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徐州221116)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代青少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被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默默地影响着,这种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广大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人健康水平和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活方式占到了60%。上海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上海8所院校的1 500名接受生活习惯与健康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承认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生活习惯,而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然而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和营养知识的贫乏,致使相当多的孩子形成了挑食、偏食、厌食的不合理饮食习惯。同时家长购买大量的营养品、保健品也对孩子的饮食结构、营养结构造成了破坏。家长和学生当中存在着严重的饮食知识错误,即把零食、垃圾食品当成生活中的主要饮食,或者通过营养品、保健品来补充身体所需物质,另有晚上熬夜通过吃夜宵来补脑提神。素不知这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生长发育和体能素质,甚至直接导致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传统意义上的中老年疾病。
我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的现象非常严重。陈雁飞[2]认为仅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睡眠充足,而50.3%的学生、37.1%家长认为睡眠不足。姚武、姚兴则认为[1],睡眠不足的学生达到65.1%,能在早上 6∶30左右起床的只占了0.37%,平均睡眠时段为24∶12~7∶54。这个数字最起码可以告诉我们两个问题,一是睡觉规律不正常,与科学不符;二是起床太晚,造成早餐不吃或者吃不好。另外,青少年的生活中还大量存在着熬通宵,然后睡一天的情况。少年人群中,作业过多是原因之一,裘宇容[3]的研究指出,严重剥夺睡眠时间,会影响身体免疫能力,致其降低、紊乱。
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不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诱发猝死。有研究指出每天保持1 h运动时间,每周保持10 h的运动时间是保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4]
1.3.1 活动时间不够
根据郭卫[5]的调查研究,初一到高三年级,每天没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在61 min以上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初中开始进行补课,每天上课时间在8 h以上,寒暑假时间减少。高三学生没有双休日。而所有这些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没有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反而随着年级地增长而逐年下降。
1.3.2 娱乐方式的改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全世界的新闻、娱乐、体育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快捷的找到。虽然有一部分会因为受到体育赛事的转播而更积极的参加到体育运动中去,但更多的青少年选择欣赏比赛,而不是去参与这项运动。长时间的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更是成为当代青少年主要的娱乐方式。
1.3.3 体育场地、器材不足
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是造成青少年体能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相对的教育资源稀少,造成了学校里总是人满为患。学校有限的资金首先用来投资住宿、教学、重点科研等项目,而对于体育教学所需的教学场地、器材投资额相当的有限。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6],同比对照,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1/5到1/20。
1.3.4 青少年个性化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学还是以三大球等竞技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辅以太极拳、长拳等民族体育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青少年的需求,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方式应该尽早出现。比如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的滑轮、街舞等。
党和国家一直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多次要求有关教育部门要为广大学生减负减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对学校和家长的长期影响,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路线,素质教育可谓是叫好不叫座。“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因此青少年的体能素质下降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
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青少年健康状况却是每况愈下。这说明了举国体制下的 “精英体育”与整个国民的健康状况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金牌战略”使得国家过于注重对 “精英体育”的投资,而忽视了大众体育,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现在许多学校都没有象样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体育强国有三项指标:竞技体育,职业体育,大众体育,现在我们还只停留在竞技体育的阶段,而没有意识到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最终的目的是使大众体育更加广泛开展,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青少年体能素质的下降,追根溯源,应试教育可谓是难辞其咎。目前,以应试教育为杠杆的教育模式把 “德智体”中的智能放在了第一位。[7]教学中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再加上学生在校作业量大,在家辅导课多,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游戏、锻炼时间被严重挤占,甚至完全挤占。部分学校还以 “抓高考一步到位”为经验,从原来 “教什么,考什么”,转变为 “考什么,教什么”[5]。完全不考虑教育、教学的规律,更不会考虑学生的身体健康要求。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生活在这种完全忽视他们身体健康的社会背景下,其身体素质如何能得到提高。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逐渐增多,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抱怨中国孩子实在是太娇气,缺乏独立自主和吃苦精神。著名青少年教育学家孙云晓就在《夏令营的较量中》描述了中日两国孩子在参加一个草原夏令营过程中,中方家长看到孩子吃了一点苦、受了一点罪就把孩子接走,而日方家长在孩子生病的情况下却鼓励孩子要坚持下去,勇敢面对挑战。从中日双方家长不同的态度,看出了中国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思想观念的滞后。[8]
另外中国自古受到儒家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提倡重文轻武,去武行文,废力尚德。儒家思想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其思想脉络早已经浸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这就是中国教育传统中的 “重文轻体”的历史原因。[9]
可以说,随着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在保险机制建立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学校体育的处境是相当难堪。学生一旦在学校出现了伤害事故,家长上学校讲理都是轻的,动辄几万几十万的索赔款,让学校头疼不已。因此,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尽量简化体育教学内容,稍有难度和风险的体育项目被通通拿下,甚至包括田径中的短跑、长跑等内容。大量有效运动的缺失,使得本来就少的体育课变得索然无味,难以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更不可能培养出孩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
在 “金牌战略”的影响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严重失衡。我们有必要调整这种失衡的局面,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体育的魅力所决定的。体育的魅力正在于其竞争性,而体育活动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就在于参与其中的竞争带给人们的强烈刺激和快慰。大力推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合,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同时加大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投资,扩大群众体育的范围和参与项目,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体育需求。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推行下去的根源在于高考制度的一考定终身。在一切以分数为前提的背景下,忙于应考的学校、老师、家长、考生还能有多少精力顾及身体素质的好坏。所以改变当前的高考制度是第一要务。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采取考分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方式来录取考生,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最终扭转传统的教育模式。
家长不要总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而要给其自主的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另外学校也应该学习当年清华大学的马约翰先生,强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尽管当前家长学生会有一些怨言,但几十年后,当他们回首时,一定会感谢学校、老师的高瞻远瞩。
不良的生活习惯给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掌握正确的饮食知识,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坚持一定量的运动是每个人身心健康的保证。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社会制度、国民观念等各方面的配合,否则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解决学校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就是解决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后顾之忧。学校不用再精简已经很少的体育设施和项目,体育老师也不用再当 “牧羊人”。因此提高青少年体能素质,完善保险保障体系、加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立法是一个重要桥梁,这对于学校、家长、学生都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体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学校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完整性的课程观,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10]归属于学校课程的体育课程,其最大特点是高效率地传递人类体育文化,并在传递体育文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运动技术,了解运动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并能掌握如何学习和灵活运用这些运动技术的方法。
[1]姚武,姚兴.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 [J].体育科研,2008,29 (3):87~ 90
[2]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 (4):82~84
[3]裘宇容.剥夺睡眠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4):337~338
[4]攀莲香,等.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对学生体质与健康下降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61~1662
[5]郭卫,等.西北五省学生体质下降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4):80~83
[6]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在线办事-体育场地普查-普查工作通知[EB] http://www.sport.gov.cn/n16/n1167/n2768/n32454/134749.html
[7]张建新.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9):88~91
[8]孙云晓.夏令营中的较量 [EB/OL].http://blog.sina.com.cn/u/475b1664010005xt
[9]谢敏,等.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39~40
[10]张建新.我国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 [J].体育与科学,2003,(3):70~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