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臣
(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山东 菏泽 274015)
一见到这本精致、漂亮的军事历史图画书,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美的愉悦感顿时从心底油然而生.从原始的刀矛弓盾,再到现代的枪炮核弹,人类几千年兵器文明史和战争史尽收眼底.跨越时空的隧道,你会不自觉地跟随这些优美、生动的历史图画走进历史,融入历史.全书洋洋洒洒十余万字,并附有珍贵军事历史图片 700余幅,足见作者工作之艰辛,要知道搜集历史图片特别是国外历史图片相当不易,而军事历史图片更是难得,许多珍贵的图片都是作者在英国访问学习期间精心搜集、慎重甄选的,而且这些图片每一幅都很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目前在国内还鲜有学者做过如此潜心的研究.正如为本书作序的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钱乘旦教授所说的那样,陈仲丹教授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搜集历史图片,在国内史学界,他可能是收藏相关图片的最多之人,而军事历史图片更是鲜有学者做过如此大的努力.《图说兵器战争史——从刀矛到核弹》(2003年 10月第 1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双色版)是继作者的《墙头政治》(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画中历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姐妹篇之后的又一可喜成果,更具特色,它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历史图画书,而且更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军事史专著.军事特色是本书最大的独特所在.目前本书的繁体版已授权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在港、澳、台地区出版发行,由此可见此书的出版实为书林一大盛事.为方便起见,本文中此书简称《兵器史》.
虽然此书出版是在几年前,但是该书在图说历史图书中,特别是军事图画历史书中算得上是精品.偶然得之便尽睹斯书之风采,其文之流畅,其图之精美,做到了见人、见物的和谐统一.该书以历史图画来解读人类兵器和战争的演变史,开拓历史研究视野,为军事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如此知识性、真实性和愉悦性的好书,实在有推荐给更多的学界同仁和军事研究者、爱好者的必要,因此笔者斗胆以自己浅陋之识,以一个门外汉的身份把自己对此书的一点感悟和零星心得写下来,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些许帮助.
通览全书,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体系庞大、气势恢弘,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军事博物馆”.本书始终围绕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由古及近的兵器战争史,并且该书不仅仅是兵器“大阅兵”,也有战术、战略、兵种、战阵以及著名军事人物和战例个案分析,因此又是一部“活的战争史”,读斯书犹如自己在亲历着一场漫长的文明之旅.
全书逻辑构架可分为序言、目录、正文、后记和索引 5个部分,而主体正文共分 4个大的篇目.第 1篇目是冷兵器时代(1~20节).在这一篇目里作者又细分了 20小节,每一小节均可独立成篇.虽然作者每一小节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能脉络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代所述兵器的来龙去脉.在本篇中作者在东西方不同背景下从兵器、兵种、战略和战术等方面进行了细微的探讨,对人类冷兵器时代特别是对西方兵器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战略、战术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讲解,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军事谋略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第 2篇目是黑火药兵器时代(21~30节).作者指出是黑火药和火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兵器时代,并对火枪(步枪、手枪和火炮)性能的演变进行了逐步的阐述,并配以著名战例(萨拉托加战役)突出了新式武器对战争的重要影响.在这一篇目作者没有仅仅是停留在兵器表面上,而是将火器的应用和战阵变化以及战例分析结合在一起.作者指出由僵化的线式战到机动灵活的散兵作战(北美独立战争)是战阵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此外作者还特地花费不少笔墨对军事艺术天才拿破仑进行了个案探析,挖掘其天才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理念对后来乃至当代军事科学和思想的发展的重大意义.作者特别以奥斯特里茨战役为例,该战役在历史上以战略上奇迹而著称,其中所闪现出来的军事谋略成为当代战争可供借鉴的一项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拿破仑本人就对此次战役最为得意,曾在晚年这样感叹:“这一仗打的实在是好,同样的仗我打过三十次,但是没有一次能够比的上这次”.第 3篇目是近代兵器时代(31~44节).作者认为由黑火药时代进入近代兵器时代的重大标志是诺贝尔炸药和后膛枪弹的发明和应用.这一时代,兵器和战争的现代化更为迅速,飞机、坦克、潜艇还有毒气首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亮相,并且日益显示出其对战争的重大影响,展示了战争的巨大伤亡和残酷性.就战争理念和战争模式来看,第一次出现海陆空立体作战理念.就战争的空前残酷性,作者以马克沁机枪的发明和运用于战争之中为例(旅顺攻坚战役和恩图曼战役),讲述了其巨大的、令人震颤的杀伤力.在 1898年英军与苏丹军队的恩图曼战役中,马克沁机枪首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巨大杀伤力,当时任英军中尉的邱吉尔(二战英国首相)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马克沁机枪面前有两万具尸体密密麻麻的躺在地上……”,而英军当时只死伤 50人.在后膛炮中,以德国克虏伯大炮最为先进,在一战和二战中尽显火炮神威.而发展到当代,新型火炮在当代高技术下的战争中仍旧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谈到海军的近代化时作者指出,以蒸气机为动力的铁甲战舰代替帆船为动力的木结构战舰是海军近代化的重要标志,近代海军的发展和对海权的重视对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作为历史上的海上强国英国就是凭借强大的海军维持着自 18~19世纪以来海上霸主地位,即使在当代非海洋国家也都日益认识到拥有一直强大的海军和加快海军的现代化对海防和国家安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第 4篇目是现代兵器时代(45~60节).现代兵器时代将人类的视野由地面引向太空时代.作者指出现代兵器时代源于二战,坦克集群、战略轰炸和航母作战概念被首次提出.兵器现代化中的重要标志是二战中首次出现的飞弹,再至后来出现了各种精确制导导弹,可以远距离进行精确轰炸,使战争伤亡最小化甚至零伤亡.原子武器即核武器更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威胁最大、毁灭性最强的杀伤性武器,在二战中,广岛和长崎悲剧,使人类首次体验到了核武器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和巨大痛苦.作者以理性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在当代核武器的威胁,使人们认识到铸剑为犁已刻不容缓.
在对《兵器史》的内容和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笔者认为作者在此书的撰写与历史图片的运用上是独具匠心,有许多闪光之处.
特色之一是时空跨度大,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视角独特.本书横跨东西方几千年文明史,以当代全新视角重新解读兵器和战争的演变历史.在兵器和战争一步步由原始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会发现作者还铺设了一条潜在的主线,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譬如随着黑火药的应用,出现了火器,烈性炸药则取代黑火药,而原子能应用,将人类带入高科技的核时代.围绕兵器和战争的演变作者对两者进行文字资料的挖掘和军事图片的穿插运用,使在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下的兵器和战争能够脉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于物中而见人,以文释图,以图述史,做到了文字和图画的有机统一,“有情、有景、有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达到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震撼效果.作者大胆运用大量军事领域的历史图画,包括考古出土的文物、各种雕塑、壁画以及图画来揭示和解读历史,突破常规的历史研究方法,增加了历史研究的内涵和学术含金量,借助军事考古学和军事史料学的最新成果试图从这些直观的“历史图片”中找寻历史信息,再现历史原貌.为此作者早在 2001年 12月专门出席了上海图书馆和《文汇读书周报》联合举办的“读书时代:图书出版与阅读趋势”的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谈了图像文本在传播知识中的重要性,可利用图像文本自身优势来挖掘和扩大历史内涵,其研究角度的确新颖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说作者前 2部历史图画书是尝试之作,那么《兵器史》这部新著则是作者在继承其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更高探索.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特地在书的最后做了一个索引,按字母顺序把人类兵器战争史上重要的兵器、著名战例、杰出的军事人物列了出来,而且都已经标好页码,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查找与阅读.总之作者的独特的写作体例和新的研究方法为军事历史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益尝试.
特色之二是作者能够以一种全球的视野来考察人类军事史,做到了宏观和微观上的有机统一,为探索军事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思想、教训和规律提供了历史借鉴.在纵向上,揭示人类兵器和战争的响动和轨迹,在横向上,展示东西方不同文明进程下的兵器和战争原貌.特别是对于人类的兵器发展史和战争的演变,作者不仅在宏观上对东西方不同文明下的兵器进行了“面”的展示,而且也从微观上对不同的兵器进行了“点”的阐释.如作者在讲解作战战术阵形时就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考察战术思想的演变和不断的进步的,并进行了战略上的总结和战术上的剖析.从古代的方阵和队列,到黑火药时代线式横队主宰战场,再到近代的散兵战术,以及现代的海陆空立体作战理念,作者都是颇用了一番构思和笔墨的.特别是以历史上的战争实例来看战术思想是如何逐步走向现代理念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确立起一种历史的思维和观念,从而揭示其中所蕴涵的丰富军事思想哲学和战争的规律,为未来军事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以海军的演变为例,作者将冷兵器时代的划桨战船、黑火药时代的风帆战舰、近代的铁甲战舰以及当代的航空母舰有机地联系起来,一部线索清晰、脉络分明的海军发展轨迹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再如讲到骑兵时,对中国的蒙古铁骑、西欧骑士还有日本的武士进行了对比:蒙古骑兵以其独特的军事体制和剽悍的性格威震欧亚,对东西方文明的进程产生相当大的冲击;而西欧骑士则不同于蒙古骑兵,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历史上西欧骑士孕育了骑士品质和精神,而当今西方的绅士风度则渊源于此;日本的武士既不同于蒙古骑兵,也不同于西欧的骑士,它展现了日本独特的文化——武士道精神.作者在此用意深刻,在对比中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传统,给人留下理性思考的空间.
特色之三是考证精确,资料翔实,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真正实现以图说史,以史为鉴的目的.在资料的搜集上,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特别是动用如此大数量而且高质量难得的历史图片在国内历史学界可谓是空前.以历史的视角,特别是运用历史图画来解读军事历史,更是值得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对本书能够锦上添花的是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和“陆军博物馆”,为数众多的珍贵军事图片都是来自这 2家博物馆的展品和图书,是作者多次在英国访问学习期间精心搜集的.本书的几百幅的图画和图片需要都需要进行严谨而认真的考证,而作者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体现了严谨而健康的治学精神.虽然本书在总体把握上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本书所涉及的不单是历史知识,而且还包含大量的军事专业知识,还有图画艺术等知识,可以说此书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但是作者却能够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经过一番艰辛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后,最终把众多的历史图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通过通俗而凝练的文字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如作者在第 1篇目第 3节中提到盔甲的兴衰时就以出土的考古文物和雕塑残片、图画来解读当时的历史,说到盔甲时以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墓中出土的青铜胫甲和西欧骑士的锁子甲还有日本人的木质盔甲图片为例,讲述头盔时以维金人戴过的头盔和二战初期美国小学生捐献自己家中的铁锅做钢盔的图画为例,使读者在轻松的历史画廊中了解甲和盔是怎样的演变到现在的防弹衣和头盔的.在第 4篇目“狂轰烂炸”节中,作者以英伦空战图、轰炸后的汉堡、废墟中的德累斯顿、英国空军轰炸德国海报图、美国轰炸日本战争图等一共 12幅历史图片来解读这一段历史,突出了现代战争中战略轰炸的威力和空袭的残酷性,特别是广岛、长崎原子弹悲剧更加使人感到核武器笼罩下的世界的危机感.在这一幅幅震撼心灵的历史图片中,你才真正体会到战争的血腥和对人类的巨大毁坏性,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远离战争,维护和平,这也是作者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即以史为鉴,通过展示和述说战争的残酷来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与作者最近承担“和平学”研究项目的精神是一致的.
其实《兵器史》这本著作能够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和水平,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如此庞杂、跨度不同时空的历史图画能够和谐有序地运用到历史中去,做到了文字与图画的交融一体,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是难以做到的.毕竟以图说史,以图解读历史,而且是解说军事历史,这在国内学界甚至是世界史研究领域仍旧是比较薄弱的,作者能够在历史图画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为史学界从事图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对开展军事历史学的研究也具有相当的意义.因此《兵器史》的问世,将是对军事界军事历史学的研究和史学界历史图画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和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刘 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