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团 原秀丽
(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南宁530006)
壮族和泰族共同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集团,他们原来生活的区域主要在五岭以南直到今越南的红河以北地区,共同生活的时间主要在3世纪上半叶以前,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壮、泰两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同源异流”。壮、泰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民族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益得到重视。“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样性”正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优质发展的目标 ,有人将文化喻为经济的灵魂,有政治家提出 “文化即命运”的结论,经济与文化的互相作用日益受到全球关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发展与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广西南宁市,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位置,壮民族文化与东盟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在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发展中日益突显其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研究广西壮族、泰国泰族体育文化,比较两者文化的异同性,探讨两者文化特征,借鉴彼此文化发展总结经验,对促进中国与泰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双边合作,提供中国-东盟国家双边合作借鉴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发生形式也就是事物的起源和发生的各种类型。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原发型、激发型和移植型三大类。壮族文化属于原发型文化,尽管壮族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带有一些激发型文化特征;其所原有文化的根基及其主体并没有从性质上改变。而其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属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生产、生活及心理素质在体育运动上的生动表现。壮族的体育文化也同样属于原发型文化。例如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就是壮族人民自创的极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项民族体育项目。三人板鞋起源于明代,相传是由于广西河池地区的瓦氏夫人为了抵抗倭寇,而设计的一种训练士兵的方法,最后推广到了民间,成了人们喜爱的自娱自乐的体育运动。而泰族的文化严格来说应该是移植型的,但也带有明显的激发型文化特征;其所移植的文化的主体内容与壮族的原发型文化相似,而其激发型文化的特征则是受到当地土著文化和印度文化强烈影响的结果。这也与壮泰民族 “同源异流”的历史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泰族在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中,受中南半岛国家的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从外面传入的大部分泰族人接受了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泰族的文化兼容了 “异邦文化”,即吸收了国外的一些文化成分交融成本民族的特色泰文化。泰族体育文化也融合了外来体育文化,形成了具有泰族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泰拳最初是由于战争需要产生的,后来有了挑战和赌博,使泰拳普及开来,再经过现代体育和异邦文化的洗礼才成型为现在风靡世界的泰拳。体现了泰族体育文化激发型的文化特征。最能反映壮泰原发型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质的,是稻作文化和壮泰民族语言。稻作文化从原始壮泰到定型都是由壮泰民族的共同祖先——古代越人发明创造的,因此直到现在两个民族的稻作文化仍保留着基本相似的面貌,稻作文化就成了壮泰民族文化中最大的共同点。他们同属一个经济文化类型——稻作文明类型,这种在经济文化类型上的共同性造就了有不少民间体育活动和种田及牲畜有关,用农具来作为器械。这些活动大多是在完成农活、收割后进行。例如壮族的打拐、打磨秋、赶猪窝、赶猪进城、斗鸡、投绣球、舞狮、抢花炮、捉鸭赛等就是和农事结合相当紧密的体育活动。而泰族就拥有脱粒比赛、赛牛、牛赛跑、脱粒牛赛跑、牛车赛跑、斗鸡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
存在形式就是各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方式。这种存在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因此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通常都是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由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将民族文化分为独立型、兼容型、转换型和同化型4种类型。这4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是由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各该民族文化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来决定的。按照这种划分,我们认为壮泰民族分离之前共同的传统文化的生存形式应属于兼容型。泰族迁到泰国后的传统文化,应该说属于独立型,因为泰族是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同化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泰国体育体制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管理体制,一切体育组织都是社会团体。全民健身体制实行得较早,全民健身活动是通过各种比赛来实现的,在国家旅游体育厅的指导下,各种项目的比赛繁多,国家级、府极、社会团体的比赛促进了全民健身的发展。壮族的体育文化的存在形式也属于兼容型,即壮族本身的体育文化和来自汉族的体育文化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共同存在并融合于现在的壮族体育文化当中。例如壮族民间较为流行的龙舟竞渡就是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而后加以壮族文化渗入而形成的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又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一项体育运动,壮族龙舟竞渡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二千年前壮族先民现实生活的广西工江花山崖壁画上,编制有 “岩环山赛船图” (见 《花山壁画临慕》)。画面上展现三条赛船,每船3~4人,旁有观者助兴,场面活跃。这是先秦时期左江流域龙舟竞渡活动的真实与照。泰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用自身的传统文化同化了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同化了当地的体育文化,因此泰族的体育文化属于独立型。藤球就是泰族人民特有的民族体育文化,并且以其显著的特点,活跃于泰族的民俗活动之中。球以藤编成,用来踢;有的还在球皮上插鸡毛。除了平时娱乐和锻炼,还在各种节日中表演或是比赛。藤球以其特有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吸引了不少男女老少参与此项目,使得藤球迅速在泰国传播并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传承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的方式。壮泰两族文化的传承都应属于连贯—重组型,但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由于泰族不是泰国的土著民族,而是从广西等地迁过去的,泰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于广西,所以泰族先民要适应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就需要在许多方面对原来的传统文化进行重组。这也是泰族发展成为不同于壮族的民族的根本原因。总的看来,泰族保持连贯性的传统文化与壮族相似,而重组的文化则与壮族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有很多,归纳起来讲,主要分为物质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和行为的方式等等.其具体传承的途径我们又把它归为这样几个不同的层面:即生活方式的传承、宗教信仰的传承、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节庆习俗的传承、语言与文学艺术的传承、旅游表演的传承、教育系统的传承等等。以拳法为例,壮泰两个民族素有习武崇武的传统,在拳术中两个民族都拥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拳术,在壮族比较流行的是壮拳,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该拳种采用 “站椿”、“打沙袋”、“打树椿”、“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在攻击防守上,壮拳的拳和械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导,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合广西山区演练。
泰拳是泰国民族的国技,享有 “五百年天下无敌手”之美称,泰拳是运用身体四肢的双拳、双肘、双膝、双脚这8个部位作为攻击武器来进行搏斗较技,故又称 “八臂拳术”。泰拳是一种以腿法为主要动作,以肘膝进攻为主要特长,以腹式呼吸为主要方法,以强功硬取为主要风格的拳术。从全球市场上看,壮拳的推广不如泰拳,壮拳与泰拳相比,广泛运用与娱乐和体育表演、比赛中,而泰拳拳术在其传统的强身健体和自卫的基础上,逐步演化成一种职业性的搏击比赛活动,其中的高额奖金和赌博活动,更增加了泰拳的刺激性、竞争性和吸引力,促使拳击活动方兴未艾。特别是当电影 《拳霸》的全球公映后,更是掀起了全球性的泰拳热。以至于吸引了世界各武术界对泰拳的挑战,我国也不例外,前段时间还举行了 “中国武林高手VS泰国职业泰拳擂台争霸赛”。壮拳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是传承壮族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泰族人们学习泰拳不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作为一条野蛮的、令人难以抗拒的生存之道。学习泰拳能摆脱农村枯燥的生活和城市里喧嚣的噪音,而且也是一条获取功名和发家致富的捷径。从伦理道德上,壮族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染,讲究以武交友,点到即止,不需要将对手至于死地。而泰拳则较为血腥,异常凶残,经常出现伤残事故。在泰国平均每年约死亡两名拳师。可见泰拳的推广程度与其传承方式和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壮拳也应该借鉴其发展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壮拳的发展。
壮泰民族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化互动稳步发展,需要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双边协作运行机制,推进壮泰民族体育文化互动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实现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建立壮泰民族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机制,包括三方面部分的内容,一是壮泰民族体育文化管理机构,即壮泰民族体育文化管理机构的设置;二是壮泰民族体育文化互动项目的职权 权力 利益的划分,以及处理中泰之间经济文化相互关系的准则;三是壮泰民族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从体育文化的发生形式比较分析,壮族文化属于原发型文化,而泰族的文化严格来说应该是移植型的,但也带有明显的激发型文化特征;其所移植的文化的主体内容与壮族的原发型文化相似,因此其民族的文化特色更为突出,更具有本民族独特的特征。所以在强调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应加强对两个民族传统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度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质,将民族特色发挥到极致。而且要注意的是在当今经济与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从单纯的从体育视角或兼顾其民族性进行论证,而应跳出体育视角,从世界性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两个民族的传统体育理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时代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是每个民族发展未来的中流砥柱,可以说民族的兴衰将会由这个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决定。当然我们的民族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想要得到长久的发展与创新就必须交汇与教育系统当中,寄希望于正在茁壮成长的下一代。壮泰两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目前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局部的、具体的领域,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的推广和普及还相去甚远,没有一个宏观的、系统的运作机制。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发展,学校是重要的实践基地,是关键之所在。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而且可以增进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
壮泰民族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必须找到切入点,根据壮泰民族体育文化异同性、互动发展优势和个案分析,与民族旅游一体化发展,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是壮泰民族体育文化互动发展最佳切入点。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发展契机,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为龙头,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建立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教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市场,这样既活跃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又普及和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明建设的进程,实现经济、文化双腾飞。
[1]卢元镇主编.体育社会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小明.民族体育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梁庭望主编.壮族文化概论 [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4
[4]张声震主编.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韦晓康著.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6
[6]刘德琼,等主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7]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8]姚重军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
[9]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10]周瑾,等.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4)
[11]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卷),第3225页
[12]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见美国 《外交》(Fosreign Affais)杂志,1994,(2):109~ 127
[13] (http://www.kam-ta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