机能运转失常,治病就是补偏救弊,必求于本,绝不是给猪打一两针就行了,或者打得猪的脖子肿得比头还粗,却收效甚微。
由于近代中国的衰落,中医和中兽医学也走向衰落,西医的抗病毒、抗菌消炎 “深入人心”,进而将清热解毒曲意附会于抗病毒、抗菌消炎,治疗何须辨表里寒热,一任寒凉药乱投,毫无效果也不反思。可叹炎症非尽属火!
现今猪场的猪体质极差,动不动就腹泻, 《黄帝内经》说: “湿盛则濡泻”,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能制水,水走大肠,燥湿用藿香正气散,健脾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七味白术散等。它明显是寒性体质,阳气不足,阳气是抗邪的动力,就连平素粪便干燥的母猪,看似是火性体质,其实也不是,它是血虚津亏,母猪怀孕后 “阴血下注胞宫以养胎元” (胞宫是子宫),或者是津液亏虚无水行舟,应当用当归补血,血主濡润,能润滑肠道,哪儿来的热呢?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徐小圃指出,“阴为体,阳为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疫病来临前,顾及正气犹恐不及,哪儿能用寒凉药衰其正气呢?
《伤寒论》说: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那猪不是长得快吗?补气健脾的药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西医的研究也证明这些药能提高猪的免疫力。肾藏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真阳即肾阳,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为土脏),温补肾阳可以温煦脾土,如常用的淫羊藿、仙茅等,阳气旺盛,则生机旺盛。
明末清初医学家喻昌(字嘉言)首倡治疫须分三焦: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即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这就是芳香逐秽法,因湿为秽浊之气,必用芳香以辟秽气,他针对的应当是湿热疫。对 “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这句话应深思。
笔者一再强调湿温病,并非夏季就没有温热病,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温热病初发病时,舌面纯白,白净不腻,温度高达40℃以上,要仔细辨别,实在判断不准,用小剂量的药物试验,若用错了,病情加重。此时在用芳香化湿类的温燥药治疗时病愈即止,以防化燥伤阴。
总之,我们要用完整的、准确的中医或中兽医理论来指导中药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结合起来,力争将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