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荣
海南云海民爆有限责任公司,海南海口 571145
在现代设备管理中,设备维修策略逐渐从以时间周期为基础的定期维修制度向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主动性维修制度过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主动性维修的定义见仁见智,设备的主动性维修在我国至今仍主要停留在学术讨论范围,且欠缺对主动性维修策略的完整的探讨,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设备主动性维修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在运行设备的健康状况,识别其现有的和即将出现的缺陷,分析、预测检修的时间,以有效地减少设备损坏。由于在运行电压下测量的特征量比预防性试验所加电压下的离线试验同一特征参数正确度高,更能真实地反映设备运行的实时状态。
一般地说,电气设备主动性维修可分为3个基本步骤:1)数据采集;2)数据分析及特征提取;3)状态评估或故障诊断及分类。对于不同的步骤,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变压器的主动性维修,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或传感器来采集振动信号、油中气体、油中湿度、温度、电流电压等原始信号;然后可采用频谱分析方法、小波变换方法、神经网络方法或其他方法来完成对这些信号的分析和特征提取。之后再采用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逻辑或其它有效的方法对所提取的特征进行判断、推理,从而判定变压器是否存在局部放电和绝缘老化程度如何等,以达到变压器主动性维修的目的。
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设备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如果逐一对每台设备进行离线试验,势必需要更长的试验周期,这样就会增加设备产生故障的危险性。因此,通过预测预防试验参数值,在预防性试验进行之前,预知运行设备的状态,就可以更好地将设备事故防患于未然,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主动性维修以设备的健康状态为维修决策的基础,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中的一种。主动性维修活动是被设备的健康状态“触发”的,事先需要确定的不是维修时间间隔,而是“触发”不同维修活动实施的不同健康状态等级。当设备状态劣化到一定程度时,相应的维修活动得以实施,如此便使得设备的健康状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进而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比如一台变压器的设计运行年限为10年,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其故障的发生:第一个因素是自然老化;第二个因素是其他因素。事实上,变压器的故障率随时间分布不是某一种简单分布,而是多种复杂分布的综合,这就使得变压器的故障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会重复出现上升、下降的过程。定期维修根据事先确定的维修周期对变压器进行维修,无视变压器自身状态的变化,因而导致“过维修”或“欠维修”现象的出现。状态维修是RCM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若将变压器健康状态与变压器运行可靠性视为正相关的关系,可以在变压器状态劣化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维修,在状态好转时保持对其状态监测,有效防止了维修的盲目性,提高了变压器运行可靠性。
由于电设备维修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所以设备主动性维修方式要与安全制度紧密结合,实行“四位结合”,其具体内容是:把岗位操作工的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员的定期检查、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检查和安检员的日常检查“四位结合”,并将最终的结果和分析归由维修主管部门,形成最终统一评价和改进方案并实施。
设备维修时,应严格遵守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流程工艺进行施工。认真做好维修过程的原始记录,包括焊条的烘干、领用记录,材料标记的移植,焊接外观几何尺寸检验记录,气密试验记录等,坚持做到每一个工序的质量必须达到要求,否则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的维修,严格把好质量关。机电设备维修改造完毕,应及时整理原始记录,出具机电设备维修改造的质量证明文件,并提供给用户。
设备维修与管理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包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1)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是教授维修与管理基础知识,如机电设备的基本知识,设备的分类、牌号、设备焊接特点和焊后热处理,用具和测量仪表的种类、名称、使用和维护等等;2)职业技能培训是培训修理执行修理工艺的能力。修理培训应突出维修技能培训,维修技师应通过讲解、指导、演示、操作等教学方法指导维修工熟悉维修操作方法,掌握相应的熟悉操作技能和技巧。在实际培训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和开发多种培训材料,如录像带、CD、挂图等,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
总之,随着我国大型企业建设和老厂的技术改造,如今的工业生产告别了过去粗放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大型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大量的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主动性维修管理将得到广泛运用,但是设备维修模式都不是单一建立的,它是一个多种维修方式的组合,需要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才能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设备维修的道路。
[1]尹茂峰.浅谈设备主动性维修[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3:8-9.
[2]苏晓辉.大型煤炭基地设备管理及维修模式探讨[J].煤炭工程,2007(11):49.
[3]何洪柱,赵方,刘敏芳.水泥设备主动维修策略的探讨[J].仪器仪表用户,2006,13(5):124-125.
[4]胡文平,尹项根,张哲. 电气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华北电力技术,2002(2):23-26.
[5]孙才新.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诊断技术现状和前景[J].中国电力,2005,3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