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颖
计划经济模式中,生存危机似乎是遥远的天际,而在孟雪松十几年的科研生涯中却刻骨铭心地经历了三次作为科研人员视同生命的专业生存危机,虽然从事公益性的基础技术研究工作,在“国家”的摇篮里成长,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他切肤感受了由计划向市场迈进的艰辛。从几乎是白手起家到专业的发展,他倍尝其中为奋斗而生的甘甜。
早在他走出西北工大校园,踌躇满志踏进301所开始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始经历了“专业血与火”的洗礼。工作环境与他的想象相距很远,一张桌子几本工具书,实验室没有电子设备,还不如大学时期接触的实物多,心里很没底,果然,不久就传出他所在的科室要合并走,其实就是解散,诸多不甘心是在科室领头人的牵引下蓄积而成,室主任祝耀昌说:没有现成的课题给你,没事就多看资料,学习了就能积累下来,否则永远没实力争取到项目。聆听了这番教诲,他卧薪尝胆到北京图书馆翻阅资料、又时常去军队情报所仔细研读美国空军报告。随着时间的积累,他对环境可靠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也经历了实验室草创时期的辛苦与快乐。
实验室技改项目第一批进口设备入所时,没有条件雇佣专用运载工具,他还是新来的大学生,就加入到热火朝天的大干中,他们用铁管子、棍子,利用阿基米德将船推入海中的原理,在夜里一两钟,靠人撬肩拉,终于把设备运到现场,那份辛苦、那份气势以及那时为生存发奋图强的干劲深深烙在了他的脑海中,创业时期的热火朝天景象尤其令他记忆犹新,每周值三次夜班,有时为了完成一个实验连续30多个小时工作,送分析、写报告,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很忙,但很充实,因为大伙的心劲都很高,又有宽松的环境支持,实验水平在“众星捧月”中不断提高,随着实验室实力的增强,他的内心也不再浮躁,对未来增强了信心,他说这是自己脚踏实地做实验完成向科研人员转变的重要时期。
考入西工大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说,在西工大,学到了很多,深受为人老实、作风踏实、生活朴实的三实作风的影响,学习的细微之处,就在于有契而不舍、勇于探求的精神,在学校实验室,既培养了他独立查资料的能力,更关键的是做实物的动手能力,这些对他以后在项目中设计遇到困难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想办法解决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学的是航空电子工程专业,刚刚工作时就小试了锋芒。某型机黑匣子在可靠性试验中总出故障,测试了无数次总是有问题,不知何故?按照他在学校的习惯,就想看看里面的构造,虽然这不是他检测范围内的份内工作,是产品设计的事,但是他还是打开黑匣子,仔细查看电路图,结果,他发现线路某零件装反了,把线路调整过来后,再做试验一次就通过了,因此,他初尝了一次学业学风给他带来的成就感。
在潜心积累了三五年的理论基础、做了大量的实验后,他终于争取到了投身其中的重大科研项目:“飞机潜在电路分析”,厚积而发,此后,他一连承接了十多项标准研究和制定项目,共完成航空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余项,伴随着做实验、塑能力以及实验室的壮大,他在积累了五六十个项目后成长为可靠性实验室的主管工程师。
在研究所,满足于小专业的发展路会越走越窄,拓展专业范围的能力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契机,对此,他深有所感。某厂微动开关对他就是一个新的考验,做可靠性鉴定试验之前他认为自己的专业仅限于做纯电子产品,可是这次送试的是机电一体产品,偏机械成分多一点,他原来积累的经验不再能完全支撑故障的判定,必须要充分考虑机械故障的特点,于是,他细心研究机械原理,做完试验后,他对机械产品可靠性试验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是他能力拓展的起步阶段。
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他在环境室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而在科技部的几年则提升了他的科研管理能力。1998年,他被调任科技部任计划主管。离开刚刚熟悉的可靠性专业,面对全所的标准化业务,全新的领域让他充满了激情,做全所的科研计划很庞杂,计划形成过程中,先要与各室主任接触、沟通,落实任务内容和项目经费,这样日久天长,培育了他对各室的全面了解,在这里,他又经历了第二次专业危机的考验。1998年,老国防科工委调整,政府机构撤并。随着新科工委,总装备部的组建,原来的标准化业务必须重新界定,当年,标准化科研任务一落千丈,不奋则挫,他在那一年,与301所共同感受了奋发的干劲。他协助当时的科技部长(现任所长)梁丽涛频频向新科工委汇报所里的实力以及标准化的特长,竭尽全力推介所里的综合实力,这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锻炼了表达能力,此后,伴随着雨后春笋般的新项目立项,他在领会了新的管理思路基础上,理念也发生了迅速的改变:贴近需求,才能有经久不衰的生物链。
多年科研管理的积累奠基了开拓“系统”的萌发。2005年,为提高全所科研计划项目管理水平,针对技术基础科研工作的特点,他组织对全所科研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清理分析和流程修订。提出并规划所科研项目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工作方案,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编制并组织系统研发。这一系统与301所OA系统实现集成,有效地提升了所内科研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水平,同时,也对后来所信息中心形成基于网络的科研管理软件开发平台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标准化业务必须有板有眼,然而长期的定势必然会形成一种习惯和固有模式,突破因此成为改变的前提,在科技部,他初尝了“突破”带来的新境界。标准化与型号的结合就是诸多突破中的一次,他在其中感受了拓宽的乐趣。2004年他负责某型号飞机标准件国产化纳标项目管理工作,过去,固有的是先论证,而后去做相关工作,现在为拓展业务,也是型号急需的迫在眉睫,他组织边出计划,边出标准,这也其实考证了他所在的科研部门在标准化基础领域的底蕴,在短时间内确立近千项标准,其中有几百项是新标准,这不仅是多年积累的考量,更是挑战改变的勇气,如此大规模的标准化基础计划与型号相结合,这是第一次,在他和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标准为型号及时服务。从此,标准与型号更加紧密相连,型号任务同时也赋予了标准新的意义。在做好科研计划管理工作的同时,他还作为主要参研人员,完成了国防科技工业标准体系研究和体系表编制、军用飞机用户技术资料国家军用标准体系建设等10余项军队和国防军工技术基础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得集团公司、国防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2000年,301所的科研项目大幅度增长,此后,以每年平均20%的持续增长而发展,5年内,标准化业务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伴随着标准化业务的迅速成长,他从一名技术员向管理员转变,感受了标准化风带给他的新生,他庆幸工作在不断开阔的专业平台上。
面临第三次专业的生存危机,则是在他身为军标中心主任的那一年。
军标中心是一个为军方和政府提供标准化技术服务的专业机构,以标准化业务为主,计划氛围比较浓厚,2008年,国家大部制改革,标准化业务面临着重新定位,业务经费大量缩减,这个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经历了“风雨飘摇”,前途未卜。军标中心若还满足于原有的“中心”定位,路自然越走越窄,而只有改变才能绝处逢生,从原来危机中深明这一至理的他一到军标室就立即与每位员工沟通新思路,试图在为军方服务以外,寻找新出路,两周内,他与室内每个成员都相互作了交流,同时,也与室里班子成员达成了共识,由此,对未来的开拓坚定了信心。
为了调动中心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他充分授权,给予极大信任,进一步激发中心人员的新思路、新想法,尤其是一些大项目更是发扬民主和集体的智慧,为标准化献策纳言。科工局的十二五规划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首先,他让项目主管在内部广泛讨论,让执笔人充分发表意见,而后再共同探讨确立方案,不仅确保了高起点的立意,项目的完成也因此赢得了时间。在室内人数基本不增加的基础上,他还努力加强内部专业融合互补,尤其在软件工程化、项目管理、人机工程与型号的综合标准化等方面与时俱进寻求拓展和延伸,通过这些努力,他希望一些专业标准领先不是大而全,而应该是业内的“王牌”专业,对于这一点,他充满向往,因为这是他与每一位员工共同为之拚搏和奋斗的未来。
如何拓开标准化业务的新天地,这是他在军标室面对生存问题始终思索并身体力行为之奋斗的追求,他到军标室后,以国防军工标准化定位及发展建议报告为抓手,多种渠道筹划,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无论从美工设计,还是内容写实或是形式的新颖,都力求贴近市场,吸引服务单位的眼球,这种市场意识的践行很快赢得了上级机关的关注,也得到了单位同仁的信任。
思路决定出路。工业信息化部成立后,“主管”的演变虽然影响了原有的业务定位,却也为他们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因为军标中心及时转向,贴近市场有所作为,这个以研究军用标准为主的研究中心很快融入新环境,业务不仅跨越军工领域,而且迅速进入角色,开始涉足民用领域,除原来熟悉的航空航天、船舶等外,与汽车机械等在标准化领域彼此增进了解,业务关联度日趋增强,这些新的“关联”让他们空前繁忙起来,不仅协助机关分析提出标准化策略的决策依据和报告,还不断向军民结合推进司争取项目申报。因此,军向民“靠拢”, 用标准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充分展示了无限的发展生机。
然而,民用标准等新业务拓展受制于习惯思维模式禁锢,进展缓慢,为了应对市场领域开拓对企业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他和军标室认清形势,快速达成共识:未来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先期的冲击和颠覆性,未雨绸缪,才能有明媚的明天。有了这一共同的认识和信念,他开始着力在企业标准化系统咨询服务,针对重点专业工程与型号软件工程开展技术储备,为企业服务和标准化培训主动寻求平台。同时,努力推进从科研计划经济模式到彻底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管理模式,从纵向学术性思维模式向矩阵式点面统筹组织协调能力的转变。
目前,军用标准化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标准”参与各有关部门的规划建设等,开拓进取使“中心”步入了良性的发展渠道。作为这个军用标准化研究中心的技术负责人,他负责完成了顶层技术法规草案修订稿编制,协助主管部门完成向法制部门的汇报协调,积极推进军用标准化顶层法规建设。作为专家编写组成员,他参加了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标准化规划的研究与编制,以及总装备部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同时,通过广泛调研、精心组织,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了解国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与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谋划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思路,为主管部门决策重点科研项目的论证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