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曙霞
株洲市图书馆,湖南株洲 412000
笔者在株洲市图书馆工作近30年了,株洲市图书馆30年来,在读者服务创新上做了一些列的工作,本人亲历其中,有的是本人倡导并实践,回顾和总结起来,对“创新”二字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信息服务的重要的文化阵地,它的手段和方法决定了服务服务成效和质量、深度和广度。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变化急剧的时代,服务对象服务的变化,时代的要求转换得异常迅速。这种种的态势,对我们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手段都是严峻的考验,那么说,应对的要点是什么?又如何来应对呢?答案是:创新。
“文革”结束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经历拨乱反正之后转向了改革开放,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图书馆也不例外。1978年,株洲市贺家土片区有大中型企业单位近十家都建有科技图书室(馆)、工会图书室,面向该区域的职工家属10余万人开放。株洲市图书馆得知各个图书室管理员经常在开会协调馆际互借等业务活动时,觉得是个很好的工作方式,便派人召集他们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开展馆际互借,通借通还,一证多用,同时还为各企业的科研活动提供情报跟踪、课题跟踪服务等一些列深层服务,共同发起成立“株洲市图书馆协作网片贺家土网片”,推选了正副组长,市馆担任指导员,制定了“网片”章程、工作计划,施行方案,课题跟踪服务项目计划等。
1979年初,鉴于“贺家土网片”工作成效显著,株洲市图书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鼓作气将全市200多家大中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情报图书室(馆)、工会图书馆组织起来成立了18个“网片”。这18个“网片”,有的是以地域来组合,有的又是以馆室性质来组合,有的又是以率属关系来组合,原因是有的是国家军工企业,有的是家属区集中成片的区域,而有的是多所企事业单位集聚之区。市馆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全市“网片”工作组织指导工作、协调工作,对重点课题服务负主要领导职责。
在市馆卓有成效的领导下,各个网片的各项工作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如对全市各图书馆的图书约180余万册,全部进行“中国法”改编,由于组织得法,集中兵力打攻坚战,互教互学,互帮互助,在没有影响正常开放的前提下,历时两年,全部胜利完成。
在科研课题服务方面硕果累累,主要有,为608研究所的“自动面包生产线”的服务,为“株洲洗煤厂精煤科研”的服务,为“株洲麻纺厂生物脱胶科研”的服务,还有为株洲冶炼厂,601厂硬质合金,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化工厂,株洲化肥厂等数十家企事业的科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情报资料,平均年服务课题都在5个以上,服务的课题荣获国家级金奖1个,银奖2个,其他省市奖励10余个,创造经济效益近两亿元。
株洲市的“网片”经验,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崇,1979年一篇关于株洲市图书馆开展“网片”工作的宣传报道在“光明日报”发表,引起全国图书馆界的热烈反响,陆续有各地的同仁来株洲参观学习,1980年达到了1.9万多人次,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接待组来负责此项工作。
与此同时,市馆还年年坚持开展送书下乡,科技赶集,建立科技专业户对口扶持等工作,编辑印刷“星火信息”等多种专业资料,免费寄发全市160多家乡镇、单位、科技专业户等,也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还经常组织网片的管理员到县馆、乡镇帮助组建乡镇万册图书馆,不仅支援人力,还大量支援各类图书资源数万册。从而使得我市的县馆建设、乡镇万册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表扬奖励。
进入到90年代,株洲市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和课题服务等工作有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实验工作,在前进的道路上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80年代国家实施服务三农的“星火计划” 。株洲市馆立即组建了信息部,专门负责课题跟踪服务,情报刊物资料及专题资料的编印寄发,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集,建立农村科技专业户的帮扶工作,联合辅导部共同开展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万册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1993年市馆联合株洲县图书馆,醴陵市图书馆,攸县图书馆,茶陵县图书馆,炎陵县图书馆(均市辖县)发起组建了“株洲市(县)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协作网”,确立该协作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企业、科技专业户、各级乡镇政府,主要提供科研信息、图书资料、市场信息、万册馆组建等,制定组织章程,年会制度,年度计划,分工合作原则,专业名单等。协作网成立之后,市馆作为牵头单位(理事长单位),年年组织年会,每年每个县(市)确定十年服务对象,可是单位,也可是专业户。年初有计划,年期有服务,年终有总结,最终抓效果。每年每馆的计划落实数不低于10个,每抓一个项目,都要求有实际的成效,绝不走过场。
株洲市图书馆在市内也逐步构建以有特殊读者群及单位为对象的送书上门服务点。80年代,市馆的服务对象仅有以残疾人为主的市社会福利工厂,进入90年代后,逐步建立的服务单位有:省白马垅女子劳教所,市杨柳冲拘留所,省网岭监狱四个支队,两处高速公路管理所,市聋哑盲特殊教育学校等10个单位。为了保证送书上门服务的质量和连续性,市馆与各个服务单位都签定了合作协议,收取了借阅保证金,办理了正规的借书证,有完善的借阅手续,同时考虑工作人员肩扛手提奔波过于辛苦,特地花14万多元购置了一台丰田的士头车作送书上门的专车,送书上门工作列为外借部的年度目标任务,奖罚分明。
市馆还构建了为个人文学艺术创作为送书上门对象的网络,同样取得了较高的成效,如张灵芝同志创作的花鼓戏剧本,歌剧剧本两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陈胜利同志撰写“胡耀邦传”、“陈明仁将军传”、“谭震林传”、“杨得志传”。诸如种种,市馆的同志都是根据他们开出的书目清单或报章篇目,为之找齐、复印好再送去,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于这类型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创作活动,市馆都建立了详细的重点读者服务档案,指定专人负责,列入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另对于离退休老同志编撰家谱、族谱、回忆录、各单位编修厂史、厂志等也都列入跟踪服务计划,建立服务档案。这些工作的开展,也为市馆的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0年来,株洲市图书馆在思考,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急剧增加,而市馆服务的半径有限,虽然藏书增长稳定,但借阅率大减,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日益严重。针对种种情况,市馆决定在服务方式上开始新的创新工作。
株洲市馆针对从上世纪80年代后,市政府在河西建设新城区以来,该市绝大多数党政机关都迁往新区了的情况,决定在相关党政机关建立分馆,为各级领导提供借阅服务,先后在省预备役师部、炮团团部、省消防二支队队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10余家机关建立分馆,提供图书设备,图书资料,有的分馆还长期派人驻馆服务。
2000年,株洲市政府提出3年内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工作规范)将全市30个社区全部新建社区居委会办公楼。为此,株洲市馆首先与芦淞区文化局合作在该辖区内王塔冲社区共建了第一家社区分馆,在取得经验后,又陆续在东门社区、井堪社区、东湖社区、田心社区等10余家社区建立了分馆,并对全市的社区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随着该市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名列第一,该馆的社区图书馆分馆建立工作也名列全省第一。
株洲市馆考虑到株洲县图书馆财力较弱藏书量偏少,还将该馆列为县馆分馆建设范围,向之提供近5万册藏书及部分设备,每年还提供一定的新书支援。
株洲市图书馆30余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上,不断的创新手法和方式,在取得成功经验后迅速扩大,深化并进而形成网络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取得每项工作都名列全省前茅的成绩,是有深层原因的。
80年代,株洲市和全国一样,大抓经济建设,株洲市馆在基层馆互借互还,相互联合的基础上,提高组织形式,深化服务内容组建“网片”组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迅速地招全市200多家图书馆(室)、情报室组织覆盖全市的图书服务网络并取得骄人成绩。
党和政府大抓农村改革,开展“星火计划”等惠农工程,株洲市馆便积极为全市的乡镇政府,乡镇企业,农村科技专业户提供信息情报服务,同时组成相应的网络。开展种种服务创新,就是因势利导和乘势而上。
株洲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新城,大中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90年代后,因种种原因,企业经营不景气,企业倒闭,破产兼并,减少社会服务职能等等因素,致使“网片”组织名存实亡。市馆没有气馁,又陆续开展特殊读者,特殊单位的送书上门点的建设,同样开展了一片新天地。针对党政机关的分馆建设,在大型房地产项目的社区俱乐部设立分馆,跟进社区居委会建立分馆等分馆建设工作,无不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株洲市馆时刻把握着这条原则,并始终贯穿一切工作的中心,并千方百计的实行这条原则。读者第一,不是简单的理解为到馆的读者,而是理解为全市所有人民都是读者;服务至上,不是指馆内的阵地服务工作就可以了,而是应按全市1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都当成图书馆服务的阵地,全市400万人口都是服务对象。
工作不是依教科书般照抄就行的,而应是时刻改革,时刻创新,千方百计探索新路子。只有这样,图书馆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才能在历史的大潮中乘风破浪。