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华
(解放军体育进修学院,广东广州510500)
我军有着光荣的体育传统,其诞生80年来,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不同历史阶段,但开展体育运动始终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2000年提出,新中国的体育是建立在革命根据地体育和人民军队体育的经验和实践之上的,尤其是我国的竞技体育,更是在人民军队体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建国前,我军体育工作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如: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以在连队中建立俱乐部开展体育娱乐为主要形式,紧密结合作战需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从而使红军的体育运动得以形成并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抗日战争阶段,为了战胜装备更为精良的日本侵略者,八路军、新四军体育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振奋和鼓舞了全体军民的抗战决心,八路军120师成立的 “战斗”队,设立专职机构和体育参谋,开创了我军体育正规化管理的先河;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充分利用作战休整的间隙开展阵前练兵,以射击、刺杀、投弹三大技术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战争奠定了克敌制胜的身体基础。
我军体育这一系列重大贡献雄辩地表明了我军体育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所积累的经验是成功的。那么从历史的高度对我军体育工作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些对于当前军队体育的规划和发展,甚至国家体育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自建军之日起,党和军队领导人就对部队体育训练给予了很多的关怀和指示,并以身作则,亲历亲为。
以红军时期为例,当时的党、政、军的负责同志,积极提倡赤色体育运动,宣传体育运动的作用,组织体育运动队,为运动会作指示与总结,甚至亲自担任体育裁判,同时,带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中央机关的干部以身作则成立了各种球类代表队,如任弼时是中共中央局篮球队的中锋,张爱萍是少共中央篮球队的前卫和中央联合足球队的队员。在苏区,曾经担任过体育比赛裁判工作的领导有:毛泽东、博古 (秦邦宪)、周恩来、洛甫 (张闻天)、邓颖超、项英、杨尚昆、陈云、何长工、王盛荣、宋裕和、张爱萍、刘伯承、陈寿昌、顾作霖等。毛泽东对苏区体育工作做过很多指示,不但自己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还教育青年战士和警卫员学游泳或练跑步。毛泽东还与徐特立、谢觉哉一起亲自组织修建沙洲坝大运动场。朱德特别喜欢体育活动,尤其篮球技术全面,撑杆跳高表演博得战士阵阵掌声,还经常和战士一道做游戏,做啦啦队员。张爱萍等还经常撰写体育报导文章,为赤色体育的开展推波助澜。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贺龙曾组织开展部队开展打猎活动,以提高战士对战争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射击本领和奔跑能力。针对在洪湖苏区水网地带作战,贺龙亲自带领组织战士学习游泳、水上射击和进行武装泅渡训练。
各级领导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和参与,能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调动所属人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通过相关的研究显示,在一个连队中,如果主官对体育运动能积极参与,通常这个连队体育活动乃至军事训练的开展效果就会很好。反之,如果主官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那整个连队的体育活动的就难以很好的开展。
为军事斗争的主线服务,体育也出战斗力,这是我军体育倍受重视并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军自建立之日起就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因此,我军对体育的认识和实践也是从战争中开始的。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朱德就十分重视结合作战开展体育训练,并且亲自制定训练计划,规定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地形、地物的射击练习、各种隐蔽动作,以及刺枪、劈刀等白刃战技术;为训练部队行军、奔袭及冲击的速度,还经常组织战士背石头,练习跑步、爬山、抢占山头等训练。毛泽东曾对战士们说:“你们要加强训练、打好野操,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贺龙在1928年创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提出了 “练好身子,战胜敌人”的口号。
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引下,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从军人的体魄和战斗精神两方面出发,认识到体育对于提高军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部队战斗力的巩固与提高,必须根据战争和军队的要求开展体育运动。时任八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1942年9月9目的 《新华日报》中指出:没有 “铁汉”般的体魄,是受不了战斗的锻炼的;没有 “金刚”一般的钢筋铁骨,是杀不胜日本鬼子的;精神的旺盛,有赖于体格的强壮,因此要战胜我们的敌人,就要从这一点认识的基础上来训练我们的战士。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曾提出 “建军必先健人”的口号,认为健人即是健脑与健体,要把文弱现象消除,把病态身体改造,那必需开展全军的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活泼筋骨,雄壮体魄,养成身强力壮的革命军人。毛泽东为1942年边区首届体育节题词 “锻炼体魄,好打日本”,1937年8月6曰,贺龙在 《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号召部队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
军队的任务决定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展开。我军体育训练80多年的发展表明:我军体育训练是在战争中产生,在战争中发展,为战争而存在的。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尽管武器装备变了,战场环境变了,但人作为战争主体的地位没有变,体质在战斗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就不会变,因此,在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军体育仍必将而且一定得到更大的发展。
组织化是我军体育发展的显著特点,建立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机构,是我军体育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军体育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得以经常、广泛和有计划地进行的重要组织保证。早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就要求建立俱乐部和列宁室,俱乐部和列宁室的活动包括:1)捉迷藏;2)打足球;3)音乐;4)武术;5)花鼓调;6)旧剧,这标志着我军群众体育组织的最初形成。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发了 《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文件,规定了红军中以师为单位设俱乐部,以连为单位设列宁室。俱乐部和列宁室的建立,使红军体育的作用与地位更加突出,这不单是由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党的政治工作要求所决定的,而且也说明了体育的娱乐、培养集体精神、提高军事技能等特殊功能对军队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在中央苏区红军普遍建立俱乐部及列宁室的同时,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军中设立了红场委员会,专门分管部队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在著名的湘鄂西 (洪湖)苏区,1932年贺龙就在红3军第9师建立了红军第一支篮球队和足球队,以此来推动部队的体育活动开展。1937年3月8日,红2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陈炉镇召开了党代表会议。会上,根据贺龙、任弼时的建议,决定部队以团为单位组织 “战斗体育社”和 “奋斗体育社”,负责组织指战员参加球类、田径和拳术等体育活动。
为了更好的加强红军体育的组织管理,在1933年 “五卅”运动大会后,产生了苏区体育运动的最高的领导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赤色体育会委员会,组织和领导全苏区的赤色体育运动。同时,代表着千百万群众的一百八十多运动员,一致通过加入赤色体育国际。八路军、新四军时期基本继承了红军时期的组织管理模式,只是名称根据当时抗日的需要改成了 “救亡室”。这段时间最突出的进步就是1940年1月,贺龙和关向应领导的八路军120师就在师部配备了专职的体育干部。同年7月29日,贺龙和关向应向全师颁布了 《体育训令》,“训令”规定:在师司令部教育科设体育股;各纵队、旅、团司令部增设专职体育参谋;营连教育干事和文化教员要兼管体育工作。专职体育机构的建立,使体育工作有了组织保证,120师的体育活动得到更广泛的开展。作为常设体育机构和专门的体育管理人员在人民军队还是首创的,它开创了我军体育管理的先河,使我军体育管理由红军时代的俱乐部、列宁室以及抗战中的救亡室等群众组织管理,发展成为具有正式军队编制的专门体育管理机构,并把专业化管理 (专门体育机构)同业余化管理 (俱乐部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人民军队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推动了我军体育运动的发展。120师专门体育管理机构的出现,标志着人民军队体育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除此之外,1937年成立了 “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1940年成立了 “延安体育会”;1942年又成立了具有学术研究性质的 “延安新体育学会”,研究新的体育理论与编译各项体育教材,并进行体育调查研究工作。
组织化是借助行政力量或集体力量来推动某项社会活动,扩大其效能的一种途径,对于体育工作亦不例外。组织化是我军体育的一大法宝,通过建立健全组织和领导机构,集中优势资源,使得我军体育在不同层面都得到了高度一致地快速的发展。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军体育的发展水平与其物质保障条件都是极不相称的,之所以我军体育得到很好的发展,有赖于我军广大官兵因陋就简,因地、因时制宜,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建造了许多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红军时期,根据地的条件非常艰苦。在中央苏区,红军开展体育活动都是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在比较平坦的山坡上修建田径场,用竹子编两个圈绑在两根竹竿或木桩上制成篮球架,用废布、旧棉花做成球,排球网是自己编织的,往两根木桩上一挂就成了;踢球时是赤脚或穿着草鞋,用兽皮包一团乱草缝好就是足球;用一根木头平架在两棵树之间充作单杠;池塘和江河,是最好的游泳池。
当时大部分体育器材都是战士们自己动手做的,还有一些则是缴获敌军的,场地也是简陋无比。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军仍然能把体育活动开展地丰富多彩,这与我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勤俭办体育的方针是分不开的。红军战士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体育活动的精神,对今天军队体育活动的开展,仍具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我军从建军起就非常重视体育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教材等媒介,介绍有关体育训练和安全卫生常识。
1933年7月29日,《红色中华》发表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欧阳钦 《为学习和提高军事技术而斗争》的文章。文章认为:“提高军事技术,必须发展体育运动,锻炼强而有力的健全身体,比如刺杀与投掷手榴弹的熟练与准确,是争取最后胜利的保证。我们部队中最近还表现刺不透、投不远的弱点,这是投刺与臂力差的原因,我们应经常练习臂力体力,部队中疾病,行动中落队掉队的还不少,体力虚弱,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敌人白刃肉搏时,我们体力差,亦常有表现,所以应提倡体育,发展体育运动,养成强健身体的阶级斗士”。
红军也非常重视在教材中安排体育宣传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宣传为什么要运动的,如 “运动、运动,强健我们的身体,活泼我们的精神”。“天气冷,操一操,血脉流通精神好。天气冷,跑一跑,血脉流通不冷了”。“读书要紧,工作要紧,运动也要紧。整天没有运动,读书不好,身体健康也难保”。这些通俗好记的 “顺口溜”小知识在当时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参与体育运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红军的文工团还编写了不少宣传体育运动的歌曲,如 《运动大会歌》:“运动大会开幕了,同志们来比赛,锻炼我们的身体,努力去杀敌;紧张斗争的精神,拥护工农政权,鲜红的旗帜展开,创造人民共和国”。《红色中华》、《青年实话》还经常报道苏区各地开展体育运动的情况。这些体育宣传,对于形成苏区的文明健康的风气,广泛开展根据地群众体育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德1942年在其 《祝九月运动大会》的文章中强调:“改进我们军民的体力,应从两方面着手:一即改善军民生活,丰富军民的给养;一即普及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所以朱德号召解放区的军民 “运动要经常”。从1942年,边区就推广起“10 min运动”,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处都可见到军民们成群结队参加跑步、做操、打球和游戏。在组织方法上,解放区的体育经验是不受运动比赛规则的过分限制,而尽可能让人们广泛地参与活动。例如解放较早的东北地区,他们组织的体操比赛,一般都不分级别,也没有规定动作,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项运动。可见,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体育就已经开始了坚持广泛的人民性,坚持体育大众化、生活化与经常化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建国初期新体育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它第一次使体育真正成了人民大众的体育,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较少有锦标主义和 “选手体育”的缺点。这也是军队体育工作巨大生命力的源泉所在。
我军体育伴随着我军的诞生、发展、壮大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早期体育工作所形成的诸多特点,不但确保了当时军队基本任务的顺利完成,也给建国后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和分析它们,对军队体育乃至国家体育工作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1]刘德佩,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史研究 [D].解放军体育进修学院,2006
[2]谷世权.中国体育史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3]曾飙.中央苏区体育史[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 [M].安徽: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1985
[5]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