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作青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杭州 310018)
论大学先进教育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申作青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杭州 310018)
先进的大学教育理念是反映大学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教育理念,也是符合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全面和谐发展为自我导向,鼓励开发自我潜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大学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坚持新时期教育方针,坚持以德树人,而且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校长的教育理念通过倡议、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来体现,从而对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目标定位产生影响,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挥指导作用。
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规律;高等教育
一所大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既有本校发展历史上原创性的成分,也有根据已有理念再创造的成分,还有借鉴外部先进理念的成分,是继承、学习、借鉴、创造的集中体现。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大学人在总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学人经过理性思考高度概括所形成的,是对大学教育事物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判断和看法,这些看法着重回答了教育的内涵以及理想的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尽管大学的教育理念都在诠释大学是什么,大学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以及大学的作用是什么,但大学的教育理念因大学独有的传统和个性而具有独特性。由于大学的教育理念反映大学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其现实价值。必须强调的是,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教育理念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要体现和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领地的守护,就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价值追求——符合人性、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关照;如果没有这种守护、追求和关照,就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1]蕴含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是教育的目的要着眼于人的发展诉求,教育的环境要着眼于营造适宜人成长的氛围,教育的过程要着眼于发掘人的的潜能和智慧,教育的资源配置要着眼于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终极目标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提高。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让学生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熏陶。诚如纽曼所指出的:大学教育的本质与任何形式的限制都是不相容的,不论采纳大学这一名称的最初理由是什么,在训练心智的最高级的学校中,教授全面知识有实在的必要性。[2]只有以科学可行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广泛交流、感悟至深的人文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和成长的沃土,而且是教育者——大学教师受教育和改善心智模式的理想乐园,因为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味学习的快乐,而且也应使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专才和专家,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
为发现和发掘受教育者的潜能和智慧,有的学者通过构建“人本化教学理念”、“主体性教育思想”、“活动教学法”①“人本化教学理念”和“主体性教育思想”都是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在我国始于1980年代兴于本世纪初的教育教学理念。诸多学者不懈探索教育的“人本化、人性化”课题,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见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张建平:《论“人本化”教学理念》,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许杰:《对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思索》,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岳伟,涂艳国:《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载《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6期。所谓“活动教学法”,是由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 (1896—1980)于上世纪中叶提出的教育方法,尽管其研究的对象是针对儿童教育,但对中学乃至大学教育亦不乏借鉴价值。参见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等,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践框架,支撑起旨在推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教育的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这些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要义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当教育者真实地包括了对学习者的一种珍视、一种关怀、一种信任和尊重时,学习气氛就会变浓。当它融入了一种敏锐而准确的同感倾听时,一种激起自发学习和成长的自由气氛就有了。②马斯洛 (1908—1970)和罗杰斯 (1902—1987)均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师和先驱,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具有全球性的广泛影响。参见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3页。瓦莱丽·兰德·亨德森:《罗杰斯著作精粹》,刘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274页。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个性化发展。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本能,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强调以个人全面、和谐发展为自我导向,鼓励开发自我潜能。实现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目标,必须创设一个开放交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期望学习、追求探索、创新创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由地成长,免除灌输式教育所导致的学业压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大学理念是大学成长发展和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的当代中国,评价教育理念的功能价值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正如斯塔弗尔比姆所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是改进”。[3]
一所大学或者说一位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察。第一,是否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必须符合法的意志和法的理念,必须符合并代表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第二,是否坚持以德树人。大学在强调智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以德树人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充分体现。第三,是否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就是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要符合人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内在发展诉求,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培养人、教育人,并不断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第四,是否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主要是强调大学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办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难免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因此,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尽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要。高等学校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在办学的过程中还要树立和讲求效率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学资源的效能,为社会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人才。第五,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否不断创新。教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教育创新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大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思和总结,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而且应是开放式的教育,还应是创新的教育。
通过前文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特性分析不难发现,大学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还必须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这一系统的发展完善,主要依赖于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信息交换。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学双方既输出、交换、反馈信息,又输入、处理、储存信息,形成一个人与人的信息交流系统,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状态。平等对话既是指师生双方通过语言进行探讨或争论的平等交流,也是指师生双方人格意义上的平等沟通。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必然要求大学教育坚持开放性。差异化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即要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从学生发展趋向出发因势利导。讨论式教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包括信息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能力的综合性和训练的自主性等。在讨论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情感是开放的,知识是互增的,师生之间是互通的,情感、心智不同于物质,付出的结果不是减少而是增加。
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基于校长对大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认识,以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前途为己任,以大学的社会责任为使命,从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出发,对如何办大学所持的信念和态度。一般情况下,当代中国的大学校长既是学术界的权威又是大学的行政首脑,同时对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校长是大学组织内外德高望重、影响力广泛、作用独特的公众人物,校长具有掌握内政外交、教师聘任和资源分配的特权,校长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指挥者,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示范者。校长所关注的应是如何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发展和变革时期,大学校长应在清晰准确地判定本校的办学实力和社会需求之后,提出专业设置的构想和学科发展建设重点,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并致力于探索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按照杜威的观点,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在生长的每个阶段,都以增加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教育的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学校任何科目的教学方法应该尽可能不是学院式的,要懂得经验或经验的情景的意义,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景,想到日常生活中使人对活动感兴趣和从事活动的那些作业。因此,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4]校长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教师按照理想的既定目标努力。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最优化教育教学思想,就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并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巴班斯基还特别强调整体性观点、互相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同时他认为研究学生个性是最优化的最重要条件,最优化要在教师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实现。①巴班斯基 (1927—1987)是前苏联教育家、教学论专家,他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该领域的奠基之作,他所构建的理论全面分析了教师在最优化活动中的典型困难和最优化组织教学过程的条件,提出了为防止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系统措施以及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途径。参见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张定璋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151。
作为谋划办学思想并致力于实现办学目标的大学校长,洞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由教育教学结果所反映出的教育成就,对于学校发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有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见解、评价标准和发展愿景,这些思想见解、评价标准和发展愿景是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的要素。尽管大学校长们的教育理念各有自己的思想内涵,而且他们实现办学目标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也是有差别的,但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人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相似的。一是教育目标的适应性观念,就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结构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能够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学科结构,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改善办学条件。二是教育教学行为上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特征因材施教,在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主体发展诉求的同时,尽可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并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三是更好地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这是地方院校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各方面支持的保证。[5]主要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可依托的平台和空间,实现合作共赢。四是以改革创新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美誉度。陶行知先生在描述一流的教育家时说道:“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花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6]这也就是在强调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校长应积极倡导和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和扶持干部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办学成效。
校长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影响,一般是通过倡议、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的。倡议就是校长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在时空的不断变换中宣传和诠释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师对校长教育理念的认同反映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作风上,并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上,其理念作用的结果是广大教师有没有形成与校长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师风。评价就是校长从自己的教育理念出发,提出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有时由他人提出而得到校长的认可,有时是校长提出经有关部门细化并按一定程序颁布成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是在科学合理评价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正确的、先进的、健康的、符合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行为,杜绝或抑制错误的、落后的、庸俗的、背离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行为。
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主要是基于校长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各种教育决策的影响。一是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教育是高投入和高产出的事业,但其产出的预期时间较长,而且投入主体和产出的受益主体不像企业这样的盈利组织那么直截了当,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教育资源短缺的社会背景下,怎样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才能保证办学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使用。这就要求将办学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机结合,近期目标是远期目标的积累,远期目标则是近期目标的努力方向和集中反映。二是倾斜政策的形成。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学校之间的竞争亦日趋激烈,每一位大学校长都感觉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不足。“我们知道,办大学若没有充足的资源作物质基础,其教学和科研条件就不可能优越,就不可能形成由杰出人才构成的师资队伍。为此,明智的大学及其校长在设法扩充资源的同时,并不在资源分配上平均用力,而是把更多的资源投放到最有实力、最有希望、最能体现学术优势的方面。”[7]在资源短缺和短期目标任务紧急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出台资源分配的倾斜政策,由于校长对任务轻重缓急的判断和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效益的估量,是基于自己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所以,校长的教育理念对于倾斜政策的形成和具体操作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校长的教育理念在治校治学中发挥导向作用,其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办学目标的达成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同感上,并将这种认同感转化为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先进的大学教育理念对于推动学校发展、塑造学校品牌,对于教师的使命感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都具有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
[2]纽曼.大学的理念 [M].高师宁,何克勇,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46-47.
[3]斯塔弗尔比姆.评估模型[M].苏锦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7.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9-120.
[5]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7-20.
[6]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M]//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
[7]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1(4):52-54.
On the Ideas and Values of Advanced College Education Concept
SHEN Zuo-qing
(College of Law,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The advanced education concept is one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essence and rule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but also conform to humanistic orientation.It emphasizes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the orientation of well-round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also it encourages the exploration of self-fulfill ment.In order to run satisfactory advanced education,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university should insists not only on the education guideline of new era,but also on the moral upbringing.In addition,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 and innovate in time.Through initiative,evaluation,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presidents'education concept impact the ideal of running a college and the orientation of a college,also it will guide university management academics and teaching behaviors.
education concept;human oriented;education rules;higher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彭何芬)
G40
A
1009-1505(2010)04-0092-05
2010-01-25
申作青,男,山东日照人,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