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鹏 娜仁 李晓华
患儿女性,7岁。2010年 1月某日 15:00在学校课间休息期间,因跑逗时跌倒扎伤右眼,辗转三家医院,其中一家专科医院 CT片见筛窦内 0.1 cm×0.5 cm条形高密度影(见附 3页图①),诊断为筛窦金属异物,于 23:30转我院耳鼻喉科急诊入院,耳鼻喉科立即行纤维鼻内镜探查,未发现异物。随即眼科会诊。患儿由于惊吓不能自诉受伤情况。查体:右眼下睑中部0.6 cm皮肤伤口,伤口内陷,无活动性出血,伤口未见异物,眼球向外上方移位,无明显眼球突出,眼球运动略受限,鼻腔未见出血或渗液。再次做螺旋 CT扫描示:0.1 cm×0.5 cm条状高密度异物影,间断的从右眼眶下缘中部向左后上方走行,穿过眶内壁、筛窦、至左额窦内,颅底骨壁连续性无明显中断。眼球壁光滑完整,眼环下方有压迫变形,初步诊断为右眼眶内及筛窦异物存留(见附 3页图②)。入院后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胸片、心电图,在眼、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及麻醉等科室积极配合下,决定由眼科在全身麻醉下行异物取出术。从原伤口分离约0.5 cm深,见有木屑状植物性异物,用纹式钳夹住向外拉出,无阻力,见异物越来越粗,最后完整取出 0.6 cm×6.5 cm长的铅笔断端(见附 3页图③),异物取出后伤口即平复,眼球复位,经眼科与耳鼻喉科医师研究决定眶内壁及筛窦骨折暂时不予处理,待观察病情有必要时再行处理,清理伤口未见残留异物,观察伤口及鼻腔无出血或渗液后缝合伤口。术后 1周拆线,查眼球无内陷,活动不受限。一个月后电话随访,家长诉术后在外院做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眼眶内无异物残留,皮肤伤口平,无瘘道。
讨论 眼外伤后异物存留是眼科常见病。眼眶植物性异物的发生率较金属异物低,但由于植物性异物对眼球危害较大,因此早期诊治极为重要。眼外伤史是诊断眼眶植物性异物的重要依据。如植物性异物高速进入眼眶内,皮肤表面伤口小且愈合快,易被忽视,造成就诊不及时,且植物性异物脆性大,进入后易发生折断,伤口处无异物断端,也是漏诊的原因之一。眼眶植物性异物与金属异物不同,其对眼眶组织危害较大,眶部瘘管形成率高,影像学检查在眶内植物性异物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1]。常用的影像检查为超声、CT和 MRI。超声检查可发现在眼眶低回声区内有不同形状的强回声光点、光斑或光带,这是眶内植物性异物存留的典型表现。植物异物CT显示为低密度区。当异物较小时,由于被组织液浸湿和体积平均,很难被显示出。如木质异物内有其他高密度物,如铅笔、铁钉等,则显示为高密度影。CT在显示眶内病变的同时,也显示出副鼻窦颅内有无异常,优于超声。MRI对植物性异物的观察优于超声和CT。由于不同组织在 MRI上显示为不同信号,植物性异物显示为无信号条块影,能与其周围的脓液、肉芽、瘢痕、眶内正常组织清晰区别开[2]。本例铅笔嵌入十分少见,CT铅笔木质不显影,而铅显高密度影,故疑为金属异物。由于CT断层扫描的位置不同,只显示铅笔铅的一部分,容易误诊,所以要选择不同层面CT片做对比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怀疑有植物性异物残留者,可补充作超声和(或)MRI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
[1]黄文虎,沙炎,罗道天,等.眼眶植物性异物的影像学表现[J].眼科,2007,16(5):323-325.
[2]张长河,高敏,钟建胜,等.眼眶植物性异物 38例临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3,21(3):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